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视域下的《<边城>节选》小说文本阅读教学

2019-03-16 00:37王辉霞
读与写·教师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小说阅读叙事学频率

王辉霞

摘要:傳统的以“三要素”为中心的小说解读模式和小说教学方式有些陈旧,这种模式重内容轻形式,对小说主旨分析模板化、甚至虚假化,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小说阅读鉴赏能力,更是忽视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小说是最为典型的叙事作品,因此,将叙事学理论适当引入高中语文课堂,能为学生带来更加开放、多元的小说阅读理念,或许能给教与学都带来新的启示。

关键词:小说阅读;叙事学;叙事时间;频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4-0272-01

叙事学,顾名思义应当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而小说是最为典型的叙事作品。将叙事学理论适当引入课堂,进行叙事学视角下小说教学探究,能够拓展小说分析的角度,引领学生转而关注小说言说的智慧,为学生带来更加开放、多元的小说阅读理念,使其获得不同的阅读感受,从而切实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独秀于现代小说之林,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但与传统小说不同,《边城》并没有环环相扣、引人人胜的情节,故事性没有那么强,里面的人物性格单一不复杂,属于扁平式人物一类,文章的语言还有点散文化、诗化。那么,这样的一篇散文化、诗化的小说在叙事技巧上又有何独特之处呢?而人教版选择的是第三至第六节,篇幅比较长,“长文短教”的授课模式下如何做到叙事学理论与文本解读实践的无问融合?如何让学生品出小说的厚度,还不失文学鉴赏的温度?这些问题确实是值得思考。

教材节选部分都是围绕“端午节”这一时间节点展开的,故我选择了“叙事时间”作为切入点。英国小说理论家伊丽莎白·鲍温在《小说家的技巧》中说:“我认为时间同故事人物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凡是我能想到的真正懂得、或者本能地懂得小说技巧的作家,很少有人不对时间因素加以戏剧性地利用的。”这种“戏剧性的利用”即作家对叙事时间的巧妙安排。叙事时间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时序、时距和频率,在短短的一节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细读文本可以发现,节选部分在叙事方式上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运用了大量的重复手法,包括场景、人物、意象以及一些关键词句等方面,因此就决定以“叙述频率”为抓手,试着对小说教学有效性做出一点尝试,希望能够由浅入深地带领学生认识“叙事学”中“叙事时间”的重要作用。

《边城》的语言具有乡土气息,新鲜活泼,娓娓叙来,却又浪漫诗意,含蓄蕴藉。在如此凝练的叙述中,却无论在数量上或者是呈现形态上都出现了大量的“重复”,即叙事学中所谓的“叙述频率”极高,形成了鲜明而突出的叙事艺术。所谓叙述频率指的是事件发生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的叙述次数的关系。但在教学中如果只是繁杂地呈现这些理论概念的话,学生肯定没有兴趣,所以重点还是得让学生自己发现体会。因此,教学过程中我就以米兰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中的一句话作为引人,“如果重复一个词,那是因为这个词重要,因为要让人在一个段落、一页的空间里感受到它的音质和意义”,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出反复叙述、出现频率极高的地方,并思考其作用。

学生很快就找出了多处的重复。比如重复三次的端午节赛龙舟的场景,学生认为作者通过这三个相似的端午节场景记录了翠翠与傩送感情发展的不同阶段。还有比较心细的同学发现第三节一、二自然段中就连用了5次“莫不”这个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学生从这两个“莫不”体会到边城百姓的安居乐业,波澜不惊,进而又在另三个“莫不”中,“莫不穿了新衣”,“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看出边城人民对传统端午节的重视,人们生活安闲,但平静之余还有一番生活乐趣,体会到边城风俗的淳美。受到这位同学的启发,很快又有学生找到了第六节老船夫帮人过渡时出现了6次“笑”字,学生见微知著,悟得边城人情之暖,边城是一座人人有君子遗风的真善美的理想王国。而作者正是通过反复叙述来表达他对“恒常”的追求,这种“常”是对外部世界“变”的反抗,是对“现代性”的反思。正如沈从文在《长河》题记中写的:“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

更让我欣喜和意外的是,学生不单单读出了边城的美好,还从一些重复的细节中读出了“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比如学生读到第四节中“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和第五节中“祖父把手攀引着横揽,注目溪面升起的薄雾,仿佛看到了另外一种什么东西”中的“薄雾”意象,认为“薄雾”这种意象虽然轻灵,但却飘浮不定,朦胧让人看不清,有着一种难解的凄凉,为边城涂抹上一层忧伤的色彩。这种想法在下文翠翠的心理体验描写中马上得到了印证,“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和爷爷相依为命的翠翠开始了对孤独的最初感知,作品也从这里开始弥漫忧伤的气息。如此诗性美好的景观,却指向了死亡的隐喻,这里的“薄雾”“已远不止是诗化外在景致或衬托人物诗性品格那么简单,它直接参与了情节的建构,与结尾的布设潜在地对接起来,并以另一种形式言说着作者的创作主旨”。所以,学生在欣赏边城优美的画面与健康的人性时,还体会到了沉重、压抑与苦涩。

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虽然因为时间的关系,有的学生想说的还没说完,有的还在思考,而作品很多深刻的东西还没有触及到,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教学的成功或是缺憾,缺憾才能促使我们继续求索,才能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总之,小说不只是一个个“永远新的旧故事”,更侧重于对叙事策略的运用。因此,叙事学理论为小说教学创造了新的契机。但是理论引入要以适度为原则,对庞大的叙事学理论应该有所取舍。故而,如何消除西方文学研究理论学习过程的阻力,如何才能真正将理论融人课堂教学,避免生搬硬套,真正让文学理论与阅读实践水乳交融,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思考的。

猜你喜欢
小说阅读叙事学频率
处理器频率天梯
振动与频率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情境教学探讨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外宣翻译研究——基于修辞叙事理论视角下的构想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一类非线性离散动力系统的频率收敛性
小说教学,将对比策略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