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长的英国择校大作战

2019-03-15 01:48杨猛
看天下 2019年6期
关键词:考试英国女儿

杨猛

2013年5月28日, 一群中国家长参观英国金斯伍德中学(@视觉中国 图)

春节前,邮差往我(作者,下同)伦敦家里投信,拆开看,是英国知名私校J女校给女儿发来的录取函。至此,我们一家三口忙碌了5个月的择校大作战尘埃落定:报考了7所私校,拿到6张offer,最终被心仪的学校录取,圆满收官。

回想起来,这场择校大战的每一幕都历历在目,终生难忘。

决定给女儿报考私校是去年9月临时做出的决定。我们已在伦敦生活了3年,而英国小学教育从4岁学前班开始。转眼之间,女儿就到了上学的年龄。

最初的打算是让孩子在小学阶段就读公校,到了中学再读私校。我们一直认为,英国公校和私校的质量都很好——看看满大街彬彬有礼的英国男女,即能感受其国民教育的优良成果。再者,公校就近入学,学费全免,而私校要考试录取,考上还要交一笔不菲的学费,虽然能够负担,但仍觉尚无必要。

离我家步行2分钟就有一所公立小学,若一切按计划进行,那就是今年9月女儿要去的学校——直到它在英国教育部门的年度评估中“泄了底”。上网查了这所公校的情况后,我被结果吓了一跳:该校头一年的评语可不咋样,评估报告提及“数学教学需要加强”云云。

我开始动摇了:假如读这间公校,倒也方便省力,但是如果遇到学习问题,我们父母断然没有精力辅导孩子。可若小学不抓紧,谁也说不准毕业还能不能考上私校——据说,私校的教学进度普遍要比公校快一年。认真讨论数次后,我们决定放弃公校,奔向私校。

此时,距离各个私校的报名截止时间,只剩一个多月了。

“战前”侦察

公校私校孰优孰劣,直到今天我也没法做出全面详尽的比较,只是在综合了他人经验,再加上自己的观察后,得到了个人的体会:英国私校和公校的教育目的不同。公校是政府行为,目的是保证所有适龄孩子都达到国民平均教育水平,不追求高大上;私校走的则是精英路线,用充足的经费吸引优秀的师资,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因材施教。

很多数据显示,只有8%的英国家庭让孩子就读私校。也有人说,私校和公校让阶级分野一览无余。对此我并没有强烈的感受,似乎英国家庭并不刻意比较,你上你的,我上我的,大家互不相干。

反倒是周围的华人(中国)家长,对优质私校的追捧宛如打了鸡血,其热切程度令人吃惊。我听说,有的华人家庭孩子一出生就去相中的顶尖私校排队报名;某天和一位中国家长讨论私校的话题,他掷地有声地表示,“既然都来英国了,当然要让孩子读最好的私校”;还有个中国家长下定决心,要把她知道的所有名校全都报个遍——鉴于伦敦日趋拥堵的交通,这将是项繁重的工程。

在择校的“战场”上,单有华人家庭,“战况”就够紧张的了,再加上同样热捧英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俄罗斯、中东新移民,私校的录取更是呈现白热化趋势,竞争愈发激烈。为了增加胜算,报考私校的家庭往往都会同时多报几所。这些学校也心有灵犀,同一个区域的学校考试时间绝不重叠,似乎有意给家长们留出辗转腾挪的时间。

而我,一个4岁中国女孩的家长,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战争”。

为了节约精力,我给自己定下一条原则:只报考离家车程30分钟以内的学校。按照英国教育部门网站上列出的名单,我挨个在谷歌地图上查询比较,符合距离要求的私校在我家周边有7家。因为不清楚考试的难易程度,我们决定这7所都报名,考上任意一所都成。为了让女儿读到好学校,我们也是拼了!

即使如此,比起其他更勤奋的中国家庭,我们仍差得很远。有的家长把择校范围扩大到车程一小时,还有的会随孩子考上的学校而搬家。对此,我唯有表示佩服,却坚决做不到。

我也是经此一役,才搞清楚英国复杂的学制。巧合的是,报考的7所私校正好基本涵盖了主要类型。其中,A校、J校和D校属于第一梯队,位列全国十名左右,算得上“尖子中的尖子生”。华人家庭判断私校水平的一个标准是“牛剑率”,就是考取牛津剑桥这些名牌大学的学生比例。A是混校,J是女校,“牛剑率”都能够达到40%左右,甚至更高。

D校的排名不如A和J,但在中国更知名——它最早开拓了亚洲富人市场,在北京、上海、新加坡都设有分校,汇聚了一众“星二代”。只有一点美中不足:D校在英国是一所男校,女孩只能就读4岁到7岁的学前班阶段,而A校和J校都可以一路读到18岁高中毕业。

此外,我們还相中了S校,混校,排名相对靠后;R校和O校,标准小学,11岁小学毕业后得参加“小升初”;H校则是英国独有的预备小学,只提供学前班教育,孩子读到7岁还得报考其他小学。

选定了学校,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在9月英国学校的开放日,挨个预约,参观考察。然后,便是缴费报名、等待学校通知、参加考试了。英国的私校一般在4岁、7岁、11岁、13岁举行招生考试,4岁的入学考试通常是面试和游戏,其他阶段则是真正的考试,难度大得多。因此,秉持着“赶早不赶晚”的原则,4岁阶段的报名者非常多。

4岁女儿上“战场”

英国私校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呢?我们向过来人打听,也看了一些流传在网上的“攻略”,得知考试内容不尽相同,但主要是考察孩子的智力发育,以及仪态、社交、语言、学习等综合能力,看是否适合学校的培养目标。一所私校的老师还说,假如孩子被录取,她们会派一名老师到孩子所在的幼儿园待一天,了解孩子的性格和生活习惯,做一个档案,以备日后参考。

2014年10月20日,英国哈里王子访问艾克尔斯橄榄球学校(@视觉中国 图)

简言之,私校系统“吃小灶”,因材施教,公校系统吃的则是“大锅饭”。前者为何比后者更能出成果,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

“那些报考顶尖私校的孩子一看就很‘精!”某位中国妈妈如是说,意思是,英国私校青睐那些反应快、聪明的孩子。的确,4岁这个阶段,很多孩子的自理能力尚不完善,如果某个孩子表现出较好的综合能力,自然就会脱颖而出。

我们对女儿的能力很清楚,只要正常发挥,定会有所斩获。她语言能力不错,感受力较强,反应也挺快,只是有时候比较胆怯。而这,似乎是华人孩子的一个“通病”。相比之下,英国家庭很注重孩子的独立能力,很多小孩的社交和应答成熟之中不乏童真,令人惊艳。

10月,女儿迎来人生中的第一场“大考”。在S校的等待室里,长着络腮胡子的校长和一名女老师宣读孩子的名字,然后领进里面的教室。女儿给力的表现让我紧张的心立刻放松了——她清晰地回答自己的名字,第一个走上去牵起老师的手。旁边一个印度裔女孩就不愿松开妈妈的手,感觉有点怕生。

据说,现场孩子的临场表现是考察的重要内容。我顿时觉得,让一个不到4岁的孩子经历这一切,实在有些过于残酷。

一个小时后,考试结束,女儿蹦跳出来,胸口贴了一个老师奖励的笑脸。回家路上,她告诉我,除了回答姓名年龄之类的问询,老师要孩子们用剪刀剪一个鸡蛋——显然,这是在考察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然后和其他孩子一起摆积木——考察想象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还要画一个人——考察孩子的握笔姿势、绘画能力。碰巧的是,考试前几天,我在家刚刚教她如何画妈妈,女儿这回刚好如法炮制。

我一听,有戏。一周后,我们收到了来自S校的第一份录取通知书。

随后的11月,我们连续参加了R校、O校、H校的三场考试。有了第一场的经验,我们和女儿都逐渐放松下来。考试内容颇为类似,都是考察孩子的语言、动手能力、智力水平、情绪控制等等。考虑到女儿字写得不错,会写一些简单的单词,我每次都嘱咐她在考卷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希望能给她增加些印象分。考R校那天,赶上女儿生日,老师特意走过来说:“今天是Sophia的生日啊?祝生日快乐!”

伊顿公学位于英国伦敦,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贵族学校之一(@视觉中国 图)

大概两个星期之后,这三所学校的录取信陆续寄到了家。

我们挺开心,在这4所学校间做了一番权衡:S校重视音乐、艺术和体育,校风“硬朗”,但距离远了些,且所在的区“不好”;O校有百年历史,可新校长刚上任一年,还在开放日强调“快乐教学”,似乎对课业并不特别重视,也不分班教学;作为预备学校,H校学生的去向总体不错;R校老师亲和,对不同进度的孩子分组教学,体育老师还是退役的英国奥运金牌代表队选手 ……

最后,我们在这4所学校中选择了R校。这样,孩子在7岁的时候既可以选择报考其他更好的私校,也可以留在R校读到11岁。我和她妈妈说,不要给她太大压力,“让孩子多玩几年吧!”

最后的“战役”

有了保底的学校,我们假期过得很轻松。最后三场考试在1月进行。月初“第一战”是D校的考试,形式特别:家长领孩子到学校,家长被带去参观校舍,孩子则被要求单独留在教室,和老师相处一个小时,看能不能融入日常教学环境——对于这种情况,“身经数战”的女儿已经应对自如。

一周后,D校通知我们,女儿被正式录取了。我喜欢D校绿油油的大操场和琳琅满目的幼教玩具,觉得在那里读书一定很开心,但考虑到D校是男校,女孩子7岁学前班结束就需再度报考其他小学,我们还是希望孩子“多玩两年”,因此放弃了D校的offer。

紧接着,我们迎来了A校和J校的压轴大考。作为本区最顶尖的两所私校,A校和J校的报名今年创了纪录——学校甚至在通知上特别注明,家长应尽量避免开车去考试,因为可能没有车位。

现在,A校成了我最心仪的學校,但它的难度最大,招收的人数也少之又少。更为遗憾的是,不知道是否因为考试太多有点疲沓,这场考试女儿似乎表现不佳——在老师讲故事提问题的环节,她没有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围坐在老师身边听故事,而是一个人走到一旁玩积木去了!所以,她不知道老师讲了什么故事,自然也就没有回答任何问题,而这很容易给老师造成一种缺乏自控能力和放纵任性的印象。我心想,这回估计砸了。

1954年,英国切尔滕纳姆女子学院里,一个女孩拉直校服领带(@视觉中国 图)

没待我们重整旗鼓,女儿第二天就又踏上了最后的“战场”——J校,我心中第二顺位的学校。孩子在隔壁教室接受考察的同时,坐在等待室里的家长们互相寒暄,大多都在诉说考试的激烈和应考的艰辛,看得出,他们大多心猿意马,心思都在另一边应考的孩子身上呢。

1月的最后一个周六,A校和J校的信同时寄到。我先打开A校的信,直接就说女儿没被录取,希望下次好运。我略感失望地拆开J校的信,被告知女儿进了候补名单,如果前面被录取的孩子有人放弃入学机会,则顺位依次补替。

那一天,女儿跟着妈妈去参加小朋友的生日聚会了,中午妈妈不放心,打来电话问结果,听了也有点失落。不过,她提供了一个新情报:她在聚会上认识了一位北京妈妈,小女儿拿到了J校的offer,但正考虑放弃,去另一个区的私校。从种族录取比例的角度分析,这个空缺会不会由华人孩子补上呢?这么一想,心里头又燃起了一点希望。

果然,过了一周,J女校来电话,名额有空缺,问是否有意接受offer,并且需立即做出决定——那还用说,我们当即同意了。次日,J校的正式录取信寄到了家中。

这就是五个月中我们报考了7所私校,拿了6张offer,并在最后一刻被心仪的学校录取的过程。

通过这场择校大作战,我发现,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是很多华人(中国)家庭最为强烈的渴求,这或许也是华人族群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此外,英国高质量学校的竞争确实很激烈,它们并不像国内长时间以来流传的那样不重视基础教育。据我观察,英国各大名校对功课和考试都非常在意,学生并不轻松,私校在这一点上尤甚——学生们往往还会学习第二、第三语言,戏剧和乐器也是常见的“加餐”。

我了解自己孩子的能力,这次被J校录取,其实也多亏幸运女神的垂青。而教育是一场“持久战”,最终“战果”如何,不在一时之得,更依赖孩子和家庭付出的长期努力。进入私校,只是首战告捷而已。

猜你喜欢
考试英国女儿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和女儿的日常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
拔牙有“树”
女儿爱上了串门
我给女儿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