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参与对提升课堂管理有效性的价值探讨

2019-03-14 03:08周霞
青年时代 2019年2期
关键词:家长参与课堂管理家庭教育

周霞

摘 要:国内外对于课堂管理的研究不胜枚举,笔者从课堂管理的内涵、现状及问题、有效课堂管理的特点三个方面介绍课堂管理。基于学者对家长参与的界定,笔者缩小家长参与的内涵范围,从国内家长参与的历史发展、内涵两个方面介绍以家庭教育为本的家长参与。综合家长参与对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各种影响,进而探讨其对提升教师课堂管理有效性的价值。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长参与;课堂管理

一、研究背景

孩子的教育是一项合作性事业,教师、学生、父母都需要置身其中。对正统的学校教育的研究,学者们从未懈怠,对起辅助作用的家庭教育的研究也从未放松。但是对于以家庭教育为本的家长参与如何影响学校教育的开展、如何影响教师的课堂管理,或者说对于两者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却是不多的。本文将尝试从三个方面阐述课堂管理与家长参与之间的内在的联系。

二、家长参与

(一)中国的家长参与的历史发展

国内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研究在近几年才渐渐丰富起来,从研究可以看出,百年来我国政府在推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问题上,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替代蒙养阶段”,這一阶段将家庭蒙养视为弥补师资不足导致蒙养院无法接受蒙童入院的问题的重要方式,实现“有子者母自教其子”、“有女者母自教其女”。第二个阶段是“教育家长阶段”,开始动员全体教育工作者投身传播家庭教育理念、普及家庭教育方法、提升家长教育能力的号角。第三个阶段是“互相配合阶段”,从学校家庭两方面共同强调了与社会“三结合”教育的重要性,但在这个阶段中,由于学校是专门教育机构,教师是专门的教育工作者,因此,在政策上和事实上更为强调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引领,教师对家长在教育上的指导。第四个阶段是“参与学校管理阶段”,在这个阶段,学校不再“独霸”教育,家庭、社会参与教育、监督教育的意识不断增强,家长、社会工作者等的教育能力也在不断地提升,来自校园外的评论教育、批评教育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家长们因教育的不到位或者对教师教育的不理解而采取投诉的行为也越来越多。

对家长参与的研究发展到现在,主要涉及的是以学校层面的家长参与为主。比如,传统意义上,我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途径以家长委员会为主,近年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途径不断增加,如家长开放日的设置、家校联系卡的设计、家长主动访校、教师家访、亲子活动的设计、QQ群的建立等。

(二)内涵

对于“家长参与”是什么的问题,已经有很多学者的回答。笔者将家长参与缩小范围,探讨的是为以家庭为本,或者说是以家庭教育为本的家长参与,它包括一系列的家长在家庭中参与学生教育的行为、情感、期望、教育风格,甚至家庭闲暇文化。

三、有效课堂管理与家长参与

(一)家长参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父母教养子女的动机、态度、方法等,都不可避免地会对子女的社会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父母不能体察处于社会、学校等大环境中的子女品德发展和思想行为的变化,洞悉子女对其在家庭中角色的期望,以适当的态度和方式因势利导,使子女逐步走向成熟,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将不易成功,因而也难以发挥家长参与子女教育的力量,对教师而言,难以从家长方面获得准确的学生信息、最得力的家庭教育的支持,为有效的课堂管理增加难度。

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个性发展的过程。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心理学家佩克与哈维格斯特等对美国中西部少年和青年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个性,如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情绪、自发的努力、友好的态度等,皆产生于家长的友善作风,如互相信任,民主精神与容忍的态度等,其相关系数都比较高;反之,儿童的敌对行为,则出自家长的严厉作风。[4]同时,父母的情感态度对孩子性格的导向作用十分重要。现代父母的情感流露比以往更为明显,频率和强度更高,这样会使得孩子变得非常脆弱和更具有依赖性。一般情况下,娇气脆弱的孩子常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力,一旦受到挫折极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教师所有的课堂管理行为都是基于学生。对于教师的课堂管理而言,父母的教师角色、同龄伙伴角色扮演得越成功的家长参与,友善、民主、宽容等特质的家庭中的家长参与,都是建立良好的课堂规约、处理课堂问题行为、创建良好课堂情境、与学生们进行理解与沟通的有力支持。

(二)家庭文化环境建设与课堂管理

家长是家庭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家长在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提供有利于未成年人发展的家庭文化设施,建立健康文明的家庭生活方式,形成与时代精神融合的家庭舆论,树立积极的家庭观念,引领孩子树立健康的价值观。

家庭生活方式具体表现在饮食、起居、行为举止、人际交往、闲暇利用等方面。家长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按时吃饭、不吃或者少吃零食、在正确的时间吃零食等,会减弱孩子在学校的不合理饮食习惯,比如不在课堂上吃零食等,减少孩子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频率。家长严格约束孩子的作息,引导孩子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除了正常的睡觉起床时间外,如学习时间、休息时间、娱乐时间怎么分配,其他生活事项如何自理等,对于培养孩子的自律自制力,保证一天规律的生活和充沛的精神,是孩子自身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同时,孩子遵守约定的作息制度,是尊重“契约精神”的体现,孩子形成“行为契约”,有利于班级规约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班级群体而言,有利于从整体上建立“约定俗成”的良好的班级管理制度。家庭的人际交往主要指家庭成员之间,通过饭桌交谈、影视讨论、远足旅游、购物参观、家庭应酬、文体活动等形式积极在家庭内部以及家庭外部进行人际互动,家长在引导孩子参与这些人际交往活动的过程中,要求孩子礼貌待人,尊重别人等,是孩子在校和老师、同学友好相处的内在约束条件,表现在课堂上为:尊重老师的劳动,对同学的发言或者其他好的课堂表现积极赞赏,合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等,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家长引导家庭成员在家中对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做出评价,形成家庭舆论,此种做法将对孩子具有熏陶、感染以及一定的约束作用,此种形式的家庭舆论体现着家长对孩子输出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准则等内在品质,因而具有正确与错误、积极与消极、健康与不健康之分。家长与孩子讨论政治或者社会热点,讨论书籍、电影或者电视节目,亦或是讨论学校、班级中的现象或是对老师、同学的评价等,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科学的引导,促使孩子对社会、学校、班级、老师、同学等,形成客观的印象和评价,不产生排斥,并逐渐热爱自己所处的环境,包括学校、班级、老师、同学等,将会促进孩子在班级的积极表现。

(三)父母期望与课堂管理

因为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有一种“隐蔽的强化作用”,它给予子女更多的关心、指导、鼓励、监督、评价,而子女则通过知觉和投射两种心理机制,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受到良好的激励。同时,子女还会将自己的表现与父母所期望的形象作对比,来调整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目标,从而朝着父母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当然需要父母的期望适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和子女讨论如何表现才是好的,或者在学校怎样表现更好,并帮助孩子在家完成作业、手工项目、团队游戏,或者其他学校的作业要求,不仅可以促进亲子关系,可以促使孩子学会克制和要求自己,并在这个过程总逐渐习惯于要遵守纪律,还可以提高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的自我效能感。这些心理和行为表现,有利于教师更高效地进行课堂管理。

四、结语

有效课堂管理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教师进行真正有效的课堂管理,必然要求教师立足于长远的行为目标,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对不同的教师,都能持续地表现出他们的适当行为,把适当行为内化为他们的一种自觉行动,最终实现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管理。一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学学生自我評价能力和学习动力,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志和毅力(自觉性和自制力):首先是对自己的学习目的有明确而深刻的认识,能自觉投入学习,以达到既定的目标,(学习自觉性、主动调整学习策略、科学安排作息时间从而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其次是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即“自制力”(一是提醒自己执行的已经做出的计划,二是善于抑制干扰学习的与欲望、情感,如战胜惰性,抵制诱惑等),三是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比如实行班长轮换制,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激发学生的爱班热情,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等,通过担任多种班级管理角色,更多的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承担责任、服务于集体,从管理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四是营造宽容和谐的人际环境,师生之间平等、融洽、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减少课堂问题行为,有助于学生接纳教师,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制定课堂规则的内容以及违规的处理方法,让学生自觉思考之所以需要这些规则的原因以及产生不良行为的后果并使学生遵守,不仅可以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也可以通过这一过程增加“规则”的约束力。五是教会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约束。

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提高以及学习动力增加、拥有良好的学习意志和毅力、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班级有宽容和谐的人际环境、学生会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即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教师进行真正有效的课堂管理,即建立有效的课堂常规、有效地处理课堂问题行为、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朱文雄.班级经营[M].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89.

[2]田慧生.教学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黑森.《儿童发展和个性》中译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猜你喜欢
家长参与课堂管理家庭教育
浅析家长参与学前教育的困境及其应对策略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英语起始阶段中的家长参与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