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中职校本课程开发初探

2019-03-14 11:53钟桂珍翟博文涂圣文
职业教育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

钟桂珍 翟博文 涂圣文

摘要: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的体现。2006年,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苗族吊脚楼设计与营造方面的教材和课程,导致其文化、技艺传承以及工匠人才培养受阻。文章以斯基贝尔克提出的情境分析模式,按照分析情境、拟定目标、构建课程方案、实施和评价与改进的校本课程开发流程,并借鉴M中职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研究、开发“苗族吊脚楼建筑”校本课程。在M中职学校试点应用的基础上,对该校本课程进行优化。实践表明:校本课程的开发对苗族吊脚楼的传承和M职校的招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技艺传承;苗族吊脚楼;校本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9)01-0021-04

一、研究背景

随着“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职业院校作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载体的作用愈发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为适应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产业的要求,促进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教育部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新增了“民族织绣”“民族美术”“民族工艺品制作”等专业,培养了一大批文化传承者。2014年,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三部委出台的《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提出“相关职业院校要按照生源特点,贴近民族特色产业、文化产业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相关专业课程改革。”2017年,贵州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2018年至2020年,贵州省将培养2万余名传统建筑工匠”。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作为民族传统工艺的一种,已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通常采取师带徒“手口心传”的传承方式进行传授,正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1],学校作为知识交流与传递的场所,应该充分发挥其传承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作用。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倡导“教学做”合一的培养模式,在承担传统建筑工艺的传承教育中具有优势。M中职学校充分挖掘贵州地域性、历史性、民族性的建筑特质,开发利用原生态古建筑群资源,探索职业教育与民族文化、职业教育与生态旅游有机结合的新型之路,意在培养储备一批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特色建筑、古建筑传统民居营造、修缮等专业技术人才。在“鲁班文化研讨会”上,华南理工大學的郑力鹏教授也提出“以职业教育推动传统建筑工艺传承”的观点[2]。可见,“苗族吊脚楼建筑”校本课程的开发符合社会经济形态和建筑产业结构发展的需要。

二、中职“苗族吊脚楼建筑”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校本课程开发”一词有两种理解:一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二是“校本的课程开发”。前者是将校本课程看做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独立板块。是大众理解中的三级课程之一。后者是针对开发主体而言的,着重强调学校在课程开发上享有充分的自主决策权[3]。本研究借用第二种解释,即本研究所指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中职学校基于自身实际情况,以利于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民族文化类课程开发的动态实践过程。

从理论上进行划分,校本课程开发设计常用的的四种模式分别为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实践模式和情境模式。目标模式被称为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它是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实施和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只有确定了目标,才能选择学习内容和组织学习,从而评价目标的实现程度。目标模式有利于突显学校的特色和办学优势,但过于强调目标的重要性,造成人们对知识本质的误解,也影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过程模式也称动态模式,是由英国著名课程理论专家斯滕豪斯确立的。斯滕豪斯主张课程开发过程是一个确定目标、选择内容、组织方法和评价4个步骤相互影响、不断修正的过程。相较于目标模式,过程模式更加灵活,它不必拘泥于只能从确定目标开始进行直线式课程开发,而是可以从4个步骤中的任何一个步骤开始着手进行课程开发。它的局限性在于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方向性[4]。实践模式的代表人物是施瓦布。施瓦布是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课程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他认为泰勒提出的目标模式是以课堂为中心的,而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他提倡学生是"实践性课程"的中心;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多听取参与者的不同意见,求同存异,而不是试图达成一致意见。情境模式是由英国教育学家斯基尔贝克提出来的,它吸取了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实践模式的合理成分,是一种比较灵活、全面、适应性强的模式,也是校本课程开发比较常用的模式。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采取斯基尔贝克的情境模式。

三、以技艺传承为导向开发中职“苗族吊脚楼建筑”校本课程

中职苗族吊脚楼建筑校本课程由以下步骤组成,如图1所示。

(一)情境分析

为了解学生学习苗族吊脚楼营造工艺的态度,笔者对贵州M中职学校工程造价专业2017级和2018级四个班240名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收回203份,回收率为85%,有效率100%。调查显示,在203份有效问卷调查中,对苗族吊脚楼营造工艺感兴趣的学生占比52%,其中7人对苗族吊脚楼营造工艺非常感兴趣。(见图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门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校本课程,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也能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课程目标

通过调查分析,确定课程目标。中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适应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苗族吊脚楼建筑”课程目标,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密切结合古建筑市场工作岗位需要,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课程方案设计

1.课程结构

“苗族吊脚楼建筑”校本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大板块:认识苗族吊脚楼、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吊脚楼营造相关文化习俗。

(1)“认识苗族吊脚楼”部分。介绍苗族吊脚楼历史、现今分布领域、建筑特点(与土家族、侗族等其他族群吊脚楼对比)、建筑结构、装饰装修等内容,占总课程的30%。通过全面介绍苗族吊脚楼的基本情况,让学生对苗族吊脚楼整体上有感性认识,强化学生对家乡民族建筑的认同感。

(2)“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部分。这部分是校本课程的重点,占比50%。通过理论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对课程产生了兴趣。这部分内容通过材料工具的选择、营造工艺流程的讲解、搭建技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其兴趣。

(3)“苗族吊脚楼营造相关文化习俗”部分。苗族吊脚楼及其营造过程是苗族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了解苗族吊脚楼营造各环节民俗活动是深刻理解苗族文化价值必不可少的内容。苗族吊脚楼营造相关文化习俗内容主要包括在选址、备料、发墨、立房、立大门、落成等营造全过程中的祭祀和祈愿活动。

2.课程内容

“苗族吊脚楼建筑”校本课程由8次课外加1次实操考试课组成,基本每次课一个章节,每课教學2个课时。授课计划见表1。

3.课程实施

在整个“苗族吊脚楼建筑”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学习兴趣。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一是演示教学法。演示教学法是指教师采用实物、模型、标本、仪器进行示范性操作或者示范性实验的一种教学手段,或者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如图片演示、电化演示等,将所教内容的形态、结构、特点和发展变化等展示出来。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形象直观,与讲解式相比更有说服力,可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在“苗族吊脚楼建筑”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使用多媒体设备将苗寨和吊脚楼内部结构图片进行展示,还可以利用吊脚楼实体模型进行讲解各构件名称及其连接方式。二是练习教学法。练习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练习,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在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示范操作下,自己动手进行弹墨线、锯木材、凿卯眼、搭建房架等操作,自然地完成了知识的内化。

(四)课程评价

本课程的评价包括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两部分。学校评价占比40%,包括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进行评价。教师传授的内容是否通俗易懂?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完成的作品质量如何?这些都是评价的主要内容。企业评价占比60%,将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操作水平的熟练程度等作为考评依据。评价结果再反馈给学校课研组,促进校本课程内容更加科学合理,符合企业需求。

(五)课程反馈

中职“苗族吊脚楼建筑”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传统建筑工艺的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还可以丰富和发展学校特色办学思想,学生、学校及上级单位都反响不错,可为推行民族建筑文化引入中职校本课程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当然,该课程也有不足之处,如还可以增加苗族吊脚楼建筑计价方面的内容等。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的体现。实践表明,“苗族吊脚楼建筑”校本课程的开发对苗族吊脚楼的传承和M职校的招生、就业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可见,民族建筑资源融入职业教育体系是民族建筑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需要,这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真刚.文化遗产法视角下的黔东南苗族吊脚楼保护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2,33(6):40-45.

[2]范霄鹏,杨慧媛.建筑学教育体系建构与传统建筑文化发展分析[J].中国勘察设计,2014(10):67-69.

[3]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4]王玲.校本课程开发基本模式[EB/OL].(2016-02-25).https://wk.baidu.com/view/9d79c5ea10661ed9ac51f3

31?sxts=1546837887207&fromShare;=1/.

(责任编辑:张维佳)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