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贫困 消除贫困创造和守望美好生活

2019-03-19 03:48任红编辑谢泽
中国三峡 2019年3期
关键词:盈江县景颇族德宏州

◎ 文 | 任红 编辑 | 谢泽

在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铜壁关乡三合村松克村民小组,景颇族同胞为游客演奏欢迎曲。在三峡集团的帮扶下,盈江县将松克小组打造成为一个景颇风情的民族旅游村,村民们走上了发展旅游产业脱贫致富之路。 摄影/黎明

从丽江到德宏,从金沙江到大盈江,从白马雪山下的普米新居,到景颇寨子里的桑园蚕棚,从熹微冷冽的晨光,到星芒欲坠的午夜,从土路到弹石路到水泥路到柏油路,从牛栏到竹鼠舍到养蜂基地到现代化猪场,从果园到花海到山葵工厂到澳洲坚果林……一路上我们看了很多,听了很多,了解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

感慨是有的。我们甚至无法相信,美丽的自然风景竟曾和深度的贫困伴生得如此紧密。除了众所周知的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等原因,更多的贫困根源,在于缺少产业的支撑,在于缺少文化知识,在于闭塞的环境和不便的交通,在于没有路,于是便没有出路。

震撼是有的。我们到来之时,正值丽江市宁蒗县教育脱贫考核之时,也正值德宏州陇川县和盈江县脱贫摘帽第三方考核评估组即将到来之机,我们有幸在时间轴的这个点上看到三年以来的巨大成果。它不但表现在安居工程、饮水工程、交通道路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不但表现在产业扶植的多元性、地域性和造血能力的提升。它还表现在农户搬入新居时甜蜜又羞涩的笑容,表现在乡村少年摩托车驰过路面的速度,表现在脱贫户介绍自己产业的同时,也会在院落里勾画起对未来的憧憬:这里明年可以盖一个厨房,那里后年可以添个淋浴间。它让一个曾在乡村社会被标签化的人抬得起头,露得了脸,获得乡邻的尊重和心理的重建。扶贫攻坚,它在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在改善着人们的精神。

三峡集团援建景颇族村民小组文化活动室启动仪式 摄影/黄正平

三峡集团对口帮扶云南省德宏州景颇族精准扶贫攻坚项目启动会 摄影/黄正平

德宏州陇川县勐约乡温泉村脱贫户保麻炸和她的儿子走在寨子里的路上,她家和村里其他的建档立卡户在三峡集团的帮扶下,都建起了新房子。 摄影/黎明

钦佩是有的。在云南,我们学会了最初的关键词,“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是指吃不愁,穿不愁。“三保障”是指住房、教育和医疗的保障。别小看这民生两三事,件件桩桩都情系民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线的扶贫干部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在我们所到的每个县,作战室是扶贫办的一个标配,所有的扶贫干部真的是在打一场硬仗。他们戏称扶贫人没有周末,“5+2”、“白+黑”是最常见的战斗模式,但是一路上我没听到一句叫苦声,全都是满满的紧迫感和责任心。

在玉龙县九河乡金普村村委会的墙上雕刻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乡党委书记景灿春说:“我们不要数字脱贫,我们要高质量脱贫。我曾经是个军人,我就要做好这个班长,我就要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实在的脱贫措施,让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目前金普村13个村民小组不但已经在2018年8月全部脱贫摘帽,甚至开始为其他地区提供就业机会。在金普村中药种植基地,我们看到了很多的外来务工人员,用村干部的话说:“过去是山区到坝区打工,现在是坝区来山区打工。”

感动是有的。除了一线的扶贫干部的付出,我们的感动更多的来自于朴素的老百姓,来自于不等不靠、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广大人民群众。在宁蒗县拉伯乡,我们见到了普米族的和氏两兄弟,60岁的和家大哥因两个孩子先后英年早逝,被民主评议为建档立卡户,大哥说:“我腿不瘸,耳不聋,我当时接下这个建档立卡户,我心里是惭愧的。现在我脱贫了,盖起了这么漂亮的房子,感谢共产党,感谢三峡集团。”

为了表达对三峡集团帮扶的感激之情,丽江市玉龙县九河乡金普村的村民在村口牌坊上书写了一副对联。九河乡党委书记景灿春说,对联虽然对仗不太工整,但表达的是村民们质朴的心意。 供图/景灿春

和家二哥管理自己的祖屋,祖屋同时也是丽江市级文物,是乡里唯一一座普米族传统民居;和家大哥则是一位普米歌曲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个普通农家分出的两个支脉,相距15米陡坡的两处平凡院落,就这样在大山深处,一个守护着普米的传统民居留存,一个传唱着普米的非遗歌谣,尽本分,知感恩,不为生活重负打败,也不为变故无常摧垮。

在陇川县清平乡,我们遇到了嫁到景颇家庭的媳妇、共产党员杨春燕。从最初的饱受生活困顿的建档立卡户,到勇于创新的先行者,再到带动其他建档立卡户走向共同富裕的带头人,她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蝶变,说着说着哭了,说着说着又笑了。在满目绿意的桑园,她表达出自己的心声:“我是三峡的帮扶对象,看到你们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娘家人。我是三峡养在这里的女儿,我一定致富不忘人民,用真情回报社会。”

自豪是有的。在玉龙县金普村,我们看到这样一幅木刻:“金施万两三峡帮扶利千秋,普惠千家精准扶贫功万代。”景灿春说:“这是我们的一个校长写的,也许它对仗不够工整,词句也不够华丽,但是他表达了我们的心,字句里暗藏金普、三峡几个字,表达着我们和三峡之间的情义。”

在宁蒗,在玉龙,在陇川,在盈江,当地扶贫办领导都高度评价了三峡集团挂职当地的干部,他们是查永久、叶代公、徐洋……他们远离家人,一进扶贫点就连着几个月不回家。为了扶贫大局,无数个日夜,他们都奔波在扶贫的路上。事实上,在云南扶贫一线的三峡集团挂职干部,无一不是“舍小家为大家”,投身到扶贫攻坚战当中去的。

德宏州陇川县勐约乡温泉村接受三峡集团帮扶,建起了一座座漂亮的景颇民居,打造了桑蚕、养殖产业,景颇族同胞把幸福晒在院坝里,把恩情写在家门旁。 摄影/黎明

这自豪感还来自于脱贫户打来的电话和发来的微信。胡云彩大姐说,“我就是问问你到哪了,现在好不好”;郭志兄弟说,“我就是想让你们尝尝我种的苹果,今年卖得特别好,只剩最后几箱了”。作为个体的我从未直接为他们做过什么,但我们身处其中的企业真的帮到他们了。

这自豪感更来自于我们国家。消除贫困,从来都是世界性的难题,更是各国政府所亟待解决的难题。我们这十余天的所见,正是我们这个国家三年来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这样的事情,在过去的三年里,在祖国的每个角落,每天都在悄然发生。我们所见的一切恰如三年前播下的一颗颗种子,经过时间的培植,终于绽放出属于它的鲜花。它是比任何虚构艺术,更能激发爱国心,激发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盈江县黑山易地搬迁点的墙上,有一句朴素的标语特别打动人心,特别形象地比拟了这种同心聚力。它说:“各民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作为我们这次脱贫攻坚报道的特殊部分,我们回访了“三峡娃娃行”的孩子。“三峡娃娃行”是三峡集团持续进行的一个公益项目,每年组织一部分品学兼优的贫困中小学生,特别是来自建档立卡户家庭的学生到三峡大坝进行观摩和游学,旨在让这些孩子突破原有生活环境的限制,打开看外部世界的窗,更希望让他们通过对三峡工程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希望藉此能够影响他们的视野和未来,帮助他们从小树立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

金普村完全小学里,一名普米族小姑娘在新建的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绘画。 摄影/黎明

我们一直认为受教育权利的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我们也一直认为孩子是我们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在丽江和德宏,我们陆续走访几个“三峡娃娃行”孩子,希望我们对他们的关注,并不仅仅停留在2018年的暑假。

这些曾经在185平台上俯瞰过高峡平湖的孩子们,这些曾在三峡大坝上体验大国重器的孩子们,他们在哪里出生,来自怎样的家庭,他们接受什么教育,有着什么样的成长烦恼和青葱梦想?他们如何看待他们这次,甚至对大多数孩子来说的人生第一次远行? 我们想知道,会关心。

三峡集团帮扶修建的水泥路一直延伸到九河乡普米族小姑娘和妍的家。小姑娘开朗、漂亮,成绩优异。这是她第一次出远门,坐飞机。她爸爸常年在外地打工。和妍悄悄告诉我,明天爸爸就要回来了,准备过普米族新年。这是他们家第一次在新居里团圆过新年。

虽然丽江已是漫漫冬日,但德宏乡间的屋瓦上却折射着早春的阳光,走近看,便发现那是闪耀着的景颇族特有的水形纹的光晕。这一带原来是茅草屋,三峡集团帮扶修建了新家,村民自发种上了鲜花,架起了竹篱笆。我们在勐约乡,见到了景颇族小姑娘谭木玲。她有一点怕生,一点害羞。但是在妈妈石木栽的陪伴和鼓励下,还是唱起了动人的景颇歌谣。

一路上我们见了很多孩子,去了他们的学校。在拉伯乡,最漂亮的地方就是校园,最受人尊敬的就是校长。神山之下,朗朗书声,拉伯乡中心完小的标语显得别致又与时俱进:“穷不读书,穷根难除;富不读书,富不长久。”这是来自乡村的脱贫意识。在九河乡,金普完小的标语是:“自胎明德,自信励学,博学善导,厚生乐教。”这是来自乡村的教育自觉。景灿春说,孩子是我们的希望,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好的学校。

我们遇到的每一个孩子,他们的性格都不同,特点也不一样,但每一个都是家庭的未来和全村的希望。找到了他们,应该就找到了破解贫困迷局的钥匙。如果放在以家庭为单位的这个微观环境中看,孩子的教育根本上就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这是一条需要时间积累,需要精耕细作,从扶贫到扶志、扶智的求索之路。

三峡集团援建的盈江县黑山异地搬迁安置点 摄影/黄正平

猜你喜欢
盈江县景颇族德宏州
德宏州甘薯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路对策
德宏傣族和景颇族高血压现状及影响因素
景颇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德宏州景颇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瑞丽大盈江允燕山景区段湿地公园概念规划研究
对盈江县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对实现盈江县工业园区跨越式发展的思考
三千人同享景颇生态绿叶宴
让边疆青少年远离“毒”害——德宏州关工委年持之以恒帮助青少年禁毒防毒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