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年代剧

2019-03-18 01:59徐江
综艺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味儿演技资源

徐江

看何冰、海一天的《芝麻胡同》。老北京的故事,剧情可以一般,但题材从来都是考量演员演技的一道大题。

何冰的演技,从出道就没令人失望过。海一天也不得了,自当年出演郭靖宇的《刀锋1937》,到后来刘家成的《情满四合院》,热播剧里出现的频次不能算多,可每次露面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后者,他和何冰之间的演技,有一种互相激活似的化学反应,冲突中带了喜感,喜感中又能带出岁月情境下人的状态。这种相互激活到了《芝麻胡同》依然如故,开播才刚刚六七集,何—海两人之间的对手戏就令观众产生了极强的代入感,原本枯燥的咸菜作坊,硬是被这两位戏骨(难得之处在于他们还不“老”)的“互怼”撑出了一片乾坤。

我之前也在文章中探讨过:年代剧怎么做才有看头?不仅剧情要吸引人,人物冲突设置要精彩,对剧情背靠的时代风貌要有所展现,对民俗要有一定呈现,剧中人一定要带出剧中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气质……这些,在今天这个不太缺投资,也不太缺技术能力的年代,才是最难做到的。

带地域风情的年代剧难拍,带某一处地域特色的年代剧更难形成序列。内地电视剧40年发展,积累到今天,也就京味儿剧和东北戏可以说勉强成了气候。其他如广东、上海、四川等地,虽说都一度涌现过力作,但绝大多数都难以为继。

京味儿剧形成气候得益于北京的文学资源,前有老舍,后有王朔、梁左、刘锦云、何冀平、刘恒、刘震云、万方……这是内地其他城市比不了的。同样,因为有了北京人艺独树一帜的“戏班子式”的表演风格与学派,越到后来,演艺资源的底蕴对京味儿剧的支撑越明显。它们与文学资源互相激活,避免了电视剧单纯对某一方面的依赖。比如,8年前《李春天的春天》热播,按剧情,地域特色本来不是特别凸显,可因为许亚军、宋丹丹这一对几十年前一同出道的北京演员的联手,京味儿就立起来了。再比如24年前震动荧屏的《无悔追踪》,主演王志文、刘佩琦都不是北京人,但他们都有北京生活经验,导演尹力是北京人,剧本又有原著小说的坚实情节做依托,风俗味道和平民史诗特色很快就确立起来。类似《无悔追踪》的近年作品《金水桥边》也是一样,主演黄志忠、李乃文是天津人,但都有北京生活经验,又有梁冠华这样的人艺老戏骨托着,再加上据说磨了7年之久的剧本,多种元素聚合,拍出来的剧自然比其他剧集多了几分厚度。

当初广味儿电视剧的辉煌年代,其实也是靠改编欧阳山的《一代风流》、黄谷柳的《虾球传》等长篇小说起家。后来虽然有《外来妹》《情满珠江》得时代大潮之气韵,红极一时,可知名的广味儿剧的演技担纲历来多爱选外地演员,像左翎这样的本地籍名演员又没能在大红之际乘势而上,时间久了,文学资源、表演资源都没能形成自己的梯队积淀。再加上后来一些红色经典IP开发潮风行期间,没能把一些具备本土风味的题材(像《羊城暗哨》《秘密图纸》等)抓在手里大做文章,错过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类似情形也存在于川味儿电视剧。四川的演艺人才并不少,可像邓婕、张国立这些实力演员后来都移居北京去拍京味儿戏了,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川剧在文学资源方面也没有很好地开掘,除了李劫人的一部《死水微澜》,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外界怎么联想都不会把剧集场景放到四川,就像人们看《日出》《雷雨》想不到天津一样,这实在是资源开发上的一大浪费。15年前,李保田主演的改编自《抓壮丁》的《王保长新传》,前几年刘流主演的《傻儿传奇》,本来都应该是川味儿浓郁的剧集,主演虽然都很卖力,但因为班底里担纲重要角色的四川和重庆籍演员太少,在剧集的地方气质上,总觉得还是差一些火候。

跨地域投资时代电视剧制作,主创人员都来自全国各地,有的甚至还来自国外,像早年间那样依托本地素材与人才的剧集拍摄,正变得越来越少。但创作班子的地域色彩减弱,并不意味着年代剧可以淡化地域风情元素,反而它是让今天的观众走入故事、走入故事所讲述的那个时代的一条便捷通道。

年代剧的观众想要看什么?悲欢离合。悲欢离合从来都是大同小异,那有什么好看?因为它们身上有不同的烟火气息和时代風情。

猜你喜欢
味儿演技资源
年味儿与虎年春节
年味儿再淡, 过年都是喜庆的
我给资源分分类
在中国感受“别样”年味儿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动物搞笑瞬间,绝对演技担当
请开始你的表演,我假装视而不见
人生如戏, 全靠演技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