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病药物治疗老年肺结核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的回顾性研究

2019-03-18 02:06石亮
健康大视野 2019年3期
关键词:不良反应影响因素

石亮

【摘 要】目的:回顾性研究抗结核病药物治疗老年肺结核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方法:数字随机法抽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82例老年肺结核患者,均给予其抗结核病药物治疗,记录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回顾性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182例老年肺结核患者中,总不良反应发生75例,占比41.21%;其中,出现血液异常11例(6.04%)、骨关节损害16例(8.79%)、肝损害4例(2.19%)、过敏反应27例(14.84%)、神经损害2例(1.10%)、胃肠道反应6例(3.30%)、其他6例(3.30%)。其中,过敏反应、血液异常、骨关节损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高;不同性别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年龄、BMI、诊断类型、治疗类型、肝病史等之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抗结核病药物治疗老年肺结核过程中极易发生过敏反应、血液异常、骨关节损害等不良反应;而BMI、诊断类型、治疗类型、肝病史等是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抗结核病药物治疗;老年肺结核;不良反应;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3-0-01

我国是肺结核高发的国家,加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致使老年肺结核的发病率日益剧增;而治愈痰涂片阳性患者对于预防肺结核的传播至关重要。抗结核病药物是临床治疗肺结核的主要手段,但在采用此方法治疗时,极易造成患者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不同程度损伤,特别是老年患者,若不能很好地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1]。本文主要回顾性研究2016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我院采用抗结核病药物治疗老年肺结核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以期能够为临床提供参考的依据。现将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数字随机法抽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82例老年肺结核患者,将其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男性106例,女性76例;年龄在60-79岁之间,平均(66.98±1.52)岁;初治患者100例,复治患者82例。

1.2 纳入标准

本次所选研究病例均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胸部CT、痰培养、痰涂片等确诊为肺结核;研究均经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选研究病例均具有抗结核药物指征,无绝对禁忌症者,无伴有严重精神障碍或依从性欠佳者,无合并恶性肿瘤者,无伴有心悸梗死或脑卒中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

本次所选研究对象均参照《中国肺结核防治指南》给予患者抗结核病药物治疗,具体治疗方法为:(1)若患者为初治者,则采用2HREZ/4-6HR方案治疗,H:异烟肼片,剂量为5mg/kg,顿服;R:利福平片,剂量为0.45g/d,顿服;E:乙胺丁醇片,剂量为15mg/kg,顿服;Z:吡嗪酰胺片,剂量为15-30mg/kg,顿服;每日服药且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可适当延长疗程。(2)若患者为复治者,则采用2HREZV/6-10HRV方案治疗,H:异烟肼片,剂量为5mg/kg,顿服;R:利福平片,剂量为0.45g/d,顿服;E:乙胺丁醇片,剂量为15mg/kg,顿服;Z:吡嗪酰胺片,剂量为15-30mg/kg,顿服;V:左氧氟沙星片,0.5g/次,一日一次;连续治疗2个月;后6个月则采用0.3g异烟肼和0.45g利福平治疗,均为早晨前顿服,每日服药且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可适当延长疗程。

1.4 观察指标

收集本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诊断和治疗类

型、肝病史等,并对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采用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情况

182例老年肺结核患者中,总不良反应发生75例,占比41.21%;其中,出现血液异常11例(6.04%)、骨关节损害16例(8.79%)、肝损害4例(2.19%)、过敏反应27例(14.84%)、神经损害2例(1.10%)、胃肠道反应6例(3.30%)、其他6例(3.30%)。其中,过敏反应、血液异常、骨关节损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高。

2.2 单因素分析

不同性别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不同年龄、BMI、诊断类型、治疗类型、肝病史等之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肺结核是我国较为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临床治疗结核病通常遵循的是全程、规律与联合用药原则;但治疗的疗效仍会受到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影响。有数据调查显示,采用抗结核药物平均不良反应发生几率约在12.6%左右,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肝功能异常、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等等;本研究中不良反应发生几率略高,且主要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血液异常、骨关节损害等,造成这一结果的差异,可能是由于样本及数量的影响[2]。

抗结核治疗方案中,Z能够在酸性环境下杀灭巨噬细胞中的结核杆菌,因此,抗结核短程强化疗法是治疗肺结核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案,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但此种治疗方案因具有较重的胃肠道反应、肝毒性反应,因此,服用药物的剂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肝毒性反应的严重程度。此外,代谢的吡嗪酸也会在肾小管中对尿素的重吸收时重复吸收,进而增加了机体血尿酸的浓度。而在应用H、R治疗时,患者会出现较强的胃肠道反应和肝毒性;而对于存在肝病史、酗酒、营养不良的患者,在服用H、R后,极易对患者的肝脏造成损害,其中,黄疸、丙氨酸转氨酶升高就是其主要的表现[3]。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不同年龄、BMI、诊断类型、治疗类型、肝病史等之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由此表明,年龄也是导致肝损害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这是由于Z主要作用于肝脏代谢,而随着患者年龄的不断增长,患者机体肝脏代谢的能力也会不断下降,进而致使肝内堆积大量的药物。此外,有学者研究发现,抗结核药物主要是通过肝脏进行代谢,但对于肝脏功能欠佳的患者,其肝脏蛋白合成的能力也会随之下降,加之,机体抵抗力差,致使有肝病史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无肝病史患者的2-4倍[4]。

总而言之,老年肺结核患者在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时,极易产生较高的不良反应,甚至影响到患者多个器官系统,而BMI、诊断类型、治疗类型、肝病史等是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临床在对伴有高危因素的老年肺结核患者进行规律性抗结核治疗时,应强化对患者的干预和监测,以最大限度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记录,提升治疗的疗效,进而改善患者生活的质量。

参考文献

万书舟.对接受抗结核治疗的老年肺结核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影响因素的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14):152-154.

朱承锦.抗结核病药物治疗老年肺结核患者的不良反应影响因素[J].实用临床医学,2017,18(07):30-31.

李云超.试析抗结核病药物治疗老年肺结核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35):140-142.

王时桦.抗结核病药物在老年肺结核治疗中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J].临床医学工程,2016,23(12):1715-1716.

猜你喜欢
不良反应影响因素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