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二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19-03-18 05:42张杰季颖群
中国防痨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参考值双下肢抗结核

张杰 季颖群

作者单位:116011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是我国一直以来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也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疾病,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近年来,关于肺结核或肺外结核并发VTE的报道逐渐增加[1-4]。本研究报道2例肺结核并发VTE患者,并对相关国内外文献进行复习和讨论。

病例资料

例1男,83岁,于2015年4月20日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患者反复咳嗽、咳痰伴活动后气促10年,未进行系统诊治;1周前上述症状加重伴发热,最高体温39.5 ℃,无畏寒、寒战,无咯血、盗汗,无胸痛。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行胸部CT检查(2015年4月16日;图1,2),显示双肺多发囊状透亮区,局部呈蜂窝状改变,右肺大片渗出,右侧少量胸腔积液,给予“哌拉西林-舒巴坦”静脉输液治疗(2.5 g/次,1次/12 h)4 d,症状未减轻。既往:胃大部切除术后41年,阑尾切除术后20余年,吸烟指数1200,否认结核病病史。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7.1 ℃,心率68次/min,呼吸频率20次/min,血压130/8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楚,懒言,问答合理,口唇轻度发绀,双肺呼吸音粗,右前胸闻及湿性啰音,心脏及腹部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双下肢对称、无水肿,杵状指阴性。血气分析(吸入氧浓度21%):pH值7.52(参考值7.35~7.45),氧分压57 mm Hg(参考值80~100 mm Hg),二氧化碳分压28.9 mm Hg(参考值35~45 mm Hg)。血常规:白细胞10.25×109/L(参考值3.5×109~9.5×109/L),中性粒细胞0.71(参考值0.40~0.75),血红蛋白126 g/L(参考值130~175 g/L),血小板357×109/L(参考值125×109~350×109/L);C反应蛋白97.8 mg/L(参考值0~8 mg/L)。凝血像: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均正常,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4.42 g/L(参考值1.8~3.9 g/L);D-二聚体10 700.0 μg/L 纤维蛋白原当量(FEU)(定量免疫比浊法,参考值<550 μg/L FEU);B型钠尿肽241.62 ng/L(参考值0~100 ng/L)。生化指标:白蛋白28.1 g/L(参考值40.0~55.0 g/L),血糖、肝功能、肾功能、心肌标志物均正常。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7.41 μg/L(参考值0~5 μg/L),细胞角蛋白19片段4.47 μg/L(参考值0~3.3 μg/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正常。风湿免疫指标:抗核抗体滴度1∶1000(阳性;参考值1∶<100),抗SSA抗体阳性,其余抗核抗体谱、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抗心磷脂抗体均为阴性。1-3-β-D葡聚糖、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检测真菌均为阴性。痰一般细菌培养见正常咽喉菌群,真菌培养见白色假丝酵母菌,血培养阴性。心电图:窦性心律,心电轴左偏,左室肥厚继发T波改变。心脏彩色超声:右房增大,主动脉瓣及瓣环钙化,二尖瓣后瓣环钙化伴轻度反流,三尖瓣反流(轻度),肺动脉高压(轻度),左室收缩功能正常、舒张功能降低。双下肢静脉血管彩色超声:右下肢股静脉中下段血栓形成,右下肢腘静脉血流速度降低,左下肢股、腘静脉未见异常。进一步行CT肺动脉+双下肢静脉造影(图3,4),提示双肺动脉栓塞,右侧股静脉下段、腘静脉血栓形成。在抗感染治疗(美洛西林舒巴坦3.75 g/次,1次/8 h,静脉滴注;万古霉素1 g/次,1次/12 h,静脉滴注)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4250 IU(1次/12 h)皮下注射进行抗凝治疗。入院5 d先后2次痰集菌浓缩后均查到抗酸杆菌,痰结核分枝杆菌PCR检测阳性,非结核分枝杆菌PCR检测阴性,遂转至大连市结核病医院(2015年4月25日)规范进行(H-R-E-Z)抗结核药物治疗(疗程11个月,具体剂量、用法家属叙述不详),同时继续采用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抗凝15 d后改为华法林(调整华法林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稳定在2.0~3.0)口服抗凝治疗1年自行停药,抗结核药物治疗11个月后(2016年 4月)遵医嘱停药,2016年9月18日行胸部CT复查(图5,6),提示右肺病变明显吸收;患者拒绝进行CT肺动脉造影复查,随访至2018年10月1日,患者能够正常生活。

例2男,64岁,2016年7月1日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左下肢肿胀超过20 d,咳嗽、咳白色黏痰超过15 d,伴气短、乏力、消瘦,无低热、咯血、盗汗,无胸痛,肺部CT(2016年6月30日,见图7,8)扫描显示:双肺多发斑片状、片状密度增高影,以双肺上叶及下叶背段为著,部分病灶伴有空洞,较大者位于右肺上叶。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吸烟指数1200,否认结核病病史。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查:体温36.6 ℃,心率87次/min,呼吸频率19次/min,血压120/80 mm Hg,神志清楚,口唇无发绀,双肺呼吸音对称减弱,左下肺闻及散在吸气相湿啰音,右上肺闻及局限性呼气相哮鸣音,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腹部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双下肢周径测量:髌骨上缘以上15 cm处周径无差异,髌骨下缘以下10 cm处周径相差3 cm;双下肢皮肤温度和颜色正常,无水肿。血常规:白细胞6.04×109/L,中性粒细胞0.76,血红蛋白154 g/L,血小板306×109/L;血气分析(吸入氧浓度21%):pH值7.446,氧分压73 mm Hg,二氧化碳分压31.8 mm Hg;凝血像:PT、APTT、TT均正常,Fib 4.64 g/L;D-二聚体4380 μg/L FEU(<550 μg/L FEU);B型钠尿肽410.72 ng/L;C反应蛋白80.4 mg/L;白蛋白34.3 g/L;肝功能、肾功能及心肌标志物均正常。心电图:异位心律,心电轴不偏,心房颤动。双下肢静脉血管彩色超声:左侧股总静脉水平以下DVT,右下肢股、腘静脉未见异常。CT肺动脉造影(CTPA)显示(2016年7月2日,见图9):右肺动脉干及双侧肺动脉分支多发栓塞。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后,2次痰集菌浓缩后均查到抗酸杆菌,痰结核分枝杆菌PCR检测阳性,非结核分枝杆菌PCR检测阴性。治疗予以低分子肝素钠4250 IU皮下注射(1次/12 h),次日联合华法林3.75 mg/次(1次/d)口服抗凝治疗,并转至大连市结核病医院(2016年7月6日)进行规范(H-R-E-Z)抗结核药物治疗(疗程12个月,具体药物剂量及用法家属叙述不详)。因口服华法林(3.75 mg/d逐渐加量至10 mg/d)超过1个月,患者仍未达到有效抗凝指标,遂停用。继续采用单纯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抗凝3个月后复查CTPA(2016年10月11日,见图10),显示双肺动脉未见明确充盈缺损,胸部CT(图11,12)扫描显示右肺尖空洞略变小,右下肺空洞实变;6个月后停用低分子肝素钠,复查D-二聚体、双下肢静脉血管彩色超声均正常,抗结核治疗1年后遵医嘱停药,随访至2018年10月1日,患者能够正常生活。

讨论和文献复习

1989年,White[5]回顾性分析得出,南非地区结核病患者DVT发生率为3.4%。2013年,来自美国的一项大样本多元化分析资料显示,成年人结核病患者中VTE发生率为2.07%,结核病患者发生VTE的相对危险度为1.55,且结核病并发VTE住院病死率达15%[6]。2014年,来自中国台湾全民健康保险资料库2000—2010年间结核病患者的数据显示,成年人结核病患者中肺栓塞发生率为2.1/10 000人年[7]。

一、结核病并发VTE可能的发病机制

1.感染:结核病本身属于慢性感染性疾病,和(或)并发低氧血症,会引起一系列血液学改变[8-9],包括高凝状态和纤溶抑制。一项来自孟加拉国的前瞻性研究通过检测新发肺结核、复治肺结核及健康对照者血液学指标发现,结核病患者的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指标明显升高,同时血浆抗凝血酶Ⅲ水平、蛋白C活性、游离蛋白S及蛋白C抑制物水平下降[10]。综上均可引起凝血系统激活、抗凝机制受抑。

2.全身炎症反应:缺血、缺氧、炎症等因素刺激白细胞介素、细胞因子的释放,使血管内皮受损,刺激组织因子释放,从而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激活凝血系统,同时炎症本身可引起反应性血小板增多,以及低氧血症造成继发性红细胞增多。

3.遗传性因素:有文献报道,结核病并发VTE患者中存在较高比例的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并指出这可能与蛋白S的缺乏存在潜在关系[11]。

4.局部解剖因素:部分淋巴结结核患者因淋巴结肿大压迫周围静脉引发血栓形成,比如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压迫下腔静脉形成血栓栓塞[12]。

图1,2 例1。胸部CT(2015年4月16日)检查显示:双肺多发囊状透亮区,局部呈蜂窝状改变,右肺大片渗出 图3,4 例1。CT肺动脉+双下肢静脉造影(2015年4月23日)检查显示:双肺动脉栓塞,右侧股静脉下段、腘静脉血栓形成 图5,6 例1。胸部CT(2016年9月18日)复查显示: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右肺病变较前明显吸收 图7,8 例2。胸部CT(2016年6月30日)检查显示:双肺多发斑片状、片状密度增高影,以双肺上叶及下叶背段为著,部分病灶伴有空洞 图9 例2。CT肺动脉造影(2016年7月2日)检查显示:右肺动脉干及双侧肺动脉分支多发栓塞 图10 例2。CT肺动脉造影(2016年10月11日)检查显示:双肺动脉未见明确充盈缺损 图11,12 例2。胸部CT(2016年10月11日)复查显示:抗结核药物治疗3个月后右肺尖空洞略变小,右下肺空洞实变

5.并发其他VTE危险因素:部分重症结核病患者因呼吸困难、咯血等原因住院治疗期间长期卧床、反复感染、低蛋白血症、脱水或并发其他基础疾病等综合因素均成为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6.药物因素:White[5]回顾性研究发现,相对于其他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服用利福平或包含利福平的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DVT风险更高(相对危险度为4.74)。总之,由于结核病患者存在多种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因素,包括疾病本身及其并发症;同时结核病患者使用药物较多,进一步增加了发病机制的复杂性;我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需要结核专科医师和所有临床医师予以重视。

二、结核病并发VTE患者的临床特征

2017年,一项来自韩国的回顾性统计发现[13],相对于无诱因组PTE,肺结核并发VTE组患者存在较低的体质量指数、更高水平的血炎症标志物、更高的肺栓塞严重指数评分(PESI评分)以及较低的中央型PTE发生率。2016年,一项收集来自荷兰格罗宁根近10年包含750例结核病患者的病例回顾研究显示[14],大部分(13/18)结核病并发VTE患者发生VTE于开始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前2周内,且多为艾滋病患者(10/18)。临床表现方面,症状体征不具备特异性,包括咳嗽、咳痰、气短、发热等,因此需注意筛查肺结核中尤其是同时并发有其他VTE危险因素的患者中VTE的发生情况,比如并发慢性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疾病、与病情不符的严重呼吸困难、并发下肢DVT症状体征或者明显升高的血D-二聚体水平等。

本组例1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查体无下肢DVT体征,肺部CT检查提示感染征象,上述表现没有提示典型的VTE;PTE临床可能性评估Wells评分(原始版)为3分,提示中度可能;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疾病患者出现Ⅰ型呼吸衰竭伴失代偿性呼吸性碱中毒以及D-二聚体“不匹配性”升高明显,按照VTE指南诊断策略,需要完善双下肢血管彩色超声及CTPA联合CT静脉造影(CTV)检查以明确诊断。本组例2患者以左下肢肿胀伴气短为主诉,体检发现DVT体征,DVT临床可能性评估Wells评分(原始版)为2分,提示中度可能;PTE临床可能性评估Wells评分(原始版)为6分,提示中度可能;同时血浆D-二聚体升高,按照VTE指南诊断策略,需完善双下肢血管彩色超声及CTPA联合CTV检查以明确诊断。

三、肺结核并发VTE的治疗

肺结核患者一旦发生VTE,应立即启动抗凝治疗,具体方案及疗程目前尚无共识。文献报道为单纯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或桥接华法林口服,疗程至少为3个月,以后依据患者血栓、出血、复发等危险因素综合评估进一步延展抗凝的获益与风险比[4, 15],然后制定新的治疗方案。新型口服抗凝药目前尚缺乏相关报道。存在有抗凝禁忌的急性PTE患者,为防止下肢深静脉大块血栓再次脱落阻塞肺动脉,可考虑放置下腔静脉滤器。

存在咯血的肺结核患者溶栓和抗凝均需谨慎,咯血的严重程度与治疗决策密切相关;在有效控制咯血的同时,应平衡相关治疗措施的临床获益与风险,寻找启动相关治疗的合适时机[16]。另外,利福平作为强效细胞色素(CY)P3A4诱导剂,促进口服抗凝药华法林、利伐沙班的代谢,降低其血药浓度,使抗凝效果减弱[17];因此,欧洲药品管理局提倡两种药物同时服用应当谨慎,需要密切监测。

总之,结核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多种因素可引发Virchow三联征(血流淤滞、血液高凝状态和血管内皮损伤)从而进一步导致VTE发生,故对于结核病患者应注意筛查和预防VTE的发生[18]。由于抗结核药物和抗凝药物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建议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并密切监测、评估和随访,以达到早期干预、及时诊断、正确治疗的目的。

猜你喜欢
参考值双下肢抗结核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免疫功能和SAA、MMP-9、MMP-14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中的临床评估
股骨颈截骨时保留残端的长度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影响
萍乡市体检人群甲状腺功能正常参考值范围及甲状腺结节患病率的调查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376例分析
初治肺结核患者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老年糖尿病合并肺结核采用早期规则抗结核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国健康成年人甘油三酯参考值的空间变异特征
妊娠妇女甲状腺功能血清指标参考值的建立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