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学习实证研究

2019-03-14 11:53韦书令文梦丹刘权纬
职业教育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混合学习者公众

韦书令 文梦丹 刘权纬

摘要:针对学生使用在线学习平台过程中出现的登录次数少、在线时长低以及师生课后互动不足等问题,以建构主义、教育传播学和翻转教学等理论为指导,参考国际著名网络教学平台评估网站Edutools的评价体系,选取三个在线学习平台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确定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混合学习实践。结果表明,微信公众平台在师生交流、传递知识内容、开展个性化学习与评价等方面对线下的面授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但同时也发现教学过程受资源形态、推送频率、活动组织、互动质量和评价规则等因素影响。

關键词:微信公众平台;混合学习;学习分析;内容分析;词频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9)01-0066-07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更新迭代,为混合学习的开展和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在课堂教学上,混合学习的理念和模式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实践,特别是混合学习环境的构建已经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衷克定认为混合式学习模式可以提升学习者主体意识总体水平,对于学习者自我认识与评价、认识自己的能力、对自己有恰当评价等方面有显著的作用[1]。黄荣怀等人认为,混合式学习设计理论是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共同的必然要求,将传统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整合起来统筹安排,可以处理课堂教学几乎无法解决的教学难题[2]。因此,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将传统课堂面授和在线学习的各自优势结合起来,成为混合学习急需解决的问题。

混合学习的实践和应用源自于企业培训,因取得较好培训效果而受到教育领域的模仿和借鉴。因此,部分教师也采用混合学习模式来进行教学研究,他们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创新融合,对混合学习的教学设计、学习活动、学习行为和学习评价等关键环节进行实证研究。如阿克科云卢(Akkoyunlu B)等研究者按学习风格对学习者进行划分,在混合学习环境下学习者会有不同的学习观念[3];徐梅丹等人通过微信公众平台,采用前端分析、活动与资源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等方法进行教学实践,取得一定教学成效[4];张晓宇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统计功能对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最后给出学习评价,证实了基于微信的混合学习的有效性[5]。

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App的基础上运行的一对多的信息推送平台,其特点在于信息的精准推送和用户行为的数据分析。微信公众平台支持多种类型的富媒体编辑形式,包括图文、语音、视频和小程序,普通教师也能组织学生在平台上创建移动课程,实现课程资源的编辑、发布和检索等智能化管理,以及基于知识内容的双向互动,是线下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目前,不少教师已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混合学习实践,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登录次数不多、在线时长短、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以及师生课后互动程度低等问题。张睿等人发现,学生进行在线学习时,他们的自控能力较差,若缺乏有效的监督,将致使线上学习效率降低。而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设移动课堂,为解决以上教学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本研究以中职课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为例,通过分析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环境,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特征和学习行为等具体的学习变量出发,采用问卷调查、内容分析和词频分析等方法对在线教学过程进行实证分析,为在微信公众平台下开展混合学习的实践研究提供建议和参考。

一、混合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应用

(一)混合学习的理论基础

混合学习通常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在线学习环境,为线上学习内容的传播提供支持,为线下面授教学的实施提供辅助。如借助微信公众平台组建不同水平和风格的学习小组,教师按层次为每个小组提供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路径,引导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互相讨论,并将学习成果以文字、图片、视频和音频等方式上传到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分享,或者在线下面授课堂上现场演示,最后教师根据小组成员的整体表现给予评价。国外研究者辛格(Singh)和里德(Reed)提出,混合学习是在“合适的”时间,采用“合适的”学习技术匹配“合适的”学习风格,培养“合适的”学习者“合适的”能力,获得高质量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法[6]。祝智庭也认为混合学习重点在于如何对合适的时间、方式、对象、媒介和内容进行混合,以达到最优学习效果[7]。因此,要获取良好课程学习效果,应分析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选取合适的学习理论和技术平台,在教师的引导和管理下开展混合学习活动。

1.建构主义

在混合学习环境中,教师为学习者提供大量可用于知识建构的学习资源,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的方式引导学习者在具体学习场景中对知识进行加工和创造。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或搬运工,而是与学习者一起对某些特定的问题进行探索和重构。

2.教育传播学

教育传播不仅是教师与学习者在课堂上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也是利用信息技术将知识、经验和技能转化为多种媒介进行分享和交互的过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传播的范围也不在局限于课堂,利用MOOC、微博和微信等互联网平台的内容推荐、订阅推送和自动回复等应用可将知识扩散到世界各地,重塑了课堂教学传播模式。目前,课堂教学的传播模式主要有教师主体、学生中心和问题导向等。

3.翻转教学

翻转教学在实施上偏向于信息技术与课程知识的混合,学生可从互联网上获取海量优质的学习资源,通过讨论和反思等活动对新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课堂反馈做出正确理解和点评,利用技术工具帮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运用。

(二)混合学习的教学应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混合学习的在线教学应用现状,我们首先参考国际著名网络教学平台评估网站Edutools(https://wcet.wiche.edu)的评价体系,该网站从师生教学体验的角度出发,根据学习工具、管理工具和运行媒介等多个评价指标和技术特征来进行评估。然后选取了三个运营较成熟和管理较规范的在线学习平台: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以下简称国开学习网)、学堂在线和荔枝微课,从教学体验、传播模式、资源共享机制和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如下页表1所示。从学生的教学体验来看,国开学习网部分教师为学生建立了课程QQ群和讨论区,可对课程学习进行同步和异步的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选课情况进行线上分组教学和线下面授讲课,并设置了学习导航栏、课程导向和问卷调查等功能模块,帮助学生快速建立个性化学习路径;学堂在线通过微博、QQ、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App、WIKI和讨论区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交流沟通的渠道,在课程学习中获得实时和非实时的教学体验,学生可及时获得教学反馈,并提供学习任务日历,便于学生查看学习进度;荔枝微课是基于微信平台的课程分享平台,学生可通过微信实时参与课程学习,教师可通过开设直播间或微信群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并在小组内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导航栏目清晰简洁,但在学习过程管理方面稍显不足。

从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来看,国开学习网专门编写了学生端操作手册,提供课程检索、学生档案和学习笔记等功能,利用短信、电子邮件、电话热线和在线论坛为学生提供全周期的学习支持,组建在线教学团队辅助责任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比如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定时测试和在线答疑等;学堂在线根据学生特点建立学习档案,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比如精华笔记分享、智能机器人助理、雨课堂以及课程推荐系统;荔枝微课主要通过微信群进行分组管理,通过组建课程辅导团队为学习者解决各种学习问题,还建立了学生数据管理系统和“千人千面”推荐系统,便于为学生推荐所需的知识内容。

从传播模式来看,国开学习网提供了视频课堂和5分钟微课程,资源形态包括文档、视频、案例库和问题库;学堂在线则提供了带字幕的高清视频和课堂讲义,可通过微博、微信和APP进行课程直播;荔枝微课通过微信平台开展课程直播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视频或语音互动,直播结束后在微信中可查看录播的图片、语音、短视频、文档和PPT等学习资源。

综上所述,微信公众平台具有使用人数多、部署成本低、信息推送精准和资源形态多样等优势,但在学习管理功能上与其他平台相比稍显不足。

二、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学习实践

本研究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开展了为期六周的混合学习实践,除了开通订阅号和小程序服务,还组建微信学习群,学生可以通过搜索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和名片分享等方式参与课程学习。我们选取了广西第一工业学校2016级计算机应用专业的153名学生作为样本,针对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的综合表现,采用问卷调查和内容分析的方法进行信息处理,并对微信公众号后台数据、微信群聊天记录和微信小程序后台日志进行数据采集。完成信息处理和数据采集后,首先利用Excel2016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排序、筛选、删除重复值和数据验证;然后使用SPSS22.0的均值比较分析男女学生学习行为差异;最后采用基于Python的jieba分词库和wordcloud库对微信公众平台师生互动信息进行词频统计和可视化展示。

(一)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参与课程学习的153位学生中,男生128人,占83%,女生25人,占17%,所有的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并安装了微信。大部分学生表示愿意接受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学习方式,能够使用微信公众平台各种功能;学生的课后活动安排和学习场所选择上差异不大,多数人留在宿舍玩手机或者学习,教师要教育和引导学生使用手机开展自主学习活动,防止学生沉迷网络;由于该课程实践性较强,教学过程包括讲授演示和实例制作,有64.05%的学生期望教师使用演示法的教学方式,有14.38%的学生认为难以跟上教师讲解的进度,希望能够在课后进行1对1演示操作;12.42%的学生希望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学习。由此可见,大部分中职学生愿意参与混合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希望能够得到师生之间更好的支持和引导。(见表2)

(二)学习内容分析

由于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可以实现图文、语音和短视频等媒介的快速传播和获取,也可以通过小程序在多种教学场景下进行师生间的深度交互和学习管理,因此我们根据混合学习理论,依照该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对课程资源进行分类和设计,包括39条知识点、35条常见错题练习和9条课程公告(见表3)。

教师通过订阅号和微信群定时推送文档、动图、链接、语音和短视频等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反复浏览和播放。为保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每篇文章阅读时间为6~10分钟,讲解3至5个知识点。根据学生留言和微信群反馈的问题和需求,通过小程序制作成错题集,在每篇文章的内容结尾附上小程序的二维码,学生只需扫一扫就能获取个性化的错题练习应用。课程公告主要发布在课程初期、中期和结尾三个时间点,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课程进展和学习路径,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三)学习行为分析

孙月亚认为在线学习行为特指学习者注册某个远程教育机构的网络课程,并在其提供的学习平台和教学组织形式下开展的各种学习行为,具体包括登录平台、访问资源、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完成学习评价、与教师和同伴进行在线互动等行为[8]。本文所指学习行为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利用微信群、微信订阅号和微信小程序等应用服务开展混合学习活动,包括完成学习测试或作业、在线互评、浏览学习资源和微信群发言情况等学习行为。

1.在线学习情况数据分析

本课程共24个课时,学生需要在六周内完成学习任务,除去每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课外的线上学习时间也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将对微信公众平台上开展混合学习实践产生的学习数据进行统计,包括订阅号的访问量、微信群聊天记录条数和小程序的登陆次数,如图1所示。

上图中数字代表学生在微信订阅号、微信群和小程序的实际访问次数,从柱形变化趋势可看出整个学习周期学生登陆的总体趋勢是下降的,第四周达到最低值,最后两周访问量有所回升。说明经过学习初期的新鲜感和熟悉要求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有所下降,需要教师的即时干预和督促。除了加强考勤和提高资源推送频率,教师的评价规则也促使学生回到平台学习。从订阅号阅读量和微信群聊天活跃度来看,学生倾向于接受信息或简单的学习交互活动,比如浏览公众号和参与微信群聊天。小程序访问量较低则说明学生对较为深层的自主学习动力不足或兴趣不大,需要教师更进一步的引导和管理。

2.男女学生学习行为差异分析

本研究分析了男女学生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学习行为之间的差异,经T值检验结果如下。(见表4)

从以上数据看,尽管男生数量较多,但女生在回复次数、作业完成率、文本访问量、视频访问量和语音播放量等方面,均超过男生,说明在学习资源浏览和学习互动积极性上存在个体差异;资源访问方面,文本资源访问量均值高于视频和语音资源的访问量,说明文本资源平面化呈现更便于浏览和反复观看,可做为资源设计的参考指标;在线互动方面,男生则在微信群中比女生更积极发言,可能与男生平时面对面交流过少,更愿意在微信上进行沟通有关,教师在进行讲授演示时应注重性别差异。

3.师生在线互动的词频分析

我们从微信群聊天记录和订阅号留言区获取师生在线互动信息,利用基于Python的中文分词工具jieba库进行词频分析(见表5),然后使用wordcloud库完成词云的构建(见图2)。

从词频分析和云图中可以看到,“方法”“渐变”和“填充”等关键词是学生经常讨论的话题,教师应从软件操作细节方面入手进行引导,比如进行专题讲解或者制作演示文档。

三、混合学习实施过程的影响因素

在本课程开展混合学习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微信公众平台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支持和辅助,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和满意度都获得提高。但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明显虎头蛇尾,往往在前两周有较大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后两周则需要教师更多地进行引导和干预;在学习资源方面,学生浏览文本资源要多于视频资源,短视频比长视频更受欢迎;师生在线互动多为浅层次交流,难以对知识点进行深入讲授。基于上述发现,笔者得出影响混合学习实施的因素如下。

(一)学习资源形态与推送频率

本研究在微信公众平台上传的学习资源包括文本、图片、语音和视频等。课程实施过程发现,文本类的学习内容获得访问量较高,视频和语音类则访问量较少,学生倾向于选择可直观展示的文本资源进行课后练习,对于时间过长的视频和语音讲解则兴趣不大。在学习资源推送上,学生使用“回复关键词”这一功能查询知识点较少,一般通过学习资源的发布日期来进行查询,查询效率不高。除此之外,学习资源的发布时间也影响学生登陆微信平台的情况,教学初期发布的学习资源获得访问量较高,随后逐渐下降,直到复习考试阶段才有所回升,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需要教师的督促和引导。

(二)学习活动组织和设计

在混合学习环境下,课程教学环境包括课堂面授教学和课后在线教学两部分。由于课堂教学手段单一,有效课堂教学时间较短,教师讲解和演示完基本知识点后很难再开展其他课堂实践活动。同时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偏差、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教师应合理组织和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杨现民认为,通过对多维度、多元化、分散异构的海量在线学习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挖掘,研究学习者需求,推荐适用不同个体的学习资源,避免其面对海量信息却无法提取有效资源而产生空茫状态[9]。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要维持教学秩序,课后还应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来维护和管理课后在线教学秩序,比如通过微信群分享学习资源、组织在线答疑或小组讨论,定期在微信订阅号上发布学习任务和短视频,使用微信小程序进行学习管理和资源推荐。

(三)师生交流与互动质量

由于微信公众平台具有较强的信息分享和传播能力,能提高课堂面授的效率和质量,但从微信群活跃度和回复内容来看,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教学互动还有待提高。蒋志辉认为在线学习环境中的师生、生生间的“时空”分离,容易导致学习者的缺场与缺位,社会临场感、认知临场感及学习临场感等严重不足[10]。从词频分析也可以看到,学生需要更多学习资源的分享和交流,教师应借助微信群、小程序和朋友圈等应用建立学习共同体,引导学生参与在线交流,提升在线学习临场感,及时解决学生的学习疑惑,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兴趣点。教师在课前预习阶段,推送课程相关的语音、文档和短视频,促使学生自主预习课程内容,获取相关学习资源;在课堂上学生便可直接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课后教师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在线学习活动评价规则

柯清超认为混合学习评价需将交流活跃度形成性评价和作业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把在线学习评价和面对面课堂教学评价相结合,同时重视作品评价[11]。张睿等人指出,学生进行在线学习时,他们的自控能力较差,若缺乏有效的监督,将致使线上学习效率较低[12]。混合学习评价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协作能力,帮助教师精准评估学生的学习表现,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干预和指导。因此本研究将学生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的学习表现纳入最终成绩考核中,包括微信群活跃度、在线作业完成度和上机操作成绩等。评价方法要体现学生在混合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小组互评或者生生互评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评价活动,促使学生自主开展在线学习活动。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中职课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的混合学习研究和实践,可以看到微信公众平台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内容推送的准确性、媒体形式的多样性和教学互动的便利性能够为课堂面授教学提供有效支持和辅助,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但对于在线课程的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等方面还需再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一)混合学习的教学设计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路径和体验

赵丽认为,混合学习的教学设计过程强调学习环境、活动与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体现了混合学习资源的丰富性与学习环境的复杂性[13]。黄荣怀认为,活动和资源设计的实质,就是将特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逐步分解为具体的工作和任务,并确定其序列顺序,从而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方案[14]。衷克定认为,资源推介的精准性和快捷性是对学习者自主探究的最有效支持[15]。因此,本研究首先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出发,制作满足快速网络传输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符合微信公众平台呈现的媒体形式,如短文本、微图像、微音频和微视频等。其次,然后利用智能问答、实时传送和群组管理等技术,构建多元在线学习环境,调整学习资源的推送周期,定期发布课程导学信息,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维护学生的在线学习热情。最后,按章节或关联性设计知识点序列,形成由易到难的知识点学习路径,使学生面对众多零散学习资源时能自主形成学习方案。

(二)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多元服务应用创建混合学习情境

山峰认为,移动交互功能的扩展与应用是创建学习情境的关键[16]。微信公众平台提供了多种在线交互服务:微信号、微信群、朋友圈、订阅号和微信小程序等,可以满足学生、教师和课程资源之间的实时交互和传送。教师可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学习交互空间,开展小组协作学习;收集学生常错或易错的问题,使用订阅号的关键词自动回复功能设置答案自动反馈;此外,还可以使用微信小程序进行学习管理,统计学习结果和在线记录,提交课后作业,获得学生参與学习活动的总结性评价。

(三)设计适用于微信公众平台混合学习的学习服务

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信息传输的技术优势,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和保障。如通过微信群发和朋友圈提供定期的语音提醒和学习资源推送,使用语音或视频直播功能在课后开展知识点答疑活动,在微信小程序上进行学习测验、作业提交和学习评价。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学生可获得完整全周期的学习支持服务,教师应通过学习服务规范学生的学习认知和行为,增加师生的学习互动粘性,使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支持服务能够成为提升学习效果的有效保障。

(四)引入文本情感分析为精准教学干预提供参考

随着在线课程的实施,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将会产生大量的文本数据,准确高效地识别这些数据集中蕴含的学生情感可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策略提供参考。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对学生的情感,文本信息进行抽取、分类、检索与归纳,快速识别出在课程学习结果表现方面存在风险的学生,并且对学习过程中的低效学习表现进行分析,找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薄弱点,为课后教师开展精准教学干预提供参考依据,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情感支持性的督学服务。

参考文献:

[1][15]衷克定,岳超群.混合学习模式下学习者主体意识发展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6):48-56.

[2][14]黄荣怀,马丁,郑兰琴,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9-14.

[3]Akkoyunlu B,Soylu M Y.A study of student's perceptions in a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 based on different learningstyles[J].Educational Tech-nology&Society;,2014(1):183-193.

[4]徐梅丹,兰国帅,张一春,等.构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5(4):36-42,62.

[5]张晓宇.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6]Singh H,Reed C.A White Paper:Achieving Success with Blended Learning[DB/OL].[2018-06-03].http://www.centra.com/download/whitepapers/blendedlearning.pdf.

[7]祝智庭,孟琦.远程教育中的混和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03(19):30-34.

[8]孙月亚.开放大学远程学习者在线学习行为的特征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5(8):64-71.

[9]杨现民,唐斯斯,李冀红.教育大数据的技术体系框架与发展趋势——“教育大数据研究与实践专栏”之整体框架篇[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1):5-12.

[10]蒋志辉,赵呈领,李红霞,等.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者满意度研究:发展、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向[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3):34-43.

[11]柯清超.混合学习的评价方法——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術能力培训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08(8):16-19.

[12]张睿,王祖源,徐小凤.SPOC模式大学物理混合型教学的学习效果研究[J].大学物理,2016,35(8):52-54,65.

[13]赵丽,鲍莹莹.基于混合学习的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7(9):75-79,90.

[16]山峰,檀晓红,薛可.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微型学习实证研究——以“数据结构公众平台”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1):97-104.

(责任编辑:张宇平)

猜你喜欢
混合学习者公众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混合运算大篷车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魔镜告诉我,你缺少时髦的APP公众号
混合咖啡
关于我国公众环保意识的几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