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必经之路
——生态文明教育

2019-03-15 08:19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9年2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教学

郝 好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天津 300000)

1 高中语文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生态文明教育是国家意志的直接体现,研习与之相关的作品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相关作品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所占比例较高,在全部的65篇课文中,有18篇相关作品,占比达到27%,但主要零散的分布在必修的五本书中,可见与生态文明相关的作品虽数量多但思想并未被完全重视。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可见生态文明是当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2014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验”,并修订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课程标准”中确定了18个学习任务群,专门设置了“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与生态文明相关的作品的教学,也从“零散化”“单一化”的课文讲解到“专题化”“综合化”的任务学习,与生态文明相关的作品的研习已经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标准指出,“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可见任务群的学习宗旨有其鲜明的导向性,聚焦特定文化现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观点,解释文化现象,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高对各种文化现象的认识能力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

作者在所教年级进行了一次“生态文明知多少”的问卷调查,问卷结果如下:

表1

由问卷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绝大多数同学认为生态文明是当代的重要思想,但一半以上的同学只能说出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简单思想,但并没有全面的认识,生态文明思想并不深入人心。而且学生在高中阶段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于生理发展,他们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他们缺乏分析能力,易受外界的影响。高中生常常会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自我价值如何实现,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陋的等问题。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对与生态文明相关的作品,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是教学中的核心内容,符合高中生的心理需求,成为实现有效性教学的关键一步。

2 正确的生态文明观是教学中的核心观念

2.1 树立有机整体的生态自然观

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成为单纯的主客体关系,主体即人,客体即自然界。因此产生自然的客体化和人的主体化两种结果。所谓自然的客体化,自然界是没有灵魂的,人类可以全面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认识、分析、利用自然界。而人的主体化是指认识世界的中心,人凭借智慧可以成为世界的主宰,自然界对人活动的承载能力是无限性的。

通过高中的教学,学生可以重新的认识到生态文明下的人和自然。人与自热是互为主客体的。自然界不是死的,产生互生、共生、再生、净化、平衡等现象,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对人的活动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对自然知之甚少等。如卡尔·萨根的《宇宙的边疆》表现出人类对宇宙自然知之甚少,《飞向太空的航程》写人类与宇宙的对话,人类要勇于探索宇宙,《动物游戏之谜》写自然界有很多的秘密,自然界不是死的。

2.2 确立回归本性的生态价值观

消费主义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消费主义是把个人的自我满足和快乐放到第一位的消费思潮或风气。该思潮促使人们不断追求新的消费品,以满足自己的精神快乐。消费主义会形成这样一些价值观,其一,消费是为了自我表现或炫耀。其二,消费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此消费已不再看作一种手段,而看成目的本身,为消费而消费。这种消费主义价值观势必会影响高中生的价值观。

而在注重生态文明教育教学中,注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的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进而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指导。回归本性正是生态文明所追求的人生终极价值,教学中会渗透反物质化,不盲目追求、跟风、崇拜的价值观。如《涉江采芙蓉》的主人公回归的是情感本性,《短歌行》中的曹操回归的是建功立业本性,《归园田居》中的陶渊明“性本爱丘山”,《兰亭集序》中的王羲之也领悟了“死生亦大矣”人生价值,而《咏怀八十二首》中的阮籍为实现珍惜生命的人生价值而不得不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苦苦挣扎。

2.3 发展超越中心的生态伦理观

工业革命以来,评价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人类利益作为根本评价尺度。仅把人视为道德的主体,即便出现了生态危机,人类禁止破坏和灭绝一切生命,但从根本上说仍是保护人类的价值和利益,人与人之间才具备伦理关系,人与自然之间只具备经济关系,人对自然没有伦理上的责任和义务。

生态文明需要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要超越人类中心的伦理,遵循自然,根据不同情况决定是以人类为中心还是以生态为中心。在教学中学生会不断体会这种关系。如王羲之《兰亭集序》写出了以物为友平等关系,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写出了以物为量的敬畏关系,苏轼《赤壁赋》写出了会通物我的知己关系,巴金《小狗包弟》写出了悲天悯物的忧患关系。

2.4 培养自然之美的生态审美观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世界上的存在。消费主义的必然结果是一种对可欲之物的追求,会产生会扭曲的审美观,让人们认为美是可欲之物,而不是可赏之物。高中生心理还不成熟,缺乏理性,更容易受到时尚风潮的影响,过度消费。

高中的审美教学可让学生认清生态审美的审美主体,审美的客体。并渗透以自然为美的审美观,让学生走进自然、拉近自然、收藏自然、胸怀自然。如在教学中让学生能感受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壮阔秋景,能体会盈盈月光,淡淡荷塘的宁静的夜晚之景,能品味超然自得、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还能欣赏大江东去,波浪淘尽的江河之气。

3 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的教学实施策略

3.1 利用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树立生态文明观

在欣赏作品时学生会根据内部经验,加上相关资料,对原本简单的形象做有益的补充,使形象更加充满。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生态文明观。

例如:《短歌行》,教师在导入阶段可让学生讲曹操的故事,如“误杀吕伯奢”“许攸献计”“望梅止渴”“割发代首”等,故事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同学产生质疑,①故事中的曹操与《短歌行》中的是同一人吗,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不同呢?②作为事业上呼风唤雨的成功者,作为一个国家的实际统治者,曹操怎么会有忧愁呢?③曹操举杯望月时想到了什么呢?

学生通过语文的扩写诗歌活动对全诗的关键情节,诗人的情感变化有了深入的探究,进而能感受到“人的觉醒——生命真正意义和价值”这一主题,采芙蓉赠人和饮酒望月也体现了高雅的气质和格调。

3.2 利用文本中的自然意象获得生态文明观

在创作过程中,作家往往比较重视往绘画美、音乐美、情感意蕴美等多种艺术美感综合运用和体现。尤其是情景交融的手法更被重视使用。如何在教学中利用这个特点尤为重要。如果在教学中使用情景再现的方法,即能够通过绘画展现意境,不仅能激起学生的感官感受,还能让学生通过意象获得审美体验。绘制图画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各方面,意象有哪些,色彩、远近高低的布局等。

例如:绘制《兰亭集序》“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段,此段描写了在兰亭集会时周围的景色,画后,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暮春时节,江南的景色应为百花盛开,山花烂漫,鸟语花香,而这些浓艳的东西在《兰亭集序》中却不见踪影,有的只是那青翠欲滴树,连绵起伏的山,清澈见底的水,那么王羲之是在着意追求一种什么风格和境界呢?可见,一切过于浓郁的色彩,王羲之都不用,而是清新淡雅,自然为文,这是色调的淡雅,进而是精神境界的淡雅。

又如:绘制《归园田居》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一段,此段表现陶渊明回归田园之后的生活,画后,学生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在画中没有人的形象,只有景物?这些意象的组合让人感受了到宁静和淡泊,而且能更进一步体会陶渊明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即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互沟通和交流,达到一种物我合一的状态。

结语

总之,生态文明教育是高中教育的重中之重。它不仅有利于高中生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而且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并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生态文明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教学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不文明说“不”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