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麋鹿保护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

2019-03-16 06:52徐安宏俞晓鹏
安徽农业科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大丰麋鹿核心区

徐安宏,俞晓鹏

(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江苏盐城 224136)

麋鹿为鹿科麋鹿属麋鹿种食草反刍兽,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生活在平原沼泽地带的大型类哺乳动物。它几乎与人类同时起源,距今有200万~300万年的历史,但麋鹿种群盛衰却与人类社会大相径庭。地球上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而麋鹿种群数量经历了商周前的繁荣以及商周后的快速衰退。19世纪中叶,野生麋鹿灭绝,清朝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中人工饲养200~300头,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麋鹿。19世纪末叶,由于洪水泛滥、战乱等因素,麋鹿从皇家猎苑走出国门,流落异乡。20世纪初叶,世界上仅剩下英国乌邦寺养殖的18头麋鹿,现存的麋鹿均为乌邦寺那群麋鹿的后代[1-4]。笔者介绍了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状,分析了制约大丰麋鹿种群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一些大丰麋鹿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1 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状

1.1自然概况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0°46′44.66″~120°53′26.60″E、32°58′31.67″~33°03′27.60″N)位于江苏省大丰市东南角的黄海之滨,原为大丰林场的一部分,总面积2 667 hm2,其中核心区1 657 hm2,缓冲区288 hm2,实验区722 hm2。该区年降水量1 068 mm,年均气温14.1 ℃,1月、7月平均气温分别为0.8、27.0 ℃。该区平均海拔2~4 m,粉砂质土壤pH 7.7~8.4,0~60 cm土层含盐量0.04%~1.13%,保水性较差,为典型的冲击平原型滨海湿地,2002年被认定为国际重要湿地。

从海滨到内陆,该区植被由盐沼植被、盐土植被、杂草-灌丛-疏木植被到撂荒植被过渡。该自然保护区有种子植物284种,其中198种为麋鹿喜食和可食植物;麋鹿、河麂(Hydropotesinermis)等哺乳动物27种、鸟类204种、两栖爬行类21种、鱼类150种、昆虫类499种。

1.2大丰麋鹿的重引进及分布1986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从英国重引进39头麋鹿(公13,母26),放养在位于其原生地的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多年来,该区科学、有计划地开展了麋鹿种群恢复工作,麋鹿已逐步适应原生地生态环境及光周期:1986—1988年为引种扩群风土再驯化阶段,让重引进的39头麋鹿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进行正常繁衍;1988—1998年为半散养阶段,将人工养殖的麋鹿放到820 hm2湿地上,用围栏隔离,使麋鹿在围栏内正常繁衍生息;1998年开始至今为放归自然阶段(完全野生放养),将半散养麋鹿放归大自然,在沿海滩涂上恢复其野生种群。

目前大丰麋鹿总数已增至4 556头,其中905头生存在邻近海水边开放型的905 hm2第三核心区,任其自由采食,无需人为提供食物,为自我维系种群;2 500头圈围在封闭的354 hm2第一核心区围网内,1 200多头圈围在封闭的398 hm2第二核心区围网内,第一、二核心区麋鹿群均呈封闭式半散养状态。第一核心区从1986年8月一直被麋鹿使用至今,第二、三核心区分别从2012年10月、1998年11月开始使用。

2 制约大丰麋鹿种群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大丰麋鹿种群在不断壮大的同时,也伴生了许多影响麋鹿种群发展的因素。

2.1栖息地麋鹿承载量太大在大丰麋鹿种群管理方案中每头麋鹿需要2.67 hm2空间生境面积,因此该区2 667 hm2栖息地最多能容纳1 000头麋鹿,而目前大丰种群已增至4 556头,每头平均实际占地面积仅0.59 hm2,为应有量的21.9%,这已成为制约种群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

在人工圈围固定不变的空间范围内,随着麋鹿种群数量的增长,每头麋鹿平均占有的土地面积仍在逐年减少,高生态密度大丰麋鹿群日益受到食物资源不足的压力。

2.2圈围的麋鹿栖息地退化明显在自然状况下,植被是食草动物麋鹿获取营养物质的唯一来源,麋鹿和栖息地之间自然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固定不变的栖息场地内,麋鹿不仅最大限度地采食喜食、可食植物,且长时间地喜好于喜食和可食植物地带栖息,麋鹿除反复自由啃食、践踏植被以外,常群体性地躺卧在植被上休息,导致植被生长缓慢,其生物量和多样性明显降低,土壤板结及沟、河、塘土坡塌陷严重,引、排水不畅[5]。例如,在第一核心区内,麋鹿最喜食的白茅[Imperatacylindrica(L.)Raeuschel]、马唐[Digitariasanguinalis(L.)Scopoli]等种类及其生物量逐年减少,最初能为麋鹿提供隐蔽场所的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Cav.)Trin.exSteud.]、水烛(TyphalaxmanniiLepech.)等挺水植物已经消失。第二核心区的土壤因其盐分高且结构力差等,大部分已成为光裸地。与第三核心区相连边缘有自然淤涨的大片天然湿地,800多头野生麋鹿种群自由栖息,尽管其内植被种类不如第一核心区丰富,其生物量也不比第一核心区大,但因其面积巨大,未见退化现象。

2.3发生传染性疾病概率增加疾病是抑制麋鹿种群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longicornis)等寄生虫寄居在麋鹿体表,机械性地损伤麋鹿的皮肤,使麋鹿奇痒而焦躁不安。长角血蜱还吸食大量的血液,引起麋鹿贫血和营养衰竭,1996年该区出现了因大量长角血蜱寄生而引起的麋鹿高度贫血症,数十头麋鹿因此死亡[6]。2000年,大丰麋鹿保护区发生了麋鹿腐败梭菌病,导致了34头麋鹿死亡[7]。

其他许多传染病虽然在大丰未曾发生过,但对麋鹿的健康也会造成潜在的威胁。因此,高密度的麋鹿种群若遇到特定应激因子,如连续高温少雨、高温多雨或高寒高湿等极端天气,麋鹿暴发慢性消耗性和传染性疾病的概率将会增加。麋鹿是对沼泽有较强依赖性的群居性动物,若发生烈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后果难以估量[8-11]。

3 大丰麋鹿可持续发展策略

3.1扩大麋鹿栖息地,适度进行生境改造维持大丰麋鹿群的可持续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是扩大麋鹿栖息地。大丰麋鹿保护区第三核心区东临黄海,其周边一带有着广袤的冲击平原天然湿地,潮间带面积广阔,无人工设施和人为干扰,且为国有土地,其面积达10 000 hm2,每年以50 m的成陆速度东推淤积,是麋鹿扩大生化空间唯一的土地来源。如果将这片天然湿地划归为保护区,可以有效降低麋鹿生态密度。

首先,麋鹿属于湿地动物,适合的水源对于麋鹿的生存显得尤为重要,且群居性较强,在夏秋季节为避暑降温及躲避蚊虫,具有极强的喜水性,其粪尿大多直接排入水中,即使排在土壤植被的粪尿,也会被雨水冲刷或渗透流入地表水中,这种富含大量致病菌的地表水被鹿群饮用后会感染疾病。其次,在干旱少雨及高温季节藻类生长迅速,鱼虾类常因缺氧导致死亡,这些富含大量腐败梭菌和肉毒梭菌素等致病菌的污水,麋鹿直接饮用后果严重。因此,必须修建给、排水设施,提升水源与净化能力,减少外界受污染的水源进入栖息地环境,确保麋鹿饮用水的安全,与此同时流动着的活水也有利于土壤的淋盐洗碱。最后,该区为冲击平原,人工开挖的沟、河易塌坡淤积,导致排水不畅,故要及时清淤疏浚,疏浚沟渠时的坡比至少为1∶5,确保水系畅通;在多处堆积30 m×40 m×(2~4) m的土堆,以供麋鹿群遇到水泽时生息,土堆上可以种植一些麋鹿不采食的乔木类树种,以供其避暑和躲藏之用。

3.2有效降低麋鹿种群密度若麋鹿生态密度过高,应当及时进行人工干预,除立足于扩大麋鹿栖息地和栖息地改造外,应从放归自然、易地保护、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加以考虑[12]。

放归自然是指选择健康的麋鹿个体,有计划地放归自然。特别要注意繁殖鹿的性比对建立有效种群的影响,当参与繁殖的公母鹿之比为(0.1~1.0)∶1时,有效种群值由小变大;当公母比为1∶1时,有效种群值最大;当公母比为1∶1~1∶0.1时,有效种群值由大变小[13]。

易地保护可以在异地科学选址建立新的麋鹿自然保护区,也可以向动物园、公园或动物繁殖基地输送一定数量的麋鹿。大丰保护区自1993年以来曾向上海野生动物园、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输送麋鹿。大丰麋鹿不仅是大丰的,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因此这项工作可以持续地开展下去。

在麋鹿没有自然天敌的大丰,对在自然环境中因年老体弱、打斗等非传染性疾病因素而淘汰的健康麋鹿个体,可以依法依规进行药用性研究,也可以制作成教学和研究性标本,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3.3有效开展人工驯养,努力培育商业用麋鹿品系在大丰可以考虑实施麋鹿人工驯养,即在麋鹿产仔季节选择出生不超过24 h的健康仔鹿,高密度圈养在圈舍内,按照麋鹿的生物学特性,其食源、水源完全人为提供,努力形成圈养品系,同时像开发梅花鹿、马鹿一样,积极开展其产品研发,为麋鹿资源的利用创造条件。如果人工成功选育了适应高密度饲养的麋鹿品系,就完全有可能提高其圈养密度,也可以发展供商品用的麋鹿种群。

麋鹿为后宫制季节性繁衍动物,为减轻发情期公鹿之间打斗的伤害,可以选留少量优质健康的公鹿为父本圈养,也可以采用人工授精办法加以驯养。麋鹿人工驯养过程中,要建立健康档案和规范的系谱档案。

3.4坚持人工补饲在食物短缺的季节,麋鹿能够生存并发挥生产力的关键是获得足够质量和数量的食物。在大丰第一、二核心区麋鹿生存空间一天得不到满足,人工补饲工作就要一直开展下去,否则母鹿的怀孕率、产仔成活率和保存率不高,公鹿的脱角生茸、发情交配也难以正常进行。选择青贮玉米(大麦)、豆粕、麦麸,总体按照(3~4)∶1∶1的比例,对第一、二核心区的麋鹿按6 kg/(头·d)的量予以投放,按照麋鹿不同的生长期适时予以调整。

3.5合理开展人工轮牧实施轮牧,在完全圈围在第一、二核心区的麋鹿群间进行。开展轮牧,一是让休牧区的植被得以恢复;二是可以对休牧区域有选择性地播种多年生、使用期长的麋鹿喜食植物,供之后轮牧使用;三是使有些寄生虫受耕翻后的泥土覆盖而死亡,减少对麋鹿的伤害;四是将麋鹿所排粪尿的土壤耕翻后,能增加有机质的肥田作用,有利于植被生长。

3.6适时进行麋鹿血统交换30多年来,大丰麋鹿群一直处于近亲繁殖状态中,长期以往将会导致优质基因丢失,遗传多样性难以保护,种群质量下降,其抗病力、抗逆性、生产力等均会逐渐衰退。为防止近亲繁殖导致的不良后果,需适时、适度引入远缘麋鹿个体,进行血统交换,减少过度近亲繁殖概率,保护麋鹿的遗传多样性,提高麋鹿种群质量[14]。

3.7加大疾病防治力度麋鹿疫病的发生大多与营养和应激因素有关,比如食物的严重短缺、持续的恶劣气候、饮用高致病性疫源污染水等。在自然环境中,大丰麋鹿疾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为原则,人为地保证食源供给、减少应急因子、降低水源污染。偶蹄类动物能发生的疾病,麋鹿均可能发生,可以借鉴家畜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防治方法加以防治。

4 结语

麋鹿是我国固有物种,而大丰麋鹿的重引进是国际间友好合作项目,也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管理上应不忘重引进时逐步恢复其野生种群这一初心,进一步提升技术站位,以技术的手段,适时、适量有效地降低麋鹿生态密度,满足“鹿-草(植被)-水”最基本的生态需求,有效开展生态学、保护生物学、遗传学、营养学、传染病学等多学科研究,保障大丰麋鹿的品质,保持其种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大丰麋鹿核心区
大丰麦秆画
大丰瓷刻:镌瓷琢画显匠心
The Return Of Wolves Has Already Made A Big Difference
打造永久“大粮仓” 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OUTPUT MAXIMIZATION CONTROL FOR VSCF WIND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 USING EXTREMUM CONTROL STRATEGY
南宁市核心区旧桥景观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