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感染时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肝纤维化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2019-03-17 12:58刘志刚
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抗肝乙型肝炎肝功能

刘志刚

湖北省阳新县第三人民医院内科,湖北 阳新 435200

我国乙型肝炎(hepatitis B, HBV)在我国感染流行形势仍然不容乐观[1]。HBV对患者健康影响巨大,其中失代偿期肝硬化不仅会更患者带来多种严重并发症,而且也会提高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2]。目前临床上治疗HBV以抗病毒治疗为主,部分研究联合抗肝纤维化药物治疗,均取得较好疗效[3]。但对于HBV抗肝纤维化治疗的最佳时期,目前研究较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HBV患者在不同感染时期行抗肝纤维化治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分析2017年2月-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按慢性乙型肝炎分期的诊断标准分为4组,每组30例。免疫耐受期(immune tolerant, IT)组,e抗原阳性的慢性肝炎期(E antigen 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EPH)组,非活动性懈怠期(inactive slack perid, IC)组,e抗原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期(E antigen negative perids of chronic hepatitis, ENH)组,四组一般临床资料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和鳖甲煎丸,治疗时期为6个月。

1.3 观察指标 检测收集五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的各项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经过6个月的治疗,所有患者HBV DNA均低于检测下限,肝功能(ALT)同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有4例患者肝功能(ALT)未完全正常,但指标也明显下降,IT期及EPH期患者HBs-Ag阳性均转为阴性。

2.2 AST、PLT、Fibroscan肝脏硬度值情况、LN、HA及APRI指数 治疗前,IT、IC组患者AST均低于EPH和IC组(P<0.05),PLT、LSM、LN、HA和AP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四组AST无明显差异(P>0.05),IT组及EPH组PLT、LSM、LN、HA和APRI均低于于另外两组,IT组优于EPH组(P<0.05)。

3 讨论

目前,针对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治疗往往采取“被动”治疗。但由于肝纤维化检查的局限性,部分肝纤维化容易“漏诊”,继而耽误最佳治疗时机。所以提前预防性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肝纤维化治疗,可能会取得对降低或延缓肝硬化的发生。乙型肝炎患者的根据病程可分为IT、EPH、IC和ENH四个时期。本研究结果提示,处于EPH和ENH期患者肝功能差于IT和IC期患者,这同徐灵等研究符合。经过六个月的治疗,四组患者AST无明显差异,且IT和EPH时期患者HBs-Ag转阴,这证实本研究疗效尚可。经过治疗后,其中IT组及EPH组患者指标改善由于IC和ENH组,IT组又优于EPH组(P<0.05)。可能原因IT时期即为免疫耐受期,HBV病毒处于活动期,HBV DNA含量高,但患者肝组织无明显异常或者仅为轻度炎症坏死。

总之,IT时期给与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联合抗肝纤维化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疗效。

猜你喜欢
抗肝乙型肝炎肝功能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Hans popper教授及王宝恩教授照片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六味五灵片抗肝纤维化作用的谱效关系
慢性乙肝患者HBV-DNA、HBeAg及肝功能的关系分析
IL-37抗肝纤维化作用研究进展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致肝功能损害1例
拉米夫定在乳腺癌化疗期间对肝功能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66例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