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岩偏压隧道地表沉降规律研究

2019-03-18 03:59姜文涛
工程质量 2019年2期
关键词:右线软岩掌子面

黄 跃,姜文涛,王 勇

(1.昆明市盘龙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云南 昆明 650041;2.云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3)

0 引 言

云南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围岩复杂多变,部分区域围岩经过强挤压变形,岩石强风化-全风化,岩石强破碎呈松散状,多属软岩。软岩地区的隧道施工技术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已有学者针对软岩隧道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包括施工工艺、开挖方法、支护理念、施工监测等[1-8]。针对软岩隧道的监控量测,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洞内支护变形,而隧道洞口地表沉降规律的研究相对空白。研究区地表红土覆盖层较厚,通常可达 5~25 m,常因地质、气象原因发生滑坡,而隧道的施工也是造成滑坡的一大因素,所以对隧道地表的沉降规律研究至关重要。

本文基于在建的云南某软岩隧道,通过对地表沉降实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深入探讨了软岩隧道地表沉降规律。

1 研究背景

1.1 工程地质条件

本次研究基于对云南某软岩隧道地表沉降数据的统计分析。该隧道为双线分离式隧道,左右线净距 50 m,左侧偏压。该隧道进口山体坡度约 20°,地表红土覆盖层厚约 7 m,根据实际地质情况,隧道入口属浅埋偏压段。隧道围岩为 V2 级,围岩为强-全风化灰岩,围岩破碎程度高,呈松散状,岩石无自稳能力,遇水软化,呈塑性土状,极易变形垮塌。

图1 隧道施工工序图

1.2 隧道施工工艺

该隧道为环形开挖,并预留核心土,通过预留的核心土对掌子面起一个加固作用,使掌子面稳定,减小变形垮塌的概率。掌子面施工超前导管,短进尺开挖,及时架设钢拱架并施工缩脚锚杆,喷射混凝土并封闭掌子面。待围岩应力释放,支护达到稳定后,及时进行二次衬砌。该隧道施工工序如图1所示,图中虚线代表未施工工序。

2 监测方案

根据实际地形条件及规范要求,在周边围岩稳定处埋设 2 个基准点,保证不受施工等外界干扰,以隧道开挖中线为中心,在地表共布设 2 个监控断面,单个监控断面以隧道中线为中心,单排共埋设 9 个点位,观测点间隔为 2 m(见图2),点位按规范用混凝土浇筑,保证其稳定。第一监控断面距洞口约 30 m,第二监控断面距洞口约 60 m。数据采集使用徕卡 LS 10 型水准仪,测量精度符合要求,测量方法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执行。

图2 地表沉降监测点布置示意图

3 监测结果分析

隧道左线第一排监控断面点位编号从左到右顺序编号左 1-1~1-9,第二排监控断面点位编号从左至右顺序编号为左 2-1~2-9。同样的,右线第一排监控断面点位编号从左至右顺序编号右 1-1~1-9,第二排监控断面点位编号从左至右顺序编号为右 2-1~2-9。

该隧道左右线错尺施工,左线地表稳定后再施工右线,左线开始施工后开始进行左线地表沉降观测。右线施工后,同时对左右线的地表进行沉降观测,待左右线地表均稳定并满足规范要求后,结束观测。图3~图6 为该隧道左右线共四排监控断面的统计,横坐标表示隧道开挖进尺,纵坐标表示单个沉降观测点的累计沉降值。

从图3 中可以看到,掌子面进尺 0~10 m 时,随着掌子面的掘进,地表开始出现沉降,在掌子面进尺至 20~30 m 段时,监测点的沉降速度变快,迅速达到一个较大值,掌子面穿过监控断面后,沉降观测点的沉降速度趋于平缓,并逐渐趋于稳定。

图3 隧道左线第一监测断面沉降分布曲线

图4 隧道左线第二监测断面沉降分布曲线

图5 隧道右线第一监测断面沉降分布曲线

图6 隧道右线第二监测断面沉降规分布曲线

通过图4 可知,随着隧道开挖,因第二监控断面距离隧道洞口较远,受初始施工的影响较小,虽然地表开始沉降,但在 0~20 m 段沉降速率很小,待掌子面掘进到 30 m 处时,沉降速率加快,并一直持续到掌子面进尺 60 m 处,随后沉降速率变小,掌子面开挖至 70 m 处时,沉降达到最大值,地表基本稳定。

在左线隧道掌子面开挖至 70 m 处且地表基本稳定,随后开始右线隧道施工。

综合分析图3 和图5,在可以看出,右线的施工仍然会对左线隧道地表造成扰动,使左线监测点的累计沉降值缓慢增加。对比来看,在掌子面开挖 0~30 m 段时,右线地表沉降速率较左线快,综合现场地形地质特征,解释为右线隧道埋深浅,地表更容易受施工影响。同样的,右线掌子面掘进至 40~60 m 段时,地表沉降速率变慢,掌子面掘进至 60 m 以后,地表沉降已基本稳定。

综合分析图4 和图6,右线的开挖,仍然会对左线第二监控断面产生影响,但影响已经很小,可忽略不计,可认为左线第二监控断面稳定。右线掌子面掘进至 40~60 m 段时,第二监控断面监测点沉降速率变大,掌子面开挖至 70 m 以后,地表趋于稳定。

各沉降监控断面沉降特征如表1所示,同时综合各沉降点的沉降数据综合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地表沉降规律。

表1 监控断面沉降特征

1)隧道洞口整体呈左高右低的缓坡,而左线隧道地表沉降较右线小,第二排监控断面累计沉降值较第一排小,解释为地表沉降值与隧道埋深有关,埋深越深,地表沉降受施工影响越小。

2)同一排沉降监控点,离隧道中线越近,累计沉降值越大,越接近掌子面,受开挖影响越大。

3)可将该隧道地表沉降按照沉降速率划分为 4 个阶段,即开始沉降阶段、加速沉降阶段、缓慢沉降阶段、稳定阶段。在加速沉降阶段结束后,监控点的沉降量可达到最终沉降量的 75 %,在掌子面穿过监控断面10~20 m 后,围岩应力充分释放,地表沉降趋于稳定。

4 结 语

通过对该软岩偏压隧道的地表沉降数据统计分析,根据各监控点的沉降特征,可把地表沉降分为开始沉降阶段、加速沉降阶段、缓慢沉降阶段、稳定阶段。隧道掌子面开始施工,地表开始变形,进入开始沉降阶段,该阶段沉降速率一般较小,累计值一般为 10~30 mm。当隧道施工至监测断面前±10 m 范围时,地表进入加速沉降阶段,该阶段的沉降量可达到总沉降值的 75 %;通过新奥法施工,围岩应力得以释放,待应力释放完以后,地表变形转变为缓慢沉降阶段,掌子面掘进超过监控断面 10~20 m 后,地表趋于稳定,该阶段结束;之后随着掌子面继续掘进,地表沉降速率逐步减小,最终≤0.1 mm/d。左线隧道地表变形进入稳定阶段后,右线隧道的施工仍会对左幅地表产生影响,施工时应考虑并评估可能造成的安全风险。

猜你喜欢
右线软岩掌子面
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的实测分析
下穿河流双线盾构隧道管片力学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斜井掌子面形状与倾角对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影响
FLAC3D中强度折减法确定掌子面极限支护压力
软岩中高压输水隧洞衬砌结构的分析及优化
构造破碎带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及加固效果分析
上软下硬地层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及塌方形态
层状软岩隧道围岩破坏的连续-离散耦合分析
老虎山隧道建设期增设施工导洞方案的研究
深井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参数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