《外国文学》课堂立体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2019-03-14 03:08苟迎迎
青年时代 2019年2期
关键词:外国文学课堂教师

苟迎迎

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传统教育理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方面均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作为高等院校中文类汉语言文学等相关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外国文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立足实际《外国文学》教学,总结整理相关教师、学生的意见与反馈,就如何通过教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文本这一问题,提出建立立体教学模式——“目标三维度、教学三部分、课中六措施”的基本观点。

关键词:《外国文学》;立体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传统教育理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方面均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作为高等院校中文类汉语言文学等相关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外国文学》改革势在必行。因此,根据外国文学课程特性,立足实际外国文学教学活动,为更系统化、科学化地解析外国文学实际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目标三维度、教学三部分、课中六措施”的基本观点。

一、目标三维度——知识、能力、素质

“怎样教学”是任何学科教学中应该考虑的基本问题之一。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的主旨在于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和个性,让学生自己思考,培养创新人才,突出强调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度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本课题组在充分发掘传统的系统知识教学优势的基础上,把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形塑作为突破点,形成知识、能力、素质的目标系统。

在文学的基本知识方面,包括文学发展脉络、重要的文学现象以及文学流派。教师讲解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背景和作家,重点讲授莎翁的创作特征及其创作主题,讲解莎翁的代表作《哈姆雷特》。在作品分析方面,也需要教师的系统传授。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哈姆雷特》的剧情和脉络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大多数学生尚未掌握《哈姆雷特》的背景,缺乏文学的基本知识,因此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分析《哈姆雷特》这部戏剧的背景、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以及作品的主题等。

(二)教学控制:强调课内与课外、教师与学生、学与做的多向互动融合,充分发挥教学诸要素的教学增值功能。[1]

教学活动不仅是师生之间的双边关系,更是教师与学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多边互动关系,教学活动不仅发生在课堂上,还发生在课堂外,如知识唤醒阶段和学习延伸阶段。在知识唤醒阶段,学生在预习( 仍以英國文艺复兴为例) 的基础上,与教师进行会话性互动:学生基本了解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背景与重要作家,但是尚未理解莎翁的创作主题。在这种情境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一步阅读莎翁的剧作,如学生通过品读《哈姆雷特》来主动建构莎翁的创作特征及创作主题,这反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活动是课内和课外的融合。

(三)教学评价:构建兼顾“两种主义”优势的结构性评价体系,形成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驱动机制。

“学习评价是指根据预先设置的评价目标,采用不同方式而对学生的学业成就作出评判,建构主义以形成性评价为主。”[2]

二、教学三部分——课前:教师导学;课中:引导研读、讨论;课后:引导学生延展

针对外国文学课程所具有的人文性特点及教学内容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名家名作多的特点,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由以往“教材-教师-课堂”为核心的封闭型教学向“课前导学-课中研读-课后讨论、延展”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注重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学习能力。具体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一)课前导学环节

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精选和优化,切实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学指南”,让学生课前搜集整理学习资料,梳理文学背景、作家生平等,学生通过消化教材或查阅资料来完成学习任务,与教师互动参与学习过程。[3]

(二)课中研读环节

在导学环节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文本,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作品文本经典片段,结合学生课前对作品的整体阅读感悟,采用多种手段与方式,应注重对人物性格、人物心理、作者的叙事手法、创作倾向等方面的分析,启发学生品味、欣赏。

(三)课后延展环节

围绕课堂所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推介相关作品和学习资料,让学生课后进一步研读和学习,并通过网络等媒介继续与教师互动,将课堂学习内容延伸到课后。

三、课中六措施——讲、读、看、说、写、演

(一)讲

主要包括教师讲和学生讲两个方面。我们在外国文学相关教学改革中,进一步将外国文学各章节内容作认真的分析和评价,区分出详讲的和略讲的,从而确定哪些章节、哪些作家作品应该由教师讲述,哪些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并在课堂上讲解、评析。这样,把一些章节交给学生课外自学并在课堂上讲解然后师生一起评议,既节约了课时,更重要的是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等,同时丰富了教学活动,活跃了教学气氛。

(二)读

指学生在课外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根据《外国文学》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目的与要求,精心选定必读书目,提前印发给每个学生,并指导学生阅读这些作品。如《简爱》、《茶花女》、《基督山伯爵》、《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飘》等;在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对外国文学作品有了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要求他们对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进行细读精读,如莎士比亚《哈姆莱特》、巴尔扎克《高老头》、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等;通过阅读外国文学名著,一是让学生学会怎样阅读外国文学名著,二是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三是为教师讲授、学生观看教学录像片、参加专题讨论、撰写读书笔记和学科论文作有益的准备。

(三)看

主要指学生观看教学录像片。在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后,我们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看外国文学名著名片,加强学生的感性印象,特别是对那些要求学生细读精读的作品,我们在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录像片之前,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告诉给学生,让他们清楚观看该片时要注意看些什么,边看边思考什么。

比如观看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时,要求学生注意吝啬鬼夏洛克形象的塑造,特别注意欣赏该剧的高潮即第四幕第一景“法庭”;《罗密欧与朱丽叶》时要求学生注意该剧的语言艺术,特别注意欣赏该剧第二幕第二景“凯普莱特的花园”;《哈姆莱特》时要求学生注意哈姆莱特形象的塑造,特别是塑造形象时内心独白手法的运用。通过引进电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电教资料,让学生观看名著名片,加强了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四)说

指在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让学生动口。首先,我们在对各章节内容作详略区分时,有意识地留一些略讲的章节给学生,并且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准备,在教師指导下,上台讲授,其他学生听后评说。如第四章“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第六章“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第二节“拜论”等等。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回答教师的提问,通过师生直接对话,检验学生自学和掌握知识的情况,了解教学的效果。第三,学生在阅读作品、观看教学录像片的基础上,作好充分准备,参加专题讨论,以便对教学中关键性或有争议的问题通过讨论让学生真正搞清楚。第四,我们在每一次上课即将结束时,留一点时间,让一些学生就目下阅读的作品,简明扼要地将作品梗概或最精彩的部分向其他同学介绍。通过诸如以上这些形式,让学生大胆开口讲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写

指学生撰写读书笔记、专题讨论的发言提纲或发言稿、学科论文等。首先是读书笔记的撰写。我们在开课前印发必读书目时,就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并写出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是学生在阅读作品过程中或阅读完后,就作品的某些方面有感而发见诸文字而成的。其次是写专题讨论的发言提纲或发言稿,我们根据不同作家的作品,事先把专题讨论的题目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作品、观看录像片、查阅资料后,写出自己的书面发言提纲或发言稿。再者是在外国文学课即将结业时,学生在任课教师精心指导下,撰写学科论文。

(六)演

主要指让学生在课堂上以课堂剧或者课堂情景剧的形式把自己感兴趣的作品片段再现出来。这样做既可以督促学生阅读作品,同时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比如,莎士比亚、莫里哀、司汤达等的相关代表作品,让学生自己结合,自选片段来进行课堂剧。通过指导学生排演戏剧,如莎士比亚悲剧、荒诞派戏剧作品来调动学生运用各种感官认知体悟外国文学的精髓。在每学期的《外国文学》活动课上举办的话剧汇演上,学生们或改编经典剧目如《哈姆雷特》或借鉴外国文学文本来创作剧本,获得很好的反响和共鸣。这类实践既深化了他们对经典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惠继东.“三位一体”式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初探.宁夏大学学报.2016(5).

[2]徐伟.“四环互动性”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

[3]张磊.高校外国文学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铜陵学院学报.2010(5).

猜你喜欢
外国文学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浅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
新媒体语境下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