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辅导的可行性分析

2019-03-21 01:03姚媛媛
现代交际 2019年2期
关键词:心理辅导全面发展高校辅导员

姚媛媛

摘要:在当前社会转型和分化的大环境下,许多新问题也出现在高校学生学业、生活、思想、工作等方方面面。因此,现阶段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要求除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延伸到心理辅导能力、职业规划和指导等能力。各大高校辅导员的常规工作中不仅增加了心理辅导工作,而且要及时调节自身的压力、消化不良的信息垃圾,以饱满、积极的状态去教育学生,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心理辅导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2-0204-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市场人才竞争愈演愈烈,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中坚力量,其压力可想而知。根据一次全国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有23%的大学生有不同的心理障碍或心理异常表现。[1]这就要求班主任、政治辅导员不仅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还要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作用。[2]

一、辅导员心理辅导角色的演变

1953年,自清华大学设立政治辅导员这一职业角色后,多数高校纷纷效仿设立了辅导员制度,辅导员的中心任务就是做思想政治工作。1987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明确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不仅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而且兼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和学者。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各大高校招生人数以及毕业生就业人数等压力逐渐增加,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逐渐由单一的政治职能向社会化的价值观、人生观导向发展,与此同时,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困扰日益加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开始担负起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发展和职业指导以及人生导向等多重任务。

200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3]“意见”中明确了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辅导工作中的职责。

二、辅导员参与心理辅导的优势

(一)辅导员工作的亲近性及岗位职责的多元化

(1)高校辅导员的这一角色不仅要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又要成为其知心朋友。一方面,新生刚入学的时候,要學会自我调节适应全新的环境。另一方面,来自家庭亲人的支持相对减少,所以新生们对平时接触密切的辅导员极易产生信任与依赖心理。目前高校辅导员通常是由留校的优秀本科毕业生或者外聘的研究生毕业生来担任的。留校的本科生在校期间大都担任学生干部,更能了解大学生的内心需求,容易走进学生的世界,了解他们的想法。而有工作年限的辅导员可以运用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更好地去帮助、指导学生在学业、情感、求职等方面的种种问题。所以不论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还是心理辅导方面,辅导员都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去亲近学生,成为其知心朋友。

(2)辅导员工作范围与职责涉及大学生学习、生活、情感、求职、人生发展等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班干部学生干部的队伍建设、班级班风学风建设、团体建设等,还有贫困生助学金与优秀学生奖学金评定工作、安全维稳工作、组织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求职就业指导等。因此,辅导员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大学生的原生家庭情况、成长环境、思想动态、学习现状、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这就是辅导员做心理辅导工作的职业优势所在。

(3)目前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愈发突出,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已经无法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了。因此,很多高校都建立了校(心理健康中心)——院系(心理专干即心理辅导老师)——班级(心理委员)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有的学校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把心理信息员扩展到学生宿舍,增设了以宿舍长为最基层的心理信息员,更有利于学生间消息的互通性。辅导员作为这一环节的中心人物,起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4)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中心人物,可以动员班级、年级、学校的所有力量,举办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团体辅导、主题班会,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与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及时对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辅导的联系

大学生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心理辅导时,辅导员要摆正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端正他们的认知。如果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认知方面歪曲所导致的,就需要辅导员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协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及其心理活动,还有其形成的人格特征也会极大地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这些就要求辅导员重视情感教育,将德育、智育、情育相结合。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性质

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遇到的压力大多数来自学业、生活、情感、人际、求职就业、人生发展,等等。他们在心理上感到不适应,随之产生心理困扰与压力,这是所有大学生在人生发展过程中都可能面临的问题,并不属于心理异常,是发展性心理问题。利用专业的理论知识,改变大学生对困扰事件的认知,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而在认知改变过程中,辅导员的作用十分明显,即辅导员经过短期培训,是有责任、有能力参与到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中的。[4]

三、结语

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存在着较强的自身优势,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高校辅导员普遍比较年轻,不一定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及心理辅导能力,加之社会经验比较少,初次面对心理危机处理能力就会比较差。长时间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经过短期的培训和学习成为工作在基层的心理辅导人员,相对于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其心理辅导中德育化、说教化的内容会大面积存在,容易引起学生反感,影响其工作效果。

所以比较可行的方案是,首先对辅导员进行相关的定期的心理辅导培训,在常规工作中,辅导员要善于把培训中学到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而面对学生的发展性心理问题采用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理念去干预。发展性心理辅导重视“防患于未然”,要以预防性干预为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5]其次,辅导员从事心理辅导工作会面临大量的信息垃圾,这些信息垃圾产生的负面影响如果不及时消化会极大影响辅导员的身心健康。辅导员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就不能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反而会在学生工作中对学生传播负面、消极的影响。为了缓解和消除辅导员的心理压力,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应该担负起重任,通过组织一些专业的心理沙龙、团体辅导等活动,不仅可以为辅导员相互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而且也便于完善高校的心理健康体系。最后,高校应该将心理辅导能力纳入辅导员业绩考评的范畴里,鼓励辅导员习惯性地将心理辅导工作放到常规工作中去,发挥自身的优势来增强辅导员参与心理辅导工作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孙红梅.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7(1):108-110.

[2]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Z].教社政[2001]1号.

[3]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Z].教社政[2005]2号.

[4]彭文涛.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10.

[5]庞书雷.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结构与现状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心理辅导全面发展高校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心理辅导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