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意蕴及意义

2019-03-20 00:31王文艳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21期
关键词:绿水青山文明生态

□王文艳

进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发展的新时代,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并把它写入党章,上升为国家意志,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在提出解决生态问题的总体指导思想的同时,也指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在此期间,在习近平同志带领下的党中央极为重视生态问题,大力推进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回答什么是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意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之前各个时期党的生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在新时期的具体表现。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间的关系,形成了两山理论;深化和发展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形成了山水林田湖是共同体的系统思想和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体思想;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形成了用最严密的制度和法律保护生态的法治思想。

(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党的十八大之后,党提出了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核心的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发展做到降消耗、减污染,遵循清洁、低碳、循环的原则。2015年3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被正式写入中央文件,成为了“十三五”提出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把保护好绿水青山比作是守住了金山银山,突出强调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可以看到,生态环境良好和经济生产发展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一对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话,二者可以相互促进,相形见长。当前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与民生问题紧密地结合到了一起,守护住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也是提升人民幸福感的一种方式。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指出谋发展不能以破坏性的方式进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应该探索能够促使人类社会达到持续性发展的道路。这些讲话突出了生产力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能以环境的牺牲为代价,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才能达到经济繁荣与环境优美的统一。实事证明,过去的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不仅破坏了生态,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所以要想达成人类社会和文明的不断延续,就一定得科学地认识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转变经济发展理念,提倡能够实现双赢的绿色发展方式。倡导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生态,实现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不能兼顾的情况下,要以生态效益为重,保护好脆弱的环境;做好了生态保护工作,甚至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能带来经济效益,步入经济繁荣和生态良好的发展状态。

(二)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在2018年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强调把生态问题放于民生领域的优先位置。从现实出发,把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放在国计民生的高度,这是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生态方面的表现,表明了党中央对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视。

新时代以来,我国各方面的发展都取得了种种成就,但发展还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而人民的需求已经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这种发展状况还不能与之相适应。党的十九大根据这种情况变化,做出了当前我国主要矛盾已经改变的判断,提出了新的主要矛盾。在物质条件不断改善的前提下,人民的需要与追求也日益多样化。如今,随着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多,良好的环境体验成为了人民幸福感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更安全、更健康和更美好地生活,他们要求洁净的蓝天、清新的空气、健康的水源、绿色的食品和优美的环境。生态环境需要成为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一部分,而为了满足人民越来越高的环境需求,增加高品质生态产品的供应就显得尤为重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响应了人民大众关于优美环境的热切期望,是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体现。

(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这个论述体现了人与山水林田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人与山水林田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其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如果植被遭到了破坏,那么水土流失是不可避免的。相应地,粮食安全也得不到保障,最终人类会陷入生存危机。人与山水林田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任何一种要素的缺失都会造成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只有各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整个生态系统才能处于良性转运状态。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要从系统和整体的思维出发,整体施策,兼顾各个方面,多措并举。生命共同体思想体现了习总书记的系统思维观,从系统与要素、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出发,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

(四)用最严密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法治思想。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格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严格的制度和法治在生态环境保护上有着有力的约束作用,能够为之提供牢固的支持与依托。制度具有全局性、稳定性的特点,发挥着根本并且长远的作用。构筑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需要制度建设为之筑起牢靠的保障。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严抓严管是贯彻法规制度的关键。发挥法律法规和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实作用,创新生态补偿制度、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和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步入法律化、制度化的轨道。

(五)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体思想。当今世界,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关系越来越紧密,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命运相关的共同体,为全球共同治理提供了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几个国家的力量难以实现,它需要全球的共同参与和治理。随着自身实力的逐渐提升,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为此作出了努力和不小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全球生态文明,呼吁多数国家深入参与到全球环境治理过程中去,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是人类共同的梦想与追求,国际社会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一道努力,为维持世界的美丽和人类的幸福作出贡献。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呼声,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思想的世界意义。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深刻,立意长远,涵盖了目标、方法、要求等多个方面,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同时,还为世界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中国智慧。

(一)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于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又为新时代我国生态建设事业提供了指导,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着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条主线,从我国新时代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特征出发,为国家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理念,注入了新动力。

(二)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放在了影响党治国理政和民族发展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紧地联系了起来,开辟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境界。包含着正确发展理念、人民立场、系统思维和法治思想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利于全社会认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推动形成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建设更加健康、美丽的中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为建设全球生态文明注入了中国智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问题提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致力于形成更高水平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仅立足于国内,还放眼世界,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和总趋势的把握,提出了建设全球生态文明共同体的构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呼吁各个国家共同参与、一起努力,共建全球生态文明,为构建清洁、美丽的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贡献了中国力量。

三、结语

生态和人类文明息息相关,要想使人类文明永久地延续下去,就必须保证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形成人与自然间和谐的关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拥有丰富的内涵,完整的体系,是当前做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行动指导,对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意义重大,必须深入学习和长期贯彻坚持。

猜你喜欢
绿水青山文明生态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绿水青山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