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旨归与实践指向

2019-03-15 14:07姬迎喜郭萌萌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思政课中华中华民族

姬迎喜,郭萌萌

(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河南 郑州 451450)

“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这一重要论述既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独特优势,又为新形势下增强高校思政课育人实效性开出了良方,提供了遵循。因此,积极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旨归与实践指向,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于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新举措的探索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定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于华夏5000多年的文明,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内涵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定位。

(一)熔铸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创新禀赋

中华民族虽饱经磨难而历久弥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熔铸于民族精神深处最深沉的创新禀赋。这种创新禀赋体现在文化主体上,就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自觉与自信。中华文化从5000多年的文明中“孕育”而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孕育”一词对这一禀赋作出了最生动的诠释和最充分的肯定。

(二)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56个民族、13亿多人之所以能紧紧凝聚在一起,就在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以“愚公移山”相砥砺的自强不息精神,以“圣人、君子为标准的道德境界”,以“天下为公”为追求的执着品格……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财富、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民族最深层的精神支柱。

(三)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精神的标识

相对于皮肤、头发颜色之类的体质特征而言,对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的把握显然要困难很多,“然而,任何民族,其文化形态尽管纷繁多彩,但都可以寻觅到该民族文化的主色调、主旋律。”[3]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独特的优势就在于其民族性,这既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所在,也是中华民族日益走向世界舞台核心、不断贡献中国智慧的自信基因。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旨归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促使了高校思政课文化属性的回归,赋予了高校思政课最强的底气,增强了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是高校思政课文化属性的回归

高校思政课的第一属性是政治性,但同时也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使命。2016年,一项针对全国35所高校大学生所做的调查显示,有57.8%的大学生表示没有读过“四书”[4]。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不能失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中国传统文化被冷落的境况着实令人担忧。因此,高校思政课应充分利用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发挥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作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是思政课的底气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不仅要开好思政课,而且要理直气壮。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根本在于立德树人,而思政课又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事关学生的“四个自信”,事关学生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内在统一,事关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

讲好思政课的底气本质上是文化自信。从思政课的角度来说,中华民族几千年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讲好思政课提供了最深厚的底蕴,汇聚了最强大的力量,讲好思政课就“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5]。同时,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坚持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才会有理论上的彻底、理论上的自信,而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6],进而汇聚起大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磅礴之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是增强思政课育人实效的重要抓手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均做出了历史性判断。面对我国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如何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马克思强调“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7]思政课如果不能够直面时代的课题,不能够正视学生的现状,就很难在价值和理论认同上取得应有的成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无疑是办好高校思政课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有效途径。从价值维度而言,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它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都将深刻而持久;从教法和学法的维度而言,传统文化不仅重视人格的养成,而且也非常注重诸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教法的探究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学法的指导,这对于放好思政课之“盐”的艺术的锤炼提供了重要的启迪;从内容维度而言,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8]对于高校思政课更是如此,因为单纯强调政治属性而忽略了其中内涵的文化属性的思政课程就很难有力量,甚至会变得空洞,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概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同向同行,更有利于形成协同效应,提高思政课的育人实效。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指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具有强烈使命感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为主体,以守正基础上的创新为第一动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是融合发展灵魂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高校思政课集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于一体,但政治性是其最鲜亮的底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根本遵循。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要坚持思政课为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用的原则;在内容的选取中,不是面面俱到,更不是知识的单纯普及,而是要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9]概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相互融合并不断创新,在政治性与学理性、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中,共同致力于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养成,致力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师强烈的使命担当是融合发展的关键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中着重强调的两个“关键”,揭示了教育规律,凸显了教师主体地位。教师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主体,也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所在。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离不开教师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谁来讲信仰,事关受教育者的真信、真懂、真用,事关民族的力量,事关国家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强调,“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不管是“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还是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六要”,都明确要求把理想信念始终放在第一位:1.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真信仰,才会补足精神上的“钙”,讲出思政课的底气,道出信仰的味道,进而以家国情怀触动学生的灵魂,留下真善美的种子。1966年,政治老师在读《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通讯时的几度哽咽、多次泣不成声的情形给还在读初一的习近平总书记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书记用真切的体会讲清楚了教师之与学生的重要性,而信仰则是最鲜亮的底色[10]。2.只有有了铁一般的信仰才会自觉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责任感,在乐为、敢为、有为上下功夫。毛泽东指出,“战争指挥员活动的舞台,必须建筑在客观条件的许可之上”,这是无法超越的,“然而他们凭借这个舞台, 却可以导演出很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戏剧来。”[11]不可否认,学校之间、老师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距,但是教师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往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戏剧”是否能够表演得“有声有色”、“雄壮威武”的关键因素。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需要久久为功,思政课教师既要可信、可敬、可靠,又要乐为、敢为、有为,在意志上坚韧执着,把职业坚守内化为行为的品质,在信仰、奋斗、坚守的内在统一中更好地立德树人。

(三)守正基础上的创新是融合发展的第一动力

守正与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应当遵循的基本辩证法。守正是基石,守的是方向、是价值、是底色,没有了守正的创新发展就会主次颠倒迷失方向;创新是动力,没有了创新的守正,融合发展就会失去针对性、时代感和感召力。因此,惟有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的创新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底色更鲜亮,才能彰显融合的成效。

1.创新首先是内容上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古与今、中与外的辩证取舍中,“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既要善于发掘又要善于进行创造性转换,实现内容的创新发展。

2.创新离不开方法上的创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习总书记强调,好的思政工作应该像盐,光吃盐肯定行不通,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让其自然而然吸收。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要在“化”上下功夫,抓住学生工作的重点,直面学生工作难点,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以理服人,以理感人;要在“进”上下功夫,小故事大主题,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增强学生奋进的责任感和报国的使命感;要在“新”上下功夫,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要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性和斗争艰巨性,充分利用好新媒体的优势,“使互联网这个最大的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12]。

猜你喜欢
思政课中华中华民族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