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三峡工程建设路

2019-03-19 03:50图片统筹黎明文字编辑谢泽
中国三峡 2019年3期
关键词:升船机三峡工程蓄水

◎ 图片统筹|黎明 文字编辑|谢泽

摄影/彭雄才

1994 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为建设三峡、开发长江,1993年1月3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成立。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于1993年9月27日成立。中国三峡总公司为国有独资企业。1993年,三峡工程开展施工准备。这一年,总公司完成了由筹建到成立的平稳过渡,实现了工程建设由前期施工准备到进入正式开工的顺利转变,各项管理工作迈出了可喜的一步。1994年12月14日,三峡主体工程正式开工。

“我又焕发了青春”

见证人:汪大彬

“1993年,是我非常难忘的一年。这年我61岁了,但三峡工程筹备开工建设,我感觉自己又焕发了青春。”

1945年8月,汪大彬在抗战胜利后的宜昌城区“仁爱小学”读六年级,听老师讲,政府要修建三峡水闸发电。从此,三峡梦开始在他心中萌芽。1954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他办了转业手续,参加高考,考上了武汉大学水利学院水工建筑专业,被分配到水利部工程总局第六机械工程总队。1985年8月,调入三峡总公司筹建处,他从此开始了三峡工程的实际工作。

三峡工程筹备开工建设各项工作都强调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1993年9月27日,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在湖北宜昌正式挂牌成立。中国三峡总公司全面负责三峡工程资金筹集、运行和还贷,工程建设和投产后的经营管理,以及长江流域水力资源的开发,开展水利水电科学研究和技术咨询等多种经营。在组织机构设置上,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坚持“精确、统一、效能”服务三峡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实行以经营为核心,项目管理为重点,职能部门归口管理的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向现代化企业过渡。

汪大彬说:“这时我在总公司综合管理部任副主任,已经61岁,超过了退休年龄,领导找我谈话时要求退休手续照办,手里工作照干,总公司在组建的过程中仍然要我再干几年,至少要到准备工程结束。三峡梦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

回忆20多年前总公司成立的日子,汪大彬显得格外兴奋。他说:“成立大会那天,我的心情很激动。仪式举行的时间不长,大家感到肩上好像有千斤担子压着,手上有干不完的活,事情千头万绪,兴奋、激动、紧张……算得上五味杂陈,难于表述。由于年龄的关系,我没有参加三峡工程的建设全过程,但在岗时,还是尽职尽责,努力工作,为三峡工程做了一点工作。

1996年4月,汪大彬64岁,正式办理退休手续,接着接受返聘,以顾问或咨询的身份,继续服务了5年,直到2010年4月才彻底退下。“学水利,建三峡的梦想”,终于划上了一个句号。

临别时,汪大彬专门找来一套半新的工作服,细心地穿上。“这是1993年底发的,是我的第一套工作服,所以妥善地保存着!”(唐东军)

汪大彬于2018年11月因病去世,本文根据其生前接受采访内容所作。

摄影/孙荣刚

1997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大事记》)

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成功实现大江截流。大江截流的胜利实现,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一个历史壮举。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技术复杂,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大江截流的成功,标志着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一期工程顺利完成,转入二期工程施工。

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壮举

见证人:蒋养成

三峡工程开工之前,国家从各个地方抽调水利水电人才组建三峡工程筹建处,进行前期论证工作。蒋养成就是在这个时候被调往三峡,开始投身到三峡工程的建设当中。1997年,蒋养成任中国三峡总公司工程建设部导流项目部主任,着手大江截流的各项工作,从截流方案、施工技术的研究到招投标、组织施工,再到工程验收,可以说是见证了大江截流从图纸到成功实施的全过程。

“大江截流根据三峡工程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工程特点以及确保通航的需求,采用了“三期导流,明渠通航”的方案。大江截流施工分为“预进占”阶段(1996年11月下旬到1997年4月底,通过向长江主河床抛投石料,垫高河床,将主河床束窄,减少截流水深)、“正常进占”阶段(1997年9月中旬到10月底,通过继续抛投石料,将上游围堰束窄为40米宽的龙口)、“龙口进占”阶段。”蒋养成说。

“三峡工程是在葛洲坝建成后进行建设的,可以说是在葛洲坝的水库里进行施工的,这种情况下截流水会很深。三峡工程龙口最大水深为60米,这是世界少有的,超越了此前世界上截流水深最大的美国哥伦比亚河达勒斯坝工程的截流水深(55米)以及伊泰普工程下戗堤截流处水深(40米)。深水截流最突出的难点就是由于水深引起的大规模堤头坍塌。为了解决坍塌问题,保证截流安全,当时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监测并预报可能出现的流速和流量,进行三峡工程深水截流水工模型试验,最后决定采用‘单戗立堵,双向进占’的方式进行截流。”

1997年11月8日的龙口截流是大江截流的关键阶段。当天上午9时,合龙令下达后,上下游围堰堤头上400多辆大卡特自卸车,直逼江水奔腾的龙口,一车车石料抛入龙口,经过六个半小时奋战,下午15时30分,龙口胜利合龙。截流现场喝彩声、欢呼声响彻云天,施工单位上游左岸总指挥和右岸总指挥跨过合龙处紧紧拥抱在一起,场面振奋人心。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创造了截流龙口水深60米、流量每秒8480至11600立方米、日抛投强度194000立方米、小时抛投强度17100立方米等四项世界纪录。大江截流的成功标志着三峡工程一期工程的结束和二期工程的开始,也为金沙江下游水电站截流方案设计、技术实施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数据,并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的胜利实现,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一个历史壮举。(吴冠宇)

摄影/王连生

1999 ~ 2001 大坝浇筑三超世界纪录

1999年、2000年、2001年——三峡工程建设历程中三个不平凡的年头。这三年,三峡建设者连续创造了混凝土浇筑的世界纪录。这三年,三峡混凝土年浇筑强度均超过400万立方米,三年共浇筑混凝土1413万立方米,其中2000年为最高峰,混凝土浇筑量达548万立方米。这一时期,数万名三峡建设者奋战在火热的三峡工地,用他们的青春和汗水,书写着“为我中华,志建三峡”的壮丽史诗。

伟大成就的背后

见证人:陈文夫

“三峡是所大学校,经历过三峡工程洗礼的人,都会烙上三峡的印记。通过三峡工程,我不仅学到了技术和管理知识,更养成了严谨的工作作风,深受三峡文化熏陶。”

1990年,陈文夫从陕西机械学院(现西安理工大学)毕业后,加入三峡建设大军,此时,三峡工程还没正式开工。刚到工地时,他在三峡工程左岸洞湾办公生活,从事三通一平、仓库、油库等前期辅助工程建设。

谈到当时的情形,陈文夫难抑激动的心情。他说:“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能参加这一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成为一名三峡工程建设者,感觉自己十分幸运,也非常自豪。”

更让他自豪和难忘的是亲身经历了1999年至2001年,三峡工程连续三年创造混凝土浇筑世界纪录这段充满激情的岁月。

经过前期工程建设的锤炼,陈文夫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1997年,他被筛选进入负责三峡主体工程建设的厂坝项目部工作,参与了二期大坝和厂房工程的建设管理。

1999年至2001年正值三峡二期工程,当时参加大坝建设的施工单位为葛洲坝集团和青云公司(水电四局和水电十四局联营体)。其中葛洲坝集团主要承担了泄洪坝段和左岸11号至14号厂房坝段施工、青云公司主要承担了左岸1号至10号厂房坝段施工,三七八联营公司主要承担左岸厂房施工。他们厉兵秣马,兢兢业业,为三峡工程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三年是三峡二期工程混凝土施工高峰时段,年浇筑强度均超过400万立方米,三年浇筑混凝土1413万立方米,其中2000年为最高峰,混凝土浇筑量达548万立方米。高峰期,数万名建设者奋战在火热的三峡工地。

回忆起当时的工作,陈文夫说:“当时,每个岗位的工作量都很饱满,我每周要在三峡工地坚守六天,只有一天回宜昌家里休息调整。虽然当时工作量大,工期紧张,但大家工作热情都很高,甚至可以说是在亢奋的状态下,全身心投入工作。”

混凝土浇筑三创世界纪录是世界工程界了不起的成就。成绩的取得,从大环境看,是国家经济技术实力的体现;从小环境看,是中国三峡总公司确立的业主负责制、合同管理制、招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等体制和管理上的优势;从技术上看,是因为工程引进了以塔带机为代表的混凝土浇筑先进设备,并制定了严谨周密的技术方案;还有一批为三峡工程倾注了毕生心血的院士、专家和管理技术人员倾情付出。

“那是一段紧张充实,非常有意义的岁月,我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我们国家的重点工程,很值得!”陈文夫说。(韩承臻)

2003 三大目标胜利实现

对于三峡工程来说,2003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三峡工程全面实现了蓄水至135米、双线五级船闸通航、首批机组发电三大目标,顺利转入三期工程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进入边建设、边运行、边生产的阶段。被誉为“三朵金花”的蓄水、通航、发电,在三峡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争芳斗艳,竞放光彩,中华民族治水利民的梦想成为现实。

“金花”背后是精神

见证人:曹光荣

对于三峡建设者来说,2003年的夏天忙碌而难忘——下闸蓄水、船闸通航、首批机组发电,个个都是关键节点。对于从事三峡通航管理工作多年的中国三峡集团三峡枢纽管理局运行部副主任曹光荣来说,除去7月10日三峡首台机组投产发电外,印象最深的当属蓄水试通航的那些日子。

“当时,我主要负责三峡船闸的运行管理筹备和协调工作,对那段日子记忆犹新。”2003年6月1日,三峡大坝开始蓄水。6月12日,在实船试验前夜,赵锡锦、高雄、薛瑞宝等一批专家在船闸集控楼,就船闸的运行工况进行联合调试,一直工作到凌晨。最后,根据调试结果,明确三峡船闸在135米水位下采用四级补水方式运行。6月16日上午,三峡船闸举行试通航仪式,各级领导和媒体记者分别乘坐“神州”和“仙婷”号客轮通过南线船闸。当参试船舶鸣号出闸时,集控室内一片掌声,大家紧紧握手祝贺。试航船舶仅历时2小时就顺利通过三峡船闸,创造了调试以来的最短历时,船闸运行毫无瑕疵,通航仪式圆满成功,在集控室的专家们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三峡工程建设始终坚持高质量、高标准,经过广大建设者的不懈努力,船闸试通航一年里,设备故障碍航时间仅2.9小时,创造了大型船闸试运行期间安全运行的最好纪录。

2003年6月10日,三峡水库蓄水至135米。为改善葛洲坝下游河道枯水期通航条件,更好地发挥枢纽工程综合效益,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同意三峡水库在汛后将水库水位抬升到139米。当时,库区兴山县高峡路的改造是139米蓄水的关键性工程,在峡口大桥至平邑口大桥之间6.2公里路段需要进行加高加固处理,其中2公里路段需要加高4米,另外需要加固4处路基险段、加高1座桥梁、新建5条涵洞。工程实施前,县政府的一位领导说,现在离开始蓄水139米的时间很短,我们没有办法把路修好,即使是请三峡总公司来建,我也认为你们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公路修好。

考验面前,三峡总公司组织施工队伍,优化施工设计,用船舶将大型机械设备和施工材料运至现场。参建各方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夜以继日,克服各种不利因素,仅用20天时间就完成路基填筑工程。高峡公路加高改造工程创造了一项新的三峡纪录。时任兴山县委书记亲自带领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前来观摩学习,对公路加高改造工程的进度和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

寒暑流易。三峡工程蓄水通航发电已有十六年,许多优秀的建设者在三峡这片热土挥洒青春、才华,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我中华、志建三峡”,广大建设者形成的三峡精神,已成为推动三峡人奋勇前进的不竭动力。(向阳)

摄影/黄正平

2006 大坝浇筑到顶全线挡水

2006年,在三峡工程史册上留下了不少辉煌的印记——5月20日,三峡大坝浇筑全线达到185米设计高程;6月16日,大坝开始全线挡水;10月27日,三峡工程成功蓄水至156米。从此,三峡工程呈现给世人高峡平湖之壮美,也开始发挥防洪、发电、通航等综合效益。

强健大坝蓄起高峡平湖

见证人:汪志林

从1997年三峡大坝混凝土开始浇筑,到2006年5月20日14时,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汪志林作为当时的大坝部主任,和全体建设者们一起经历了全过程,并在坝顶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大坝混凝土浇筑到顶在当时是一个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2700多万方混凝土,2309米长的三峡大坝,总浇筑时间为3080天。2006年5月19日凌晨4时,建设者开始最后一仓混凝土浇筑。这仓混凝土有1017立方米,经过34个小时的高强度连续作业,汪志林终于守到浇筑完成、大坝到顶的那一刻。

“记得当时是现场直播,我们在数千万人的关注下完成了大坝最后一层混凝土浇筑。”汪志林回忆道,“仪式当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并机进行现场直播,我作为特邀专家在广播直播车里为听众讲解这一过程及相关施工背景,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仪式非常隆重,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在现场直接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很激动、很兴奋。当时具体承担施工任务的是水电四局和水电十四局联合成立的青云公司。高峡平湖逐渐出现,结束了川江自古不夜航的历史,万吨级船队直抵重庆的目标实现在即。”

同年6月16日,三峡三期 RCC围堰爆破完成,大坝开始全线挡水。围堰从2002年12月开始施工,全长约580米,堰顶高程140米,顶宽8米,混凝土总量168万立方米。此次围堰爆破拆除总工程量为18.63万立方米,总装药量近192吨。爆破采取中段倾倒和两端炸碎方式,全部在水下进行,采用的火工材料具有极强的抗水、抗压性,埋设最大水深达45米。“不论是从规模还是技术都堪称世界一流。”汪志林对此非常自豪。

“我亲身参与经历了这么件大事儿,直到现在想起来,依然感觉很自豪,很有成就感。在当时,一切流程都在掌握之中,所有工作都是亲自参与,包括几号哪部分大坝要浇到顶,什么时候RCC围堰爆破,都已经根据三峡集团制定的目标做了详细的安排。由于这一切都按计划在进行,说实话,在现场时,激动的心情不太多,更多的反而是一种平静。”(明媚 谢泽)

摄影/黎明

2010 三峡水库成功蓄水至175米

经历2008年、2009年两年的试验性蓄水,2010年秋,三峡水库首次将水位蓄至175米,标志着三峡工程的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各项功能均达到设计要求,枢纽及水库开始接受高水位的检验,工程综合效益开始全面发挥。

艰辛之后的那份沉着

见证人:王玉华

王玉华1985年从原华东水利学院毕业,来到葛洲坝电厂从事水库调度,再被抽调到二滩电站支援建立水库调度队伍,1999年回到宜昌后,立刻成为第一批三峡梯调人。

“经历围堰挡水发电期后,工程进入初期蓄水期,水位在135米到156米间变化。在原有的设计中,这个初期蓄水期要经历6年,也就是差不多要到2012年左右,才会开始正常蓄水位175米的蓄水。”王玉华介绍道,“这个时间表是基于多方面因素考虑的,有对移民工作能否按期完成的不确定,也有对泥沙问题的担心。”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客观情况与工程设计时的预测发生了变化。到2008年,移民搬迁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了。库区175米以下地带已经“空”了出来。而泥沙问题,由于上游多年来退耕还林以及各支流电站蓄水拦沙的共同作用,三峡水库来沙量已经大为减少。于是国家提出从2008年起,三峡工程启动175米试验性蓄水工作。

“我觉得‘试验性蓄水’是个科学的提法。”王玉华说,“如果我们依然按照设计方案照搬,等着6年后直接蓄至175米,是不符合科学精神的。坐在办公室里面对图纸和资料,永远不可能设想到正常蓄水后会出现的方方面面的情况。”

2008年的第一次试验性蓄水验证了王玉华的这一番话。随着水位上涨,一些意想到的情况发生了,比如一些小的地质问题,而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也发生了,比如某条支流上一座桥按照设计需要新建一座桥,但是,新桥因工期原因未建好,蓄水后,老桥是可以继续使用,但是上涨的水位造成桥下高度不够,无法通过船只,河水变深了,船却断航了。

“三峡库区支流众多,沿线甚广,设计者怎么可能考虑的到这么全。这一次蓄水,把该暴露的问题来了一个集中暴露,当然,也随之来了一个集中整治。”王玉华说,“但是当年,也没有能蓄到175米。”

第二年,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但是天公不作美,来水特枯,水位定格在了171.43米,甚至低于前一年的172.8米。但这一次,王玉华仍有收获,那就是特枯年的调度经验。

2010年,万事俱备,水位如期蓄到175米的高程。“当时我就坐在值班台,看着数字跳到175米,没什么感觉。”王玉华说,“我们通过两次试验排除了泥沙、地质问题,获得了调度经验,加上我们对气象和来水的准确预报,这一刻,对我们来说就是理所当然。调度这个工作,就是别人不在意的时候,我们急得整宿整宿睡不着,而别人激动的时候,我们的工作却已经进入到执行计划的这一步了,按部就班,风平浪静了。”(谢泽)

摄影/郑斌

2012 三峡电站机组全部投产

2012年7月4日,三峡电站最后一台机组正式交付并网发电,标志着这个世界上最大电站的机组全部投产发电。三峡电站不仅装机容量大,而且是中国机电设备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平台。在三峡电站这个平台上,中国开启了自主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行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时代。

与国际水电先驱赛跑

见证人:陈开来

从大学毕业来到三峡总公司,分配到工程建设部厂坝项目部负责机组埋件和厂房钢网架施工,到后来进入机电工程局三峡机电安装项目部,陈开来以监理的身份参与到三峡电站首批(2号、5号)机组的安装调试,直至三峡工程主体完工。

“三峡电站的巨型机组,走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咱们平时讲的创新方面成绩多一些,其实,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也是很艰难的。”

三峡机组安装工作是从左岸厂房开始的,在阿尔斯通、ABB、VGS三家外商现场技术人员指导下展开了14台机组的安装工作。

“刚开始,中方和外方经历了一段磨合期。大家文化上有差异,工作方式上有差异,对对方的认识也不到位。”陈开来说,“首先,外方对中方人员加班加点工作,严控工期的做法是不理解,不接受的。在八小时外,中方人员找外方解决问题,对方往往是不受理的。另外,由于机电安装时我们要考虑电站日后运行的一些细节,为此在外方的设计中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硬件软件改进或优化方案。而这些合理要求,在外方看来,是外行在教训内行,他们通常采取的态度是不重视、不接受。”

我们不可能给外方上思想政治课,也不可能给这些“洋老师”们谈经验讲教训。我们只能用自己的敬业精神与专业态度赢得他们的尊重和理解。中方人员的挑灯夜战,外方看在眼里。中方人员将自己的建议在实践中展现出来,谁对谁错外方也了然于心。慢慢地,中国人、外国人在三峡电站施工现场,成为了一个团队,机电安装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在左岸电站学到了核心技术的中方,在右岸电站承担起8台机组的设计安装,与承担另4台机组的外商——阿尔斯通同台竞技。

在三峡机电工作者的努力下,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70万千瓦国产机组诞生在右岸电站,第一台全空冷机组也诞生在右岸电站。三峡人乘胜前进,在地下电站实现了电站机电设备的全面国产化,也孕育出第一台70万千瓦的蒸发冷却机组。

“三峡的机电工作,影响的可不光是三峡电站。现在金沙江水电开发如火如荼,巨型机组、巨型电站相继诞生。要知道,我们在三峡的工作,为上游的机组设计、制造、安装提供了完备的参考方案和技术、人才储备。正因为有了三峡,这一切才会变得那么顺利。”(谢泽)

摄影/刘华

2016 三峡升船机试通航

2016年9月18日,三峡工程的收官之作——三峡升船机启动试通航。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升船机,初步设计于1993年通过审查,基于安全可靠性的考虑,1995年5月国务院三峡建委决定缓建三峡升船机,重新进行方案比选及论证设计。8年后,国务院三峡建委同意三峡升船机齿轮齿条爬升方案,经历缓建-复建的三峡升船机项目,成为三峡工程的“最后谜底”。

三峡升船机—收官之作

见证人:路卫兵

“2016年9月18日,三峡升船机举行了试通航仪式,当时有好多相关单位都参与了,特别热闹。”提起两年多前的那天,路卫兵仍能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我那天心里非常高兴,激动,自豪。”他一口气用了三个形容词来表达当时的心情,仿佛依然意犹未尽。

1994年,大学刚毕业的路卫兵正好赶上了三峡工程开工建设,而2008年三峡升船机正式开始建设时,路卫兵也参与其中,他作为升船机部专业组的负责人,专门负责处理升船机技术上的一些难题。“升船机是三峡工程的最后一个项目,我也算是完整地参加了三峡工程的建设。”路卫兵说。

“三峡升船机是一个带有科研性质的项目,这种齿轮齿条式的升船机国内都没干过,工程规模和技术难度也都是空前的。所以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相关的技术标准也没有。所以升船机工程从开工到最后,我们每走一步都有很多难题。”路卫兵将这些难题总结为四个方面,包括关键设备的研制、塔柱土建结构的变形控制、复杂设备系统的集成调试和系统整体协调一致的控制。

虽说随着升船机成功进入试运行阶段,路卫兵心里最大的石头总算落了地,但后续的相关工作仍然不能小觑。“升船机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要保证它长久地安全可靠运行,运行人员必须对这套系统的运行、维护、检修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认识和总结。”

目前,路卫兵仍然在三峡机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升船机部工作,继续呵护着三峡升船机成长。在他眼里,升船机进入试运行阶段以后的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王芳丽)

摄影/谢环驰

2018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峡工程

2018年4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峡坝区,视察三峡工程和坝区周边生态环境。在电站外,习近平深情地对大家说,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是靠劳动者的辛勤劳动自力更生创造出来的,看了以后非常振奋。三峡工程的成功建成和运转,使多少代中国人开发和利用三峡资源的梦想变为现实,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重要标志。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的典范,是中国人民富于智慧和创造性的典范,是中华民族日益走向繁荣强盛的典范。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要靠自己拼搏。13亿多中国人民要齐心合力、砥砺奋斗,共圆中国梦!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金沙江上再造大国重器

见证人:樊义林

2018年4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峡工程并发表重要讲话,樊义林第一时间组织中国三峡建设管理公司白鹤滩工程建设部全体员工学习了重要讲话精神。

“听了习总书记对三峡工程‘一个标志、三个典范’的高度评价,我作为三峡集团的一员和三峡工程的参建者,内心备受鼓舞,无比振奋,同时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回顾与三峡结缘的三十三年里,我先后参与了三峡工程、溪洛渡水电站和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见证了中国水电的不断崛起。”

1985年,樊义林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毕业,来到了三峡总公司筹建处。在三峡工程的建设期间,他一直从事技术管理方面的工作。他回忆在参与三峡工程大坝、永久船闸、厂房等设计和施工方案研究的人当中,有很多国内外知名的顶尖专家,攻克了多项世界性技术难题。

第一代三峡人工作条件很艰苦、收入也不高,但三峡人始终牢记三峡工程是全国人民和国家的工程,深知三峡工程必须成功不能失败,抱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要把工程建好。在“为我中华,志建三峡”的精神鼓舞下,三峡人发扬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作风,一丝不苟地对待工程建设。三峡工程的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工程结构设计管理等都相当严格,甚至用苛刻来形容也不为过。

“三峡工程的建设取得了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果,使我国坝工建设水平、设计水平乃至水轮机等重大装备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有许多如我一般幸运的人得到了锻炼,为后续滚动开发长江上游水电资源提供了人才保障。”樊义林说。

如今,樊义林所在的白鹤滩水电站是在建规模全球第一大水电站,建成后将成为仅次于三峡的全球第二大水电站,是国家能源战略布局“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点。

白鹤滩水电站有许多个第一:单机容量100万千瓦居世界第一,无压泄洪洞规模居世界第一,圆筒式尾水调压井规模世界第一,世界最大地下厂房跨度,首次300米级高拱坝全坝使用低热水泥混凝土……三峡人敢于挑战如此多的“世界第一”难题,不是冒进,而是基于一代代三峡人接续奋斗、敢于创新、不断挑战、厚积薄发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樊义林说:“三峡人深知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重要性,在白鹤滩建设中,不断传承三峡精神,携手参建各方,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向水电建设技术‘无人区’发起冲击,致力再造新时代的‘大国重器’。”(吴冠宇)

猜你喜欢
升船机三峡工程蓄水
科技支撑摇高峡出平湖
——三峡工程
楼庄子水库初期蓄水原则及蓄水方案选择
现浇大直径基坑支护能量蓄水管桩技术研发
三峡工程高清影像公布 等
向家坝水电站升船机维护保养研究
253艘船舶获乘三峡升船机快速过坝资格
三峡升船机正式启动试通航
我国第二大水电站首次冲击600 m最高蓄水目标
规模第一的水利工程
为三峡工程集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