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困境研究

2019-03-20 15:25闫翠萍湖南女子学院文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2期
关键词:舆情大学生

闫翠萍 湖南女子学院文学院

融媒体时代整合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淡化了媒体人和受众的界限,为网民接收和传播信息、表达舆情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机会。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到2018年12月,我国网民已达到8.29 亿,网络普及率达59.6%,20-29岁的网民所占比例最高,达到26.8%,其中大学生是网民中的主力军,是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新媒体即时性、交互性、超时空性等特点使大学生能充分参与到高校舆情事件中,并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大学生是高校舆情的积极参与者,如果引导不当很容易出现思想偏离的问题,甚至影响学校的声誉。因此,有必要厘清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从而提出有效的引导对策。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概念

“舆情”是公众对社会公共事件所持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的总和。“网络舆情”是网民以网络为载体对公共事件所表达的感受、态度、意见、观点等,以及互动和后续影响。

学界对“大学生网络舆情”概念的研究有一定数量,但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还没有达成共识。徐建勋(2013年)认为“大学生网络舆情”是指大学生在互联网上对各种社会公共事务所表现出的情绪、态度、意见等的总和,尤其强调“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殊性,认为其行为主体特指大学生这一群体,而不是师生。王薇(2019年)认为大学生网络舆情包括:大学生对社会上热点事件的关注;大学生对校园内热点问题的关注;大学生对热点人物的关注。强调大学生这一主体的同时,将关注事件细化,认为大学生网络舆情不仅与校园息息相关,也与社会事件密切相关。以上概念,包含了网络舆情的基本要素,也包括传播互动,但忽略了网络舆情带来的影响力。因此,可以给“大学生网络舆情”做一个较完整的定义:大学生以网络为载体,对社会公共事件所表达出的情感、态度、意见、观点,以及互动和后续影响力。其带有大学生的主观性,未经验证和包装,直接通过多种形式发布于互联网上。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

大学生较其他社会群体求知欲强,思想活跃,思维灵敏,敢于表达,乐于分享,主要利用新媒体平台对社会公共事件表达观点和交流意见,往往会引领高校舆论,产生很多追随者。但当信息不对称时,面对不确定信息比较冲动,容易被网络信息误导,成为高校舆情的传播者,导致群体“狂欢”和群体极化现象。因此,要正视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殊性。

(一)多元性与一致性

融媒体环境下,传播载体多样,大学生可以通过不同平台和渠道进行表达,关注的焦点涉及国家、社会、学校、师生群体等层面,尤其是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高校公共事件。据《2018年高校舆情深度解析》,大学生舆论的焦点已逐步扩大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对校规校纪、师德师风、教育腐败、学生言行等相关事件类型或话题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而此类舆情信息在经历了发布、接收、评论、讨论、互动等环节的传播扩散后,不断积累、发酵、扩大,最终形成多层级、多元化的样态。

大学生网民教育经历、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基本相似,加之日常生活的一致性和价值观的趋同性,看待问题的观点基本相同,往往呈现从非理性到理性的变化趋势。这是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成长和成熟阶段,社会经验不足,在舆情信息传播前期对舆情缺乏理性判断,很容易出现过激的言语行为,但随着舆情走向的变化,舆情热度的冷却,他们又能够理性思考,客观表达意见。

(二)敏感性与单纯性

网络舆情事件往往是社会重大新闻事件或校园热点事件,经由各媒体平台的传播和发散,很快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大学生一方面受到网络舆情中的意见、情绪和态度的刺激和影响,一方面反应迅速,积极参与讨论,主要通过微信、QQ、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发表评论,尤其关注涉及自身安全和合法权益的事件。例如:“天津大学硕士论文涉嫌抄袭”、“南华大学一学生返校途中失联”、“长沙师范学院金岸公寓住宿问题”等都是舆情热度比较大的事件。大学生会发表具有倾向性的言论,倒逼相关部门及时跟进和解决问题,但不排除他们受到片面和错误情绪和观点的影响,受到网络舆情的裹挟,加剧事态的发展。

大学生整体素质较高,对社会公共事务参与目的在于表达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感,不像其他社会舆情问题那样,有明确而强烈的利益诉求;一般会用较理性的方式,舆情危机一般不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持续时间较短暂。

三、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问题

在融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热度不断上升,这给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带来了挑战。高校在引导和应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时效性不强

大学生网络舆情生成路径一般是自下而上的,信息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后,舆情通过发帖、评论等形式集合而成。当网路舆情爆发时,就要求高校快速做出反应,及时启动舆情管理机制,防止事态向不可控方向发展,以免后续造成不良影响。纵观近几年发生的影响较大的网络舆情事件发现,很多高校无视舆情传播规律,采取被动应对的方式,或封锁消息,或隐瞒事实,错过了舆情引导的最佳时机,从而引发舆情危机,并对学校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例如2018年某大学事件发生后,在微博上的关注度达到了187 万人,一周后,某大学在微博上发布了对涉事教师的处理通报,但同时关闭了此条微博的评论功能,由此引发了大学生对学校的追问和指责;2017年某高校博士生杨某投河自尽,家人在微博上称杨某之死与其导师周某有关,在舆论的压力下,某高校相关人士回应此事正在调查,而处理结果在半个月后才发出,引来更多的质疑和批评。由此可见,高校及时有效地引导和应对舆情是影响其走向的关键因素。

(二)方法单一落后

融媒体时代,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难以预判,引导和应对难度大。这就要求高校面对大学生的网络舆情要高度重视,及时反应,回应得当,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战胜汹涌的舆情。而在一些高校中,处理方式简单被动,采用传统的堵、遮、封、删等单一手段或采取回避和冷处理的方法,有的只是派新闻发言人对媒体做出模棱两可的回应,而没有很好地利用好自媒体平台,忽略了大学生习惯在微信、微博、知乎、贴吧等自媒体平台上发表观点和态度的现实。例如:2018年“浙大学生干部怼赞助商事件”一经曝出,便引发网民热议,尤其是大学生的关注,网络舆情焦点指向当事学生和浙江大学。事件经过一天的发酵,舆情量达到顶峰,随后逐渐冷却,但在浙江大学做出回应后,舆情量又达到了第二波高峰。浙江大学由新闻办公室只做出简单回应:“他就是一个学生社团的普通学生,目前已向赞助商道歉”,除此之外,再没有任何官方解释和情况说明。浙江大学的问题在于面对舆情没有多渠道、及时地公布调查情况,没有给出令网友信服的说法和处理意见,从而引发了次生舆情,导致网友对涉事学生的身份及学校的声誉产生了更大的质疑。由此可见,只是使用传统方法,利用传统平台引导和应对舆情已不符合舆情传播的规律,不利于负面舆情的疏导。

(三)专业性不足

在我国,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有专业的舆情研究机构,还有一部分高校依靠商业性舆情研究公司提供舆情支持,但还有很多高校舆情应对意识薄弱,导致引导机制不完备,网络舆情预警和应对制度不健全,专业的舆情收集、研判和处理人员缺乏,软硬件设备和技术投入不足,面对网络舆情或束手无措或应对不当,暴露出很多问题。例如某学院强制学生修改微博昵称事件”中,学校强制要求学生关注校团委微博账号,根据规定了统一格式的昵称来统计每个学生是否完成了转发、评论、点赞任务,并纳入考核评分标准。此事引发舆情后,

校方对此事采取回避的态度,涉事老师和部门联络不畅,后有记者专门打电话去校方求证,学校宣教处的一位教师才对此事做出回应,称有关部门正在调查处理。某学院应对此次舆情危机没有专门的舆情引导和监控机构,仅依靠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回应和解释,没有将舆情危机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同时影响了舆情引导的最佳时机,导致舆情进一步发酵。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多元性和复杂性,高校舆情意识不强烈,舆情机制不完善,专业人才缺失都增加了网络舆情引导和应对的难度。如果处置不当,会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健康发展,影响高校的形象和公信力,甚至引发公众的质疑和不满,导致危机事件的发生。因此,需要高校、师生等多方共同参与,齐力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和网络文化。一方面,高校要建立网络舆情引导长效运行机制,做到事前建立监测机制,事中建立研判机制,事后建立应对机制。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全时段的监测和应对,保障舆情引导的有效进行;一方面要加强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和设备建设,确保专业舆情队伍的监测和引导工作正常开展;最后,高校要构建健康向上的主流校园网络文化,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达到育人的效果。同时致力于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提升大学生对舆情的理性研判能力,培养高尚的网络自律价值观,打造校园网络的健康生态。

猜你喜欢
舆情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数字舆情
新大学生之歌
数字舆情
舆情
舆情
舆情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