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赣西民歌的音乐特征

2019-03-18 21:32徐超兰
广东蚕业 2019年6期
关键词:赣西衬词拍子

余 澜 徐超兰

(宜春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江西宜春 336000)

1 赣西民歌音乐背景

民歌,即民间歌曲,是指处于社会基底层的民众在长期的物质生产、精神生活与社会交往过程中口头即兴创作的一种声乐艺术[1]。赣西民歌是指位于江西省西部地区、与湖南省东部相交界区域的民歌,包括有宜春、万载、铜鼓、萍乡等地,该区域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有优越的农业发展条件,水域资源丰富。这些天然地势都赋予了赣西地区民歌丰富且多样的题材内容,从插秧歌到采茶歌,从劳动号子到情歌小调,从名人典故到神怪舆论等,涉及了广大农村劳动人民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构成了赣西民歌的主要题材。

赣西民歌的内容涉及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其后简称江西卷)中赣西北民歌和赣西民歌两大部分[2]。经过系统归类与分析,将这 493 首赣西民歌进行曲调、节奏节拍等方面音乐特征的概括,结合个例描述歌词语言、衬词等特征。以期从音乐本体结构角度来研究赣西地区的民歌,归纳其音乐特征,对赣西音乐语言的传承和发展研究起一定拓展作用。

2 曲调特点与分类

赣西民歌按体裁可分为以下七大类:劳动号子、山歌(山田歌)、灯歌、小调、风俗歌、儿歌和生活音调[3]。《江西卷》中赣西民歌共有 493 首,以山歌数量为最,号子、灯歌、小调其次,风俗歌等收录颇少。个别民歌还分有 3~4个版本,各有其不同调式或节拍特点,山歌中有几首歌曲无指定曲调,只有歌词与指定节拍。

2.1 赣西民歌调式分析

经分析,《江西卷》中赣西民歌的调式调性以徵、羽调式数量最多[4],宫、商、角调式其次,包含有转调若干。而徵、羽调式中又以山歌体裁为最,灯歌、号子、小调其次。

赣西民歌中徵调式终止的歌曲有 233 首,占比约47 %,羽调式终止的民歌有134 首,占比约27 %。其240首山歌中,徵调式终止的有108 首,其次为羽调式80 首,后依次为角、宫、商调式。赣西民歌中的劳动号子有 65首,其调式音列相对简单且分布较平均,宫调式 20 首,羽调式19 首,徵调式15 首,角调式6首,商调式5 首。灯歌中有徵调式50 首,商调式9首,羽调式7 首,小调中有徵调式 36 首,羽、商调式各 10 首,风俗歌有徵调式 21首,儿歌羽调式 6 首等。总体印证了徵、羽调式的分量之重。

细节分析《江西卷》乐谱可发现,大部分徵、羽调式较为统一,调式调性与音乐手法无复杂变化,大多遵循音乐创作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以重复和装饰变奏手法进行展开。甚至同地方民歌材料相似度也很高,如第 572 、574首九江地区的山歌则以同一调式音列音5-6-1-2为主,与其重复音材料构成自由的重复、展开。也不乏有个别民歌引入个别非调式音,这些细微材料有着一定的民族特色,但不影响整体调式调性的判断。

2.2 赣西民歌节拍与节奏分析

传统民歌受一代代传承与筛选,其音乐中的节奏从自由、模糊的节奏律动向有一定节拍的节奏律动进阶,总体仍以不规则的律动为主,固定且很有规律的节奏特征其次。在《江西卷》所记录的乐谱中,400 多首赣西民歌中二拍子、四拍子的民歌有 204 首,二、三拍混合节拍的民歌有 164 首,散拍子民歌包括有 102 首,三拍子民歌 16首。另有个别无曲调、无节奏,仅按照口传的记忆以2拍子或者3拍子进行念词的民歌。

根据不同的用途所体现的自由性也有区别。如有调式调性,但节奏自由的曲调,亦有以念词形式出现的韵律等,皆根据其在各地区不同的民俗用法而产生差异。劳动号子中以 2拍子和混合节拍的律动居多,2拍子的有 32首,如第 551 首修水县的船工号子、第 568 首上高县的搬运号子、第805~807 首吉安县的排工号子等。2、3拍子混合的有 16 首,大多唱词简单、韵律感十足,节奏步调很清晰,体现劳动人民劳作时众人一起使劲儿干的劳动精神。

山歌中,有 82 首散拍子、83 首混合拍子的歌曲,足以体现其歌曲韵律尽可能的自由感。山歌大多以清晰的调式调性、自由的旋律线条和节奏步调进行演绎,体现劳动人民尽情舒展身心、释放情感的开阔精神。而小调和灯歌则多为2拍子韵律(分别为42 、49 首),部分为混合拍子(分别为 20 、24 首),总体旋律线条表现得较为简单,易于口头传唱。

山田歌中有一种打鼓歌,随一名“鼓匠”敲击的鼓声松紧程度来在辅助控制集体劳作的步调,节奏的疏密松紧决定劳动效率的高低,也是较为特殊的民间音乐表现形式。一般由 5~12 首长短不等的系列民歌组合而成。其中开头、结尾的部分一般为无曲、无固定节奏的民歌,如第646 首《起号》、第 651 首《谢彩》。这类仅有歌词、无固定曲调的民歌类似组曲中的前奏、尾奏等附属部分,实际内容亦较为简短。

3 地方语言与衬词的融合运用

大多民歌在长久的口头传承中,不断被每一代传承者再加工、再创新,甚至即兴再创作,每一代音乐的传播或多或少地融入了当地的语言、民俗喜好等。直至有了统一记谱方式,当时所传唱的内容亦尽可能的被保存下来。透过《江西卷》中的乐谱可直观发现,赣西民歌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制宜地融入了当地的民俗语言等文化,大多民歌表现出了不同地方性语言与衬词相结合的特点。

3.1 赣西民歌内容分析

从民歌内容上看,大多具体表现的是不同地区、不同时节的劳动生活与闲时的爱情歌曲。同一主题内容的民歌在不同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其中,劳动歌曲有诸如瑞昌下田插秧时的“秧号”歌,九江涌泉一带的“打号”歌,靖安6~8月整茶时要唱的“打鼓歌”,上高等地的采茶歌、高安等地区的采桑歌以及瑞昌、九江的牛歌等。另一部分则是情歌系列,如万载县的《十八姐》、《妹子招郎》等。此外,还有部分表现人文、地域风情的民歌,如宜丰的《猜调》等。

3.2 赣西民歌语言分析

赣西民歌的演绎大多将汉族腔调与当地方言进行结合,《江西卷》中大多民歌都印证着语言腔调多样式地融入民歌的典型特点。以第 691 首《筛锣放炮看娇莲》为例,歌词中出现了“过嗨格、样办、落心、该边”等方言,但其他内容如“节气到、打锣、吹角”等词都同汉语[2]。个别地区如客家民族聚居等地区保留有其独特的客家方言,其特有的客家山歌也在客家人长久的迁移过程中融合形成。如第 685 、688 首客家山歌《十八姐》、《哥妹打歌打商同》等,演唱者全曲歌词皆用客家话进行演唱,同时,歌词中出现的“绩子、商同”等汉语译音词,更凸显其浓郁的地方特色。

3.3 赣西民歌衬词特点

相对内容较为简单的民歌,大量的衬词则更容易体现其地方性特色。衬词的运用基本为四类:语气词、拟声词、称谓词、虚化词。衬词的使用多配合指定的劳动节奏与民俗习惯需求而成,总体号子使用率最高,儿歌使用率最低[3]。如《江西卷》第 556~559 首搬运号子,全曲内容皆由语气词组成。第 593 首山歌,全曲仅 1句歌词约 7字(每段),其他 40 多字都由衬词组成,大多为语气词。儿歌部分仅有少数加入衬词。

赣西民歌不仅结合了汉语与当地方言,同时也适当运用这些衬词使民歌更通俗化、地方化。衬词运用程度与旋律的结合也凸显了不同体裁的民歌特色。

4 小结

徵、羽典型调式和2拍子、混合拍子的运用在赣西民歌中有着很重的分量,这是赣西民歌音乐本质研究的“重头戏”。所有的音乐本体皆离不开各地区的民俗文化,语言和衬词的地方性与不同体裁的民歌相结合,映衬出山歌的宽广、自由,号子的粗犷、豪迈,灯歌与小调的玲珑、雅致,童谣的可爱等。有些民歌在演唱的同时还伴有其他方式的律动,诸如第569首靖安号子《打石》记谱中显示,第三声部加入锤子敲击的节奏,利用拟声词来充当打击乐的效果,充分展示出了传统民歌音乐融入生活又创于生活的特征。由此,在分析民族音乐特征的过程中,还可参考现当代民俗的新式变化与传承,延伸出更有趣味的音乐方式与表现。

猜你喜欢
赣西衬词拍子
妈妈的竹拍子
赣西采茶戏剧种渊源及艺术形态探析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扬州民歌中衬词的语音特点及其来源
《赣西文学》 诗选
中国民歌衬词的音乐性
不同品种柚类在赣西地区适应性研究
三拍子与三连音的联系与区别
光明正大
对羽毛球爱好者球拍选择及拉线磅数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