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

2019-03-20 11:28杨晓长春中医药大学
传播力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传统

杨晓 长春中医药大学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新型的媒体形态逐渐创新应用,促使现代信息传播体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播环境得以优化,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数字化传播媒体创新发展,实现了传统文的推广与弘扬,适应时代发展。

一、传统文化的界定

现阶段,在进行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应首先对其概念进行明确,明确其实质,以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针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而言,实质是中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传承、继承、弘扬下来并且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例如,我国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提到:“中国传统文化时代相传,具有一定的文化特色,体现在风俗、思想、日志、文化、艺术、制度、歌舞、道德以及书籍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延伸,可以体现不同的层面,如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以及物态层面等”。通过不同的层面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文化是经过千百年的社会演变而形成的,折射出不同地区的文化、思想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是各个地区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标志着中国的五千年历史文明。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其种类复杂繁多,富含丰富的内涵思想与内容,在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随着历史的变迁部分传统文化逐渐消散,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甚至部分文化遗产、古迹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同时受全球化的影响中国大量的传统文化正逐渐面临失传的困境,形成不可估量的损失[1]。

二、新媒体时代对传统文化传播产生的影响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应用,促使数字化媒体技术普及,以数字技术为载体,实现的信息化发展,承载着数字图形、文字、声音、视频、图像等相关的技术传播媒体,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以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扩大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

新媒体时代促使传统的传播技术得到创新,出现大量的数字媒体传播方式,具有良好的高效性与便捷性,可以实现好快速传输,从根本上扩大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实现创新发展,增加文化的受众。例如,以京郊密云民间的“五音大鼓”为例,该艺术文化是当地独有的古老曲艺表演形式,传统上主要是以舞台表演形式进行传播,而现阶段逐渐利用博客、优酷视频、门户网站等方式进行传播,将该种古老又极具韵味的传统艺术广泛进行传播,甚至流传至国外,扩大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2]。

(二)创新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

受我国的传统文化自身性质影响,其种类复杂繁多,尤其是大量的非物质形态的传统文化技艺弥足珍贵,在传统的文化传承过程中,通常其传承属于“家传式继承”方式进行,例如当前较为常见的搭铁工艺、刺绣、錾花工艺等传统民间工艺,逐渐陷入传承困境,需要针对其实际情况进行发扬与保护,以满足当前的需求。数字技术的应用,有效的实现了创新,并弥补了传统传承存在的缺陷,可以将当前的传统工艺以及图片、文字以及图像视频的方式进行记录,并通过网络优势实现长久的保存与传播。

(三)扩展了传统文化的传承空间

新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扩展了空间,例如,某博物馆灵活应用现有的数字技术进行创新,通过其复制特点将当前的部分文物进行合理的处理,实现数字化,并建立完善的3D呈像,以避免实物在展览过程中出现损坏。与此同时,灵活应用当前的新媒体优势,实现传统文化的线性传播,改变传统的单向传播方式,实现双向的互动,并将数字技术作为介质,实现传统文化传播的突破,突破其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3]。

三、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的有效策略

(一)积极与新媒体合作创新建立完善的数字化媒体传播机制

现阶段,合理建立数字化媒体信息传播机制可以充分发挥出数字媒体的优势,实现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实现数字化媒体平台的健康发展,承担起自身文化传播的重任,积极进行社会合作,满足新时代发展需求。例如,我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积极与当前的互联网媒体合作,建立完善数字化传播机制,合理进行深化,如通过网络脱口秀的形式以独特的文化形式将历史、文化、热点等进行解读,深入挖掘文化的意义,在聆听与观赏中感受文化的内涵,深入如挖掘文化的本质。2017年该博物馆与自媒体进行合作,打造了大型音频节目《凯叔讲历史》,通过节目将夏商周至元明清的相关历史进行讲解,实现历史文化的传承。该节目上线后获得广泛的关注,深受观众的喜爱,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发扬。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与发展,促使当前的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多样化发展,并积极与当前的新媒体进行合作,如今年年初打造的《康震品读古诗词》,通过节目对古诗词进行讲解,并对作者诗人的经历、思想等进行讲解,浓缩几百年的文化发展,通过热情洋溢的讲解,促使观赏者深刻体会到当前文学的魅力,将传统文化与新媒体进行融合,改变传统的传播方式,实现传承与发展。《中国诗词大会》是由董卿主持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感受诗词的乐趣,从古人的智慧与情怀中涵养心灵,改变了传统的诗词传播方式,深受观众的喜爱。

(二)创新现有的传播理念适应新时代进行文化传承与传播

经济全球化发展促使当前我国的经济逐渐繁荣,在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将经济效益作为重点,促使人们逐渐进入到以经济为主的时代。受此影响,在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应促使其传播理念与新时代相适应,积极进行深化,通过其他行业带动文化传承,以实现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例如,现阶段的网络游戏较为盛行,深受年轻一代喜爱,由此促使当前很多成功的网络游戏逐渐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合理进行文化的渗透,例如,当前的大型游戏《梦幻聊斋》、《倩女幽魂》均来自于《聊斋志异》;游戏《轩辕传奇》取自《山海经》;《大话西游》、《封神榜》等来自《西游记》,在发展过程中大量的企业将传统文化与自身的经营相结合,不断进行深化,在获取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促使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二十一世纪,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应结合时代发展的特色进行全方面的创新,不断进行深化,从多角度实现传播,灵活应用数字技术优势,实现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当前腾讯公司打造的大型游戏《王者荣耀》吸引了大批的80与90后玩家,在游戏的开发过程中开发者逐渐将传统文化进行融入,如为游戏中“甄姬”打造了一款“游园惊梦”皮肤,其创作理念取自于我国明代汤显祖的经典作品《牡丹亭》,其中最经典的章节即《游园惊梦》,在开发过程中由我国著名的国家一级演员进行配音,此次的合作促使传统文化与网游实现创造性合作,不仅促使网游作品更具特色,还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4]。

(三)灵活利用数字技术促使传统文化内容实现创新

传统文化的内容是影响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点因素,因此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应灵活利用当前的数字技术实现创新,积极进行改革,以促使传统文化实现有效的传承。例如,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促使当前的影视、声音等技术得到创新发展,如当前的数字出版较为流行,突破了传统出版的局限性,以全新的方式进行传播,实现了全方位的记录,优化文化传承能力,并扩展其整体的发展领域。例如,在2015年中华书局成立一家古籍数据化公司,灵活与当前的数字技术相融合,区别于传统的书局。该公司的成立促使其平台在一年的时间里实现了广泛的传播,将传统文化流传至多个国家,吸引大量的读者,实现了大规模的领域合作,跨集团、跨地域的进行数字资源创新传承,满足当前的传统文化传播需求。与此同时,当前的数字技术并不仅仅局限于当前的文献典籍,还可以将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到规划范畴中,例如,我国故宫博物院积极进行创新,灵活应用数字技术进行文化传承,如微信、微博、APP等充分利用其优势向观赏者进行产品宣传,并进行代表性的展览,加深观众对其理解,如:“韩熙载夜宴图”将其划分为观舞、听月、暂歇、清吹以及散宴五个环节,并保证各个情节具有独特的特点,在观赏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的观察作品的实质内涵,为观赏者提供最为直观的视觉体验,实现文化的传播。与此同时,灵活利用其APP还可以实现视频与音频,将信息进行细致的呈现,通过专业的介绍为观赏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全新的路径。

(四)利用数字媒体装置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推广

数字媒体装置艺术是指当前的一种与新媒体技术进行有效融合而产生的装置艺术,其主要是以当前的新媒体为基础,如电脑、网络、表演、声音等进行合成,在艺术表现上进行创新,深化其交互感,为观赏者带来全新的启迪。例如,中国在世博会设计的公共休闲座椅装置是以“荷塘清趣”为主题,进行合理的创新,观众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投影感受中国人书房环境,并呈现出水墨画的风格,甚至感受其景物的变化,如鱼群的游动、荷花的摇摆、蜻蜓的飞舞等,促使观众体会到中国文人的乐趣,亲近自然的态度。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应积极进行创新,灵活应用当前的数字媒体技术优势实现创新发展,以积极正确的态度进行传播,为当前的文化传播提供多样化形式,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其本质内涵,实现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在当前的新时代,还应构建完善的技术平台,实现广泛的传播,增大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展现出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精神,实现文化的永久传承[5]。

四、结论

综上所述,数字技术创新发展,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扩展了空间,并扩大其传播范围,优化传播方式,因此应积极进行合理的创新,将数字技术与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以新媒体为载体,肩负起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使命,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构建完善的文化传播数字化平台,以实现新时代的发展,展现出文化特色。

猜你喜欢
数字化数字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老传统当传承
答数字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