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视域下张廷玉与方苞交游考论

2019-03-16 14:32张体云
关键词:张廷玉雍正皇帝桐城

张体云

(1.合肥学院中文系,安徽合肥230601;2.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明清时期,是桐城文化繁荣时期,也是桐城文派孕育成形并发展壮大时期。对于桐城文化为何繁荣,桐城文派如何兴起,学界都曾做过相关研究和热烈讨论。事实上,早在清朝,桐城文派杰出代表姚鼐就试图从桐城特殊的地形地貌来解释桐城文化蔚兴原因①姚鼐《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曩者鼐在京师,歙程吏部、历城周编修语曰:“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维盛清治逾前古千百,独士能为古文者未广。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鼐曰:“夫黄、舒之间,天下奇山水也。郁千余年,一方无数十人名于史传。……岂山川奇杰之气有蕴而属之邪?夫释氏衰歇,则儒士兴,今殆其时矣!”(姚鼐著,刘季高标点,《惜抱轩诗文集》,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王达敏教授认为姚鼐对桐城文统的建构是为了“将桐城古文与新安经学对抗,用桐城古文之盛方驾新安经学之炽”,姚鼐对桐城文派的建构是试图“以桐城古文抗衡新安经学”[1]30从学术对抗的角度解释桐城文派产生的学术背景和内在因素。也有研究者从桐城当地的文化传统的角度来解释桐城文派的兴起,杨怀志先生认为桐城文派的兴起与清初特定的政治思想文化环境有关,与散文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关,与桐城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也有关[2]。任访秋先生从维护程朱理学等角度来讨论桐城派产生的原因[3]。吴孟复则从地理环境、社会习俗、历史条件、作者职业等方面去理解桐城文派的兴起[4]。周中明教授从桐城派理论自身的合理性的角度,说明桐城派存在的必然性[5]。以上诸说,都从不同角度对桐城文派的兴起作出自己的解释,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鲜有人从桐城政治家族——张氏家族的兴起的角度来探讨和研究桐城文派的兴起。

笔者认为,桐城文化的繁荣与桐城张姚方马左等世家的兴起和发展有关。这些家族的共同特点是学而优则仕,既是政治家族,也是文化家族,政治和文化之间互相生成,互相促进。各家族之间又互通婚姻,他们之间通过婚姻关系叶叶相牵,共同发展,经过百年积累,遂造成桐城一县人文蔚起的历史局面。在诸大家族中,每一个家族都出现过一个政治高峰期,如明后期的青山何氏,明末清初的麻溪姚氏和桂林方氏,康乾时期的宰相张氏,这些家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都发挥着政治靠山作用,成为其他现象出现的背后推手。如张氏家族,是康乾时期桐城文人与桐城文派兴起的重要依靠力量。乾隆中期程晋芳、周永年发出“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的感叹。这种感叹,表面看来,是赞叹桐城文章在当时社会的广泛影响,而实质却是“桐城张姚两姓,占尽半边缙绅”的政治影响在文学上的反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桐城文派的兴起,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不了解乾隆以前的桐城人和桐城文化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研究乾隆以后的桐城文派,就难以把握桐城文派兴起的历史根须。本文试图通过对张廷玉与方苞仕途发展之间关系的考察,揭示张廷玉对方苞后期发展的巨大影响作用,揭示桐城张氏家族与桐城文派兴起之间的勾连。

一、张廷玉和方苞在康熙年间的交游情况

1.早年皖城偶遇

张廷玉康熙十一年(1672年)生于京师,随父母一直生活在京城。直到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父亲张英为营葬张秉彝事,请假归里。带廷玉、廷璐等回桐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张英“奉召赴阕”,廷玉侍母家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三月,张廷玉兄弟随先太夫人入都[6]161。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正月,张廷玉和老师刘练湖先生一起回桐城应童子试。是年冬,他们又返回京师。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秋七月,张廷玉又南归,和姐姐、姐夫姚氏住在存诚堂旧第。①张廷玉《澄怀主人自订年谱》云:“是岁七月南归时,姊夫姚鹤山先生及长姊居于存诚堂旧第。予归,因相依以居。”直到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一直在里读书。方苞先祖于明末避乱遂迁居南京,康熙七年(1668年)方苞在南京出生,主要生活在南京。后因读书需要,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方苞也来到桐城学习,“补桐城县学弟子员”[7]14。张廷玉和方苞因此有了在皖城相遇的机缘。

张廷玉《跋王篛林为方望溪书韩子五箴》云:“余以康熙己巳(笔者按: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见望溪于皖城,距今四十有二年矣。望溪少负气,与世寡谐,多见谓矫亢。”[8]413张廷玉《箴》文又云:“癸已三月,圣祖仁皇帝召入南书房,余始熟而悉焉。”[8]从张廷玉文字来看,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张廷玉和方苞在皖城相遇时,方苞年二十二,正是负气青年,“与世寡谐”,有点“矫亢”。他们见过面,但并无交情,他们真正熟悉和了解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他们同在南书房工作之后。

2.后各自奔波,两不相见

细考二人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之间的生活经历,张廷玉和方苞生活轨迹上确实不存在交集,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八月,方苞和张廷玉都在江宁应乡试,都被放[7]15。康熙三十年(1691年)秋,方苞随学使高裔北上京师,游太学,遂馆于高裔家。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年秋,方苞回南京。此间张廷玉一直在桐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冬至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二月,张廷玉在京师小居后回桐。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三月,方苞到京师,他们又没有见面的机会。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张廷玉在南京参加乡试,中举。方苞在京师,北闱被放,不在一起。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十二月,张廷玉从桐城起程经山东入都参加丁丑科会试。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正月,抵京。二月,因张英为会试总裁官,至亲需要回避,张廷玉遂未能参加这次考试。六月,张廷玉返桐城。张廷玉这次在京师期间,方苞基本在南京周围活动,没有交集。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八月,方苞中江南乡试第一。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二月,方苞抵京。三十八年(1699年)九月,张廷玉也从里中起程入都。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三月,他们都在京师参加会试。张廷玉中式进士,选授庶吉士,方苞落榜,四月即返南京。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南巡,张英到南京迎驾。方苞在南京拜见了张英,时张廷玉在京师翰林院学习,他们也没有见面机会。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四月起,张廷玉侍直南书房,几乎不问外间事。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方苞参加会试,张廷玉是读卷官,阅《书经》[9]60,得士十六人。方苞中贡士第四名。张廷玉和方苞这次有没有见面不得而知,但这一次方苞肯定是得到了张氏父子的暗中相助[10]。

3.康熙五十二年,两人相遇,成为知交

康熙五十年(1711年),因戴名世《南山集》案发,方苞受牵连下狱。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结案,戴名世被腰斩于市,方苞反而化险为夷,入侍内廷,后常与张廷玉见面,但此时方苞是罪人身份,已充旗籍,他性格变化很大,“其自视常若下于恒人”,非常自卑低调,这让张廷玉深为感叹。张廷玉《跋王篛林为方望溪书韩子五箴》云:“然与余交自癸己至今凡十有七年(1731年),常以天下之公义、古贤之大节相砥淬,而未尝一及于私。”[8]这篇文章写于雍正九年(1731年),时张廷玉正是权倾天下的首辅,从张廷玉文字来看,他们之间,除了“公义”“大节”,竟然“未尝一及于私。”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非常不合人之常情。他这样写,分明是想尽量减少不利的影响,不想让外界去猜测他们之间会有什么私情。但事实上,入南书房后,他们不仅仅是经常交往,而且私下关系很好。有以下材料可以说明:

雍正元年(1723年)十二月初一日。颜李学派代表人物李塨的弟子调赞入京拜见方苞,方苞让他捎回两个消息。一个消息是京师那边有人“毁先生”,二是当时政府要员徐蝶园和桐城宰相张廷玉一致准备聘请李塨入朝修书执教,方苞极力阻止了这件事[11]。这个事例表明,方苞在张廷玉面前能及时得到内部消息,并及时献策和被采纳。方苞在《与鄂张两相国书论制驭西边书》中云:“苞荷两朝圣主如天之恩,辱两相国知爱,不以众人相视。”[12]315这表明他们之间关系非同一般。戴均衡题序云:“三相国皆先生至交。”《桐城派三祖年谱》云:“苞与两相国皆为‘知爱’之交。”[7]81这些文字都表明,方苞与张廷玉之间远非“未尝一及于私”的关系,相反,他们之间是“知爱之交”,即知交也。

二、雍正年间同步崛升

雍正皇帝肇登大宝,便垂青张廷玉,一方面因为他是老师张英的儿子,另一方面张廷玉在朝为官二十多年,年富力强,正资倚任。另外皇族内部的权力争夺引起的斗争,使得雍正皇帝需要智慧精明的汉人帮助,通过外在力量的支持来摆平皇室内部的纷争,让自己皇位稳定下来。而张廷玉正是赶上了这样的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大好时期,得到了雍正皇帝的绝对信任和倚任。雍正皇帝一上位,就让他兼任多个要职,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兼管翰林院掌院学士事等。雍正皇帝对张廷玉的倚任,远远超出康熙皇帝对其父亲张英的器重。从雍正元年起,雍正皇帝给予张廷玉族人特别优待。在科举上给张姚两家开了许多绿灯,在仕途上也给张家人甚至与张廷玉有关的人如他的从侄、外甥等都给予特别照顾。雍正元年(1723年)会试,于回避官生中录取四人,其中三人是张廷玉弟侄:张廷珩、张若震、张若涵。张廷玉也因此对雍正皇帝非常感恩,为雍正皇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雍正三年(1725年)七月十七日,张廷玉受命署理大学士事务,后屡任文华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仍兼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署理吏部尚书事务等,权倾天下。雍正八年(1730年)张廷玉帮助病中的雍正皇帝组建军机处,运筹帷幄,平定西北之乱。军机处的设置和西北之乱的平定,对雍正王朝贡献巨大,雍正皇帝非常感激张廷玉,他对张廷玉说:“汝非大臣中第一宣力者乎?”[9]155并称张廷玉“功勋在疆场汗马之上。”[9]159雍正对张廷玉的宠爱和信任,满汉蒙朝臣之中,无人能比。雍正至乾隆初年,“桐城张氏之贵显,震惊天下”[13]189。

张廷玉在雍正年间的辉煌发展,为张姚二大家族及其他桐城人科举和仕途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雍正元年(1723年)到乾隆二十年(1755年)间的桐籍进士,近八成都是张姚二姓,或与张氏关系密切者[14]18。据统计,“张氏家族在九世(张英辈)有1人取得进士功名,十世(张廷玉辈)与十一世(张若霭辈)各有5人中进士,十二世(张曾敞辈)和十三世各有3人成进士,十四世则只有2人中进士,十五世有4人成进士,十六世、十七世无人取得进士功名。从世系来看,张氏家族十世、十一世和十二世取得进士功名的人数最多,正当张廷玉弟侄与儿孙辈;从取得进士功名的时间看,雍正和乾隆朝中进士人数明显占大多数。”[15]13由此可见,廷玉掌政时期,桐城人不论是科举考试还是仕途发展,在规模和力度上都远远超出其他年代。在张氏贵显的政治背景下,同乡方苞也因此获得重大利好,合族遇赦免罪还籍,方苞还被赐一年假期回去修整。回朝后,长期在翰林院、武英殿、国子学等处效力,这些修书和教育机构当时都是翰林院掌院学士张廷玉的管理范围。

雍乾时期张廷玉在职时,诸多重大修书活动,都由张廷玉为总裁主持工作,方苞负责具体事务,他成了张廷玉的得力助手。由于张廷玉对方苞的重用,方苞在文教和学术等方面的地位日益重要,得到皇族的肯定和重用。如雍正十一年(1733年)三月,果亲王让他“约选两汉及唐宋八家古文,刊授成均诸生”[7]83又充一统志馆总裁,文颖馆副总裁等,另外还奉命校订《春秋日讲》等,这一系列修书及文献校订工作,与张廷玉的背后支持是分不开的。

三、易代之隆与共同发展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十三日,与张廷玉肝胆相照、情同手足的雍正皇帝驾崩。雍正皇帝临终前委托张廷玉和鄂尔泰、庄亲王、果亲王为辅政大臣,帮助乾隆皇帝登基,张廷玉尽到了臣子之忠,在这权力交替的关键时期,为乾隆皇帝顺利登基做出了贡献,乾隆皇帝积极表达了他对张廷玉的特别感激之情,此时,给予廷玉的恩奖特别多。如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十三日,赏一等轻车都尉、三等子等。“按清制,只有军功才能封爵,文臣得封者,仅仅有大学士张廷玉一人”[16]190。不仅如此,张廷玉还得到诸多赏赐,据张廷玉《澄怀主人自订年谱》载:九月,遇覃恩诰授光禄大夫、总理事务、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管吏部、户部尚书事,仍管翰林院掌院学士事。妻姚氏诰赠一品夫人。曾祖父、祖父俱诰赠光禄大夫。曾祖母、祖母俱赠一品太夫人。父诰赠光禄大夫,太傅兼太子傅,经筵讲官。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加二级。母赠一品太夫。第三子若淑荫一品监生。长子张若霭奉旨再赏“头等阿达哈哈番世职,世袭无替。”[17]“若霭竟叨一品勋爵之荣,赏延于世。”[17]张廷玉在雍乾时期所享受的政治待遇之高和受封赏之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在这顺风顺水之时,方苞及时建功立业,向新皇帝“连上三疏,俱下部议行”[7]89。进言顺利,立功及时。乾隆元年九月,方苞作为文章学问宗师被招入南书房。乾隆皇帝令其选编《四书制艺》文,“颁布天下,以为举业准的。”[7]89又任他为三礼馆副总裁(按:张廷玉为总裁)。乾隆四年(1739年)二月,诏重刊十三经、二十二史,直接由方苞任总裁。(按:以前这些工作都是由张廷玉任总裁)方苞也因此步入他人生的颠峰阶段。

四、乾隆四年后同遭挫折

1.乾隆四年,方苞被劾

乾隆四年(1739年)五月,有人弹劾方苞受魏廷珍和吴乔龄之托,接受其好处,且为其办事,于“庶吉士散馆”时,“苞补请后到者考试……谓有所私。”[7]99乾隆皇帝严厉批评并给予重罚,“方苞深负国恩,著将侍郎职衔及一切行走之处,悉行革去,专在三礼馆修书,效力赎罪。”[18]乾隆皇帝一改之前的优宠,表现出对方苞的恶感,并将其边缘化。至此,方苞的政治生涯基本结束。不久,乾隆皇帝想起用他作国子监祭酒,朝廷竟然“没有一个人应和同意”[6]89,乾隆只好作罢。

事实上,雍正年间开始,方苞的性格就一直不太合群,颇为时人非议,得罪了不少人。雍正十一年(1733年),自作文云:“自是益不谐于时矣。”[7]83但因桐城张氏位重,也没有人敢在皇帝面前讲这些不是,所以雍正至乾隆初年,方苞都发展得很顺利。这说明方苞虽学问出众,但人缘关系确实不好,尽管如此,由于张廷玉的特殊影响,大家也不便对他怎么样。但是,到了乾隆皇帝时,时世就发生了巨大变化,张廷玉与小皇帝之间并没有像先皇那么默契。乾隆皇帝唯我独尊,立志要打击一切影响皇权的力量,包括张廷玉及其亲党势力,以重建其统治秩序。而要遏制和打击张廷玉及其亲党势力,首先从打击他身边的人开始,山雨欲来风满楼,方苞事发,对于张廷玉来说,是他们将要面临一场浩大的政治风波的预告。直接针对张廷玉的各种攻击正在酝酿发生。

2.乾隆六年,张氏遭劾

乾隆六年(1741年)十二月,“都察院左都御史刘统勋奏:‘伏见大学士张廷玉历事三朝,小心敬慎,皇上眷注优隆,久而弗替,可谓遭逢极盛,然大名之下,责备恒多,勋业之成,晚节当慎。外间舆论,动云‘桐城张姚两姓,占却半部缙绅’,此盈满之候,而倾覆之机所易伏也。窃闻圣祖仁皇帝时,曾因廷臣有升转太速之员,特谕停止升转。原任大学士王熙之孙王景曾适在其内。臣愚以为宜仿此意,敕下大学士张廷玉,会同吏部衙门,将张姚两姓部册有名者,详悉查明。其同姓不宗,与远房亲谊,不在此例。若系亲房近支,累世密戚,现任之员,开列奏闻,自命下之日为始。三年之内,停其升转,使望风逖听之人,知朝廷登进之无私,亦斯世受国恩之家,长享福禄于无尽’。”[18]1227-1228这种弹劾,自雍正元年张廷玉受重用以来,闻所未闻,但此时却事实发生,这说明以乾隆皇帝为首的新的朝廷势力对于老臣张廷玉及春家族的打击已经公开化了。

3.乾隆七年起,纷纷隐退

方苞嗅到了其中气味,明智抉择,七年(1742年)四月,以年老多病为由,主动请辞回籍,回到出生地南京六合,闭门读书做学问,不问外事①官员退休的生活动向,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清朝皇帝很介意退休官员的生活动向,会私下打听或者派其他官员察访,了解情况。康熙和乾隆皇帝对大臣都做过这样的事,谨慎的官员,全身而退后,都会闭门外事,以免惹事生非。,直到去世。而在朝廷中,一场针对张氏家族的政治风波正随之而起。张氏兄弟纷纷请辞归里,三弟张廷璐于九年(1744年)三月辞归,六弟张廷瑑于十一年(1746年)二月以病辞。张廷玉精心培养的接班人张若霭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十一月七日意外病逝。乾隆十二年(1747年)开始,张廷玉不断求退。他们的主动请辞,是对刘统勋弹劾的回应,也是对乾隆心意的回应,是当时不妙的政治环境威逼所造成。他们如果不及时隐退,张氏家族很可能会遭受更大的祸端,作为几代朝臣的张氏家族,敏感地意识到这一点。但该来的还是会来,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到乾隆十五年(1750年)求归的过程中,张廷玉经受了生平未曾遇到过的各种责难、羞辱、夺官、罢爵、抄家、罢配享等各种打击,一生功名和荣誉,零落殆尽。

五、余 论

通观张廷玉和方苞的仕途发展轨迹,可见,自雍正元年(1723年)以来,张廷玉和方苞之间是同步发展关系。雍正年间和乾隆早期,是张廷玉政治上的黄金时期,也是方苞由阶下囚,逐渐转变为有身份的官员,并进入高层,获得皇帝信任和重用的重要时期。可以说,雍正年间张廷玉在政治上的崛起和强大,为方苞及其族人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和展示才华的空间。反之,当年若没有桐城张氏家族的强大和相国张廷玉的关照,方苞会不会幸运地实现政治上的华丽转身并得到雍乾二帝的重用,方苞在朝廷的政治地位和文坛领袖地位能不能树立起来,都将会随历史的变化而成为未知数,而这又将直接影响到后期桐城派的建构和桐城派的存在形式。

猜你喜欢
张廷玉雍正皇帝桐城
桐城三祖传记文创作之差异探微
浅析桐城歌的艺术特征
张廷玉配享太庙风波
安徽桐城六尺巷
张廷玉训子
论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
浅析《红楼梦》对二月河创作的影响
张廷玉训子
恼人的人数问题
雍正时期官吏任用与监察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