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感培育路径探析

2019-03-15 14:07杨青露何孟飞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革命价值观精神

杨青露,何孟飞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363000)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要弘扬革命文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他强调:“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革命文化承上启下,是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桥梁,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力量之源。同时,革命文化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德育资源,对于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发挥革命文化的引领功能,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助推革命文化转化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一、革命文化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对于革命文化的概念,学界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所谓“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在革命实践中孕育出来的独特文化形态,也是最能体现党性的文化形态”。[2]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奋力前进中积攒的无形的财富,是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革命战争年代民族精神的升华,蕴含着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革命文化的价值:

(一)革命文化的科学内涵

革命文化承上启下,是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桥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革命文化的价值。

首先,革命文化具有承上的作用,它继承发展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五四运动到土地革命战争,从全民族抗日战争到全国解放战争直至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伟大实践中,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孕育形成了独具红色气质的革命文化。毛泽东主席曾说过:“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的和重要的战线。”[3]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沉淀的优秀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文化追求,为革命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愚公移山,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责任担当意识;有“吐故纳新”的发展思维;还有古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伟大政治理想;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报国情怀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等等。中国共产党人已将这些精神内化为流淌的血液,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坚不可摧的革命精神,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等具有民族特色的革命文化。其次,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源泉。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以什么样的文化思想引领生产力落后的中国向前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发展中的新问题,我们党重视以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面对世情党情国情的变化,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适时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论断。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其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一先进文化是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之意,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支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形成和发展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是特殊时期形成的文化形态。显而易见,中国革命文化与革命精神在民族解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我们抵御各种暴风雨,是我们勇往直前的精神支柱。正是这一精神激励我们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一个又一个胜利。第三,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柱。习总书记多次表明:“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虽然革命年代早就过去了,但是革命精神并没有过时。一方面,传承革命文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体文化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也是我们国家文化实力的有力展示。另一方面,革命文化使我们始终铭记革命初心,激励党和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西方一些不良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渗透到中国社会中来,诸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也出现了一些忽视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只注重追求个人利益的现象,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与文化自信。因此,必须积极开展思想教育,宣传革命文化,净化人们的思想,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导向和社会道德风尚。

(二) 革命文化的基本特征

革命文化不仅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还有其鲜明的特征,其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革命文化是革命性与政治性的统一。回顾历史,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积贫积弱,丧失领土与主权,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社会各个阶级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但是最终仍旧未能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接过了复兴民族大旗,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战争,革命文化才得以孕育与发展。列宁曾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4]在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充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等极具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从而实现了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与使命。因此,革命文化不仅体现了伟大的革命性,还体现了纯洁的政治性。

第二,革命文化是传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革命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吸收中华优秀文化并在不断创新中形成。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的艰难境况下,在传统文化的引领与革命文化的支撑下,从弱小走向了强大,从稚嫩走向了成熟。革命文化是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如建党初期与大革命时期形成的红船精神,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全面抗日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延安精神、抗战精神以及西柏坡精神等,都是当时革命斗争实践推动形成的革命文化。每个阶段的文化均不是独立存在的,都与其他时期的文化有着密切联系,使得各个部分的革命文化展现出了创新性与继承性的统一。

第三,革命文化是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统一。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紧密相关,思想与文化的吸收借鉴为革命文化提供了滋养。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本土文化经碰撞、融合、转型之后的文化形态。因此,革命文化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二、 革命文化认同对于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基于新的历史方位提出的人才培养战略,是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开展革命文化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是加强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提升个体道德素质的关键所在。

1.革命文化认同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习总书记在很多场合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5]青年人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他们确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关系到国家未来的重要问题。学校教育不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还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革命文化对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促使他们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具有引领作用。

2. 革命文化认同有助于大学生个体道德素质的提升

一方面,革命文化是营造良好道德氛围的有效途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思想是在一定环境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环境的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通过宣传革命英雄、先进模范人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荣辱观具体化、形象化、人格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环境。另一方面,传统道德教育运用灌输教育方式的效果具有局限性,革命文化传播从个体道德情感出发,结合各种红色物质文化遗产,运用先进模范人物的生动事迹、崇高风范和革命精神进行引领,可以感染人、激励人、鼓舞人,唤醒个体情感意识,进而启发道德自觉。

3.革命文化认同有助于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习近平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的缺钙。”[6]理想信念问题是决定广大青年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是他们健康成长的根本性问题。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一旦形成将左右人们的思想,激发人们的斗志,指导人们的行为,对人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革命文化包含的革命理想、革命精神、革命道德与光荣传统是培育和塑造年青一代理想信念的强大精神力量,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价值。

4.革命文化认同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7]革命文化所倡导的共产主义理想、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等内容,是我国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无论是在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革命文化所表达的价值诉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高度一致。因此,革命文化对新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提升意义重大。

三 、增进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感的基本途径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使大学生在情感与心理上对革命文化产生高度共鸣和认同,增进大学生的政治情感、家国情怀以及集体主义意识,需要探索有效的实施路径:

1.坚持育心育德,实现心理育人

心理认同是个体模仿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并逐渐内化,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从服从到同化再到内化的动态过程。大学生革命文化心理认同就是大学生从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对革命文化的内心体悟、认同和自觉践行。群体环境和群体氛围会影响人们的信念和行为,尤其是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成熟的大学生而言,影响更甚。因此,要充分利用情境的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领域融入革命文化,营造广泛宣传革命文化的氛围,让大学生受到润物无声的教育。

2.融入校园文化,实现文化育人

大学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校园是培养学生三观的阵地和载体,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把革命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方法。首先,应该把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得革命文化以更加规范的途径走入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其次,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宣传栏和校园新媒体等形式,突出展示革命文化,增进革命文化认同感。组织开展以革命文化为主题的演讲、征文、表演等活动,让大学生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提升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实现文化育人。

3.拓展实践平台,达到实践育人

“思想政治育人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社会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8]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社会实践是一种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克服空洞说教的弊端,促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如通过暑期三下乡活动,通过参观红色革命遗址、访问红军战士后代、参观博物馆等方式开展“弘扬革命文化,传承革命传统”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接受革命文化的熏陶,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4.创新教育模式,推进网络育人

随着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从检索资料、信息交流、生活娱乐、结交朋友、网络教育到消费购物等,都可以在网上实现。互联网已深刻改变着学生的生活、学习与思维方式,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学生思想道德养成与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运用各种新媒体,拓宽教育视野,夯实网络主阵地。”[9]高校应当在利用校园网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要利用互联网创新教育模式,将革命文化传播与互联网结合起来,使网络成为传播革命文化的新阵地,从而营造传播革命文化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革命价值观精神
我的价值观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