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领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9-03-18 11:50王志奇夏小霞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王志奇 夏小霞

摘要:我国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对能源领域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湘潭大学结合专业与行业特色,进行校企联合培养能源领域专业人才,总结出一些培养经验,为国内其他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能源领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8-0024-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持续升级,能源需求刚性增长,节能减排依然形势严峻、任务艰巨,这就对能源领域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能源领域人才培养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相关企业及研究机构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湘潭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下设“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与“能源与动力工程”两个专业,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动力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在能源领域有深厚的研究基础,与业界保持着良好的联系,建立了多个实践基地,为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校企合作,能源领域全日制本科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到上述基地进行工程实践,学生参与企业项目进行工程实践,作为本科毕业设计和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和素材的主要来源和渠道。目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已经初有成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对于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践基地建设

为拓展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工程教育知识面,学院一直致力于实践基地建设,与湘潭锅炉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建设“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湖南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与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设“绿色高效过程装备及智能控制”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1个,联合成立了“冶金设备研发及材料性能测试实验室”,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能源装备技术、过程工业传热强化与节能、压力容器制造及其CAE数值模拟与优化等;与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湖南省优秀实习基地1个;与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有风电研究所。此外,还与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湖南一建工程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长岭分公司、湖南湘东化工机械有限公司、长沙威重化工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科研合作与人才联合培养制度,在项目开发研究和研究生合作培养上长期保持密切关系。

二、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任教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除专任教师外,为拓展本科生工程教育知识面,还聘请了校外具有工程背景、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共作为校外兼职教师,参与本科及研究生指导工作,建成了一支集专任教师、校外导师组成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校外导师为企业专家,要求具有副高及以上相关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大型工程、企业管理等工作经历,并取得突出业绩,在能源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了解本专业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动向,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科研成果。校企联合双导师制度的建立,弥补了高校自身师资的不足,对于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1.企业专家参与修订培养方案。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培养方案为适应社会需求和相关行业发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适时修订以培养满足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根据湘潭大学对教学培养方案制订与修订要求,每隔4年对培养方案进行一次全面修订,每年可以对培养方案进行个别课程的修改与完善。成立以院长、教学副院长、系主任、企业专家和专业负责人及骨干教师等人员组成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委员会。培养方案修订由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院系主要教学领导负责,根据学校总体培养目标与方向,针对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征求用人单位、企业专家、学生、教师等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后进行修订,经讨论后予以定稿。

2.合作开展实践教学环节。坚持校企协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保证培养质量。目前学院与以下大型企业建立了生产实习基地: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湘潭鍋炉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长岭分公司等。按照校企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培养具有厚基础、宽适用、强能力优秀复合人才为导向,努力将合作基地建设成为具有技能培训功能、产品生产功能和教学功能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基地。校企双方根据实习实训基地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安排专门人员或兼职人员负责基地的教学管理与运行工作,学校与企业签署学生实习实训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与权利,并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的评估考核制度。

3.指导本科毕业设计。除生产实习外,学院还与多家企业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面有着更深的探索。随着学院师资力量不断增强、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高,本专业教师与企业的科研合作越来越紧密,学院鼓励与企业有科研项目合作的专业教师选拔本科生到企业做毕业设计,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院每年通过自由报名、结合导师选拔的方式,派出部分学生到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湖南众和节能环保有限公司和湘潭锅炉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学校与对方签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协议,共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为了便于学生管理,同时为强化专任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积累工程经验,规定专任教师为学生的第一导师,主要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档案规范;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的第二导师,主要负责技术指导和企业资源协调,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联合指导学生进行本科毕业设计。此举确保了毕业设计选题很大一部分源自于工程实际问题。

4.联合培养研究生。由于大多数全日制研究生来自于本科应届毕业生,实践经验缺乏。为了使研究生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需求,学院每年统一派研究生到基地进行工程实践。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遵循“三结合”的原则,即“企业实践与培养目标相结合,学生实践选题与企业实际科研相结合,校内导师指导与校外导师指导相结合”,以达到科研促进教学、教学促进科研的良性循环。经过探索,学院与合作单位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第一步,前期计划。学生外出实践前要与导师商讨实践计划,拟订论文题目。实践计划包括参与项目情况、实践内容及要求、进度安排、预期成果等。第二步,与实践单位对接与沟通。实践单位通过座谈会的形式,现场考查学生,商讨实践计划可行性,确保实践工作落到实处。第三步,签署协议。达成意向后,由学生、导师、学院、实践单位共同签署实习协议,涵盖各方的权利与责任,要求学生遵守安全、保密等规章制度。第四步,后续跟进。学院建立双导师制度,由实践基地专家担任研究生校外导师。要求学生每月定期向校内导师汇报课题进展,以便问题能及时解决。学生毕业论文答辩期间,校外导师来校参加答辩,并在答辩期间为学生举办专家讲座、技术交流会。第五步,建立交流机制。学院于适当时机到实践基地走访,与在外实践的学生座谈,了解实践的进展以及面临的问题。

四、结论

为拓展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工程教育知识面,湘潭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致力于实践基地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了校企联合培养能源领域专业人才的研究与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涵盖企业专家参与修订培养方案、合作开展实践教学环节、联合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多个方面。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对于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已经初有成效,总结出的培养经验可以为国内其他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周东一,石楚平,袁文华.校企合作培养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工程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2):175-177.

[2]周东一,袁文华,石楚平,等.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实施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8):55-57.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