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阿育吠陀制剂的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

2019-03-22 11:18曹梦蝶邝婷婷程树华江道峰杨鸾芳牟小婷徐云倩
中成药 2019年2期
关键词:制剂药物

孙 铭, 曹梦蝶, 王 张, 邝婷婷, 曾 勇,3, 程树华, 黄 婧, 江道峰,范 刚, 吴 龙, 杨鸾芳, 牟小婷, 徐云倩

(1.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2.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3.成都中医药大学印度传统医药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1137;4.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5.成都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四川成都 611137)

世界三大传统医学体系为中医学、阿育吠陀医学和阿拉伯医学,其中阿育吠陀医学主要通过恢复和加强机体自身功能的排毒疗法、药物、合理饮食、运动、养生法等来消除引起机体功能失衡的因素,从而预防或减少疾病发生[1]。阿育吠陀起源于公元前3 000年左右,是印度传统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至今还在南亚诸国的医疗保健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2],它不仅是一种医疗手段,更是一种健康生活方式[3]。印度政府于1970年承认阿育吠陀及其医疗体系[4],并在健康与家庭福利部下设AYUSH部门,负责管理阿育吠陀 (Ayurveda)、瑜伽(Yoga)、 尤纳尼 (Unani)、 锡达 (Siddha)、 自然疗法(Naturopathy)、顺势疗法 (Homoeopathy)等印度传统医学,还建立了阿育吠陀药物的副作用检测机构[5]。

印度阿育吠陀传统药物的管理主要涉及中央药品监督管理局 (CDSCO)和AYUSH 2个部门,此外参与研究和开发的还有阿育吠陀科学研究中心 (CCRAS)、阿育吠陀国家研究所 (NIA)等机构。CDSCO官网资料显示,印度阿育吠陀基本药物目录共收录277个阿育吠陀制剂,90%来源于AFI,与本研究数据库收录制剂重合率高,生产阿育吠陀制剂的公司主要有印度药品制药有限公司 (IMPCL)、喜马拉雅制药公司 (158个制剂)、查拉克制药有限公司(31个制剂)、力恒公司 (9个制剂)、Unijules生命科学有限公司 (9个制剂)、卡瑞替克亚制药公司 (2个制剂)等。其中,IMPCL是印度最大的国有阿育吠陀药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在已上市的阿育吠陀制剂中片剂最多,胶囊剂和糖浆剂次之。

本文以 《印度阿育吠陀制剂》和 《印度阿育吠陀药典》中收载的645种阿育吠陀制剂为数据来源,应用数据挖掘、统计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分析其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有助于了解印度传统医药制剂情况,挖掘有价值的医药信息,为新药开发奠定基础。同时,还比较了印度阿育吠陀医学和我国中医学的异同,为中印传统医学交流和中医药全球化推广奠定基础。

1 资料

《印度阿育吠陀药典》由印度健康与家庭福利部(1990—2008年)颁布,共分两部,第一部7卷,收载单味药540味;第二部2卷,收载成方制剂101个。《印度阿育吠陀制剂》由印度健康与家庭福利部 (2000—2003年)颁布,亦分两部,第一部收载444个制剂,最常被生产和临床使用;第二部收载191个制剂,常被政府药店和教学机构的实践活动应用。专著主要以英语撰写,药材名使用拉丁名,但绝大多数术语、病名、药名等均用梵语 (拉丁体),其翻译参考 《印度传统医学阿育吠陀词汇的梵语-汉语对照翻译及研究》[2]一文。

2 方法

2.1 信息提取与录入 包括制剂名称、剂型、药材数、送服物质、主治,以及药材类型、药用部位、常用药、使用频次等。将以上信息录入自制 《阿育吠陀制剂》。

2.2 统计分析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的《GB/T 14396-2016疾病分类与代码》,对 《阿育吠陀制剂信息表》中制剂的主要治疗疾病进行分类统计,其余信息进行定量统计。

3 品种特点

3.1 制剂规模 共有645个制剂;其中 《印度阿育吠陀制剂》收载635个,《印度阿育吠陀药典》收载101个,两者共有91个。

3.2 制剂命名特点 共涉及10余种命名方式,常见的是“药材名+剂型名”,其中又以 “第一个药材名+剂型名”最常见 (39.69%),如番红花油剂。

3.3 药材味数 药材总数在1~81个不等,50.36%的制剂在11味以内,集中在5~10味之间,其中最常见的是含5味药物 (占比7.44%,如余甘子散)、含10味药物 (占比5.89%,如中亚秦艽煮散)、含8味药物 (占比5.89%,如蓖麻矿物丸剂)、含3味药物 (占比5.89%,如茴香露);单味药制剂仅 3个 (占比 0.47%),即 Rasamānikya、Sphatikā Bhasma、 Varātikā Bhasma; 含 81 味药物的制剂仅 1个,即云母煅烧物,主治消化不良、哮喘、出血性疾病、尿道疾病、早衰、性无能等。

3.4 剂型特点 共涉及22种剂型,常见的为矿物丸剂、油剂、散剂、煮散、软膏剂、片剂和丸剂、发酵酒、煎膏剂等。阿育吠陀制剂分类标准复杂,包括按照制剂的剂型(油剂、软膏剂、煎膏剂、糊剂、丹剂)、使用方式 (散剂和煮散的使用方式不一致,故未见归并,反之如片剂和丸剂则被归并表述)、主要药物 (矿物丸剂、没药丸、硫化汞制剂)、制备工艺 (发酵酒、锻铁粉制剂、露剂、湿法粉碎物、炼蜜、水溶性固体物质)、中间产物 (煅烧物、碱制剂、源于碱制剂的露剂)、主治 (眼用制剂、药线)等进行分类,保留较多传统剂型,重视制备工艺过程及中间产物,而且工艺简单,易于掌握实施,可能适合于印度国情,也更有利于临床特色用药发挥。另外,我国中药制剂按照最终成型的剂型进行分类,趋同于现代化学制剂分类标准,忽视了同一制剂因药材组成和制备工艺的差异而可能发挥临床特色疗效的情况。

3.4.1 矿物丸剂 (Rasa yoga) 该类型以矿物药为主要成分,所有药材被一起混合捣碎,通常为丸剂,制备过程中云母、蜂蜜、铁力木、银、铜、白铜等药物只用煅烧品,硫磺、雄黄等药物只用纯化品;当制剂中有汞和硫磺时,首先将两者制成Kajjalī,然后再将少量其他药物加入石臼中混匀;药物制备过程中若有姜和煮散液,上述步骤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共124个制剂,占比19.22%,如樟矿物丸剂 (Karpūra rasa)、 蓖麻矿物丸剂 (Vātāri rasa) 等。 矿物丸剂颜色和味道与所含药材有关,而且会无限期保持药效 (除非另有规定)。

3.4.2 油剂 (Taila) 油剂是在文火 (小火)或中火下,将Taila(芝麻油、蓖麻油、菜籽油)与规定的水溶性或脂溶性溶剂、复方中特定药物的精浆进行煎煮,不停搅拌以避免碳化,直到水分被蒸发完全,该过程确保了药材中的活性成分被完全吸收,必要时可加芳香剂,3个不同阶段的中间产物依次用于鼻腔放置、灌肠或内服、外用,并将其他粉状药物悬浮在盛有温的、已滤过热油的容器中。共81个制剂,占比12.56%,如洋金花油剂 (Kanaka Taila)、草棉油剂 (Kārpāsāsthyādi Taila) 等。 油剂一般都有颜色、气味、药材味道,还有一定浓度,如果在制备过程中加入大量牛奶,油剂会变稠 (厚),而且在寒冷季节会凝固,同时保存在聚乙烯或铝制的瓶子中时能保持16个月的药效。

3.4.3 散剂 (Cūrna) 散剂是一种由单个或多个药物制备的细粉末。制备方法为按照配方将药物进行适当纯净和干燥,混合后制成粉末,过85号筛;但含纤维素较多的药物需单独粉碎和过筛,储存在密封容器中。共59个制剂,占比9.15%,如细叶旱芹散 (Ajamodādi Cūrna)、小豆蔻散(Elādi Cūrna) 等。

3.4.4 煮散 (Kvātha cūrna) 煮散是将某些药物或药物组合制成粗粉后再制成汤剂。制备方法为药物洗净和干燥后粉碎成粗粉,按照处方称量后混合均匀,再将粉末煮制,去渣取汁。共58个制剂,占比8.99%,如青牛胆煮散(Chinnodbhavādi kvātha cūrna)、 葡萄煮散 (Drāksādi kvātha cūrna) 等, 另外还用于制备 Kasāya、 Hima、 Phānta 等。 由于煮散能保持1年药效,故应保存于密闭容器中。

3.4.5 软膏剂 (Ghrta) 软膏剂 (基质为Snehakalpa,即黄油)是在轻度到中度火势下将酥油与规定的水溶性或脂溶性溶剂、复方中特定药物的精浆进行煎煮,不停搅拌避免碳化,直到水分被蒸发完全,该过程确保了药材中的活性成分被完全吸收,必要时可加芳香剂,3个不同阶段的中间产物可用于鼻腔放置、灌肠或内服、外用,并将其他粉状药物悬浮在盛有 “温的、滤过的黄油 (Ghrta)”的容器中。共53个制剂,占比8.22%,如无忧树软膏 (Asoka Ghrta)、小豆蔻软膏 (Elādi Ghrta)等。如果在制备过程中加入大量牛奶,软膏剂会变稠 (厚),而且在寒冷季节会凝固。软膏剂冷却后一般是固体,有颜色、气味、药物的味道,而且保存在聚乙烯或铝制的瓶子中时能够保持16个月的药效。

3.4.6 片剂和丸剂 (Vatī and Gutikā) 丸剂是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黏合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固体制剂,而片剂是将药物与辅料均匀混合后压制而成的圆形或异形片状固体制剂。植物药干燥后制成粉,而矿物药一律制成煅烧物 (除非另有说明),在有汞和硫磺的情况下根据配方先制成Kajjalī,然后依次添加其他药物,再将这些药物放在石臼和杵中,后用处方中的液体研磨成软糊状,当配方中有云南石梓、樟脑等药物时,应先加入再研磨。共49个制剂,占比 7.60%,如硫磺片 (Gandhaka vatī)、云南石梓丸 [Kastūryādi(Vāyu) Gutikā]等。 药丸可在阴凉处或阳光下晒干,判定其制成的标准是药材不应该粘在手指上。用植物制成的药丸保存在密闭容器中时可使用2年,而含有矿物药的可无限期使用。

3.4.7 发酵酒 (Āsave and Arista) 发酵酒是药物粗粉或过滤后的煎剂。制备方法为将药物浸泡在含有糖 (粗糖、蜂蜜)溶液的容器 (最好为陶制)中,密封,放入地窖或稻子堆中,待发酵完全后取上层液体,过滤,静置,再过滤,装瓶。共41个制剂,占比6.36%,如诃子发酵酒(Abhayārista)、 莲花发酵酒 (Aravindāsava) 等。 发酵酒过滤后应该是清晰的,顶部没有泡沫,并具有芳香酒精气味,乙醇体积分数为5%~10%可起到防腐作用,而且保存在密封瓶罐中时可无限期使用。

3.4.8 煎膏剂 (Avaleha or leha and pākā) 煎膏剂是一种半固态制剂,将粗糖、糖或冰糖加入药物中,按照处方煮成药汁或汤,既不坚硬,又不成浆水状。制备方法为将棕榈糖、糖 (或冰糖)溶解在液体中,滤过去掉固形物质,中火烧开,当在2个手指间成线状或沉入水中不易溶解时离火,将药物细粉慢慢少量加入并不停搅拌,直至形成均匀混合物,如需加入酥油、牛奶、蜂蜜,可在趁热和混合均匀时加入。共40个制剂,占比6.20%,如催眠睡茄煎膏球 (Asvagandhādilehya)、 黄果茄煎膏剂 (Kanta kāryavaleha)等。煎膏剂颜色和气味取决于使用药物,它应存放在玻璃或瓷罐中,也可放在一个不与其反应的金属容器中,一般情况下应该在1年内使用。

3.4.9 煅烧物 (Bhasma) 煅烧物是将金属、矿物、动物药放在坩埚或牛粪饼中煅烧后制备的粉末物质。共27个制剂,占比4.19%,如牛奶煅烧物 (Kāsīia Bhasma)、霸王鞭煅烧物 (Vajra Bhasma)等。

3.4.1 0 煅铁粉制剂(Lauha) 煅铁粉制剂是一类以铁煅烧物为主要成分添加到其他药物中的制剂。制备方法为药物被降解成 (处理成)细粉,并与铁煅烧物混合,处方中如果还有特定液体,则混合物与液体应一起被 “修炼处理(Bhāvanā)”一段时间。共21个制剂,占比3.26%,如余甘子锻铁粉 (Dhātrī Lauha)、 荜茇锻铁粉(Pippalyādi Lauha)等。煅铁粉制剂水分和热量如果能保护好,其药效能保持2年,而含有汞或其化合物的制剂能无限期地保持药效。

3.4.1 1 糊剂 (Lepa) 糊剂是一种面糊状的外用制剂。制备方法为先将药物制成细粉末,临用时再与一些液体或其他介质 (如水,牛尿,油、酥油)混合,制成柔软糊状物。共 18个制剂,占比 2.79%,如补骨脂糊剂(Avalgujādi Lepa)、 莪术糊剂散 (Kaccūrādi cūrna) 等。 含有植物药的糊剂散如果保存在密闭容器中,能保持30 d的药效,而含有矿物或金属类的制剂能无限期保存。

3.4.1 2 没药丸 (Guggulu Vatī) 没药丸是以印度穆库尔没药的树脂为主要成分的制剂,通常为丸剂。制备方法为先去除砂石和植物组织,再分成小块并包在布中,在盛有如下 任 一 液 体 ( Gomūtra、 Triphalā kasāya、 Nirgudipatra Svarasa with Haridrā Cūrsa、 Vāsāpatra Kasāya、 Vāsāpatra Svarasa、Dugdha)的容器 (Dola Yantra)中煎煮,直至没药树脂透过布进入液体中,还可通过手指压迫布袋,然后弃去布袋及其内容物,过滤水煎液,并加热浓缩至块状物,最后干燥并用石杵捣碎,加入少量酥油制成蜡质状物,其柔软、呈棕色,性状依赖于其他药材加入。共14个制剂,占比 2.17% , 如羊蹄甲没药丸 (Kāñcanāra Guggulu Vatī)、蒺藜没药丸 (Goksurādi Guggulu Vatī) 等。 没药丸存放在玻璃或陶瓷罐中,置于阴凉干燥处,含有植物药者可保持2年药效,含有矿物或金属类者能无限期保存。

3.4.1 3 碱制剂 (Lavana ksāra) 碱制剂是从药物灰分中提取出的碱性物质。制备方法为将药物剪成小块并干燥,放入瓦锅中燃烧成灰,加入6倍量水混合均匀,放置过夜,用布过滤,反复2~3次,直至滤液澄清,用铁锅或瓦锅盛装滤液,中火加热至水分蒸发完全,即得白色的固体盐类物质,易吸潮,味咸。共13个制剂,占比2.02%,如白花牛角豆碱制剂 (Arka Lavana)、土牛膝碱制剂 (Apāmārga ksāra)等。碱制剂放在密封瓶子中时可无限期保存。

3.4.1 4 眼用制剂 (Varti, netrabindu and añjana) 眼用制剂包括眼用固体制剂 (棒剂varti)、液体制剂 (滴眼剂netrabindu)、眼用半固体制剂 (añjana),其中棒剂是极细粉末与处方中的液体药物研磨后形成稀糊状物体,然后制成2 cm长小棒,阴干;滴眼剂是特殊药物溶解于水或Kasāya中,然后用作眼药水;Añjanas是半固体药物,被应用于眼部Salākā。共10个制剂,占比1.55%,如诃子棒剂(Kāyasthādya vartti)、 樟眼 用制 剂 ( Karpūrādi kuzambu)等。眼用制剂的颜色和气味取决于所使用药物,在密闭容器中可保存1年,而如果使用矿物药能无限期保存。

3.4.1 5 丹剂 (Kūpīpakva rasāyana) 中医丹剂是指汞与某些矿物药在高温条件下炼制而成的不同结晶形状无机汞化合物 (氧化汞、氯化汞);阿育吠陀亦有类似剂型,处方中几乎都含有汞和硫磺,具体制备方法为将矿物药和金属药的极细粉放入烧瓶中,约1/3满,用涂抹有黏土的布连续缠绕瓶子7层,待干后将瓶颈以下部分埋入专门的设备 (Vālukāyantra,可能类似于中医的火炉)中,持续加热,经历 3个步骤 (Agni、 Viz.Madvagni、 Madhyamāgni and Tīksn āgni), 不时用一根直径5 mm的烧红铁杆从瓶口插入烧瓶并搅动,以避免瓶口被厚厚的一层升华硫所堵塞,否则蒸汽的压力可能导致烧瓶破裂, “炼丹”结束后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将烧瓶一分为二,最后小心刮取和收集瓶颈的沉积物 (汞Sindūra)。共10个制剂,占比1.55%,如铁灰锭 (Kāntavallabha rasa)、 Makara dhvaja等。

3.4.1 6 硫化汞制剂 (Parpat ī) 硫化汞制剂制备方法为先准备好纯净的汞和硫 (1∶1或1∶2),然后一一加入处方中其他药物,并研末成粉,将粉末放入金属容器中,并在Sikatāyantra中加热至熔化,在新鲜牛粪中挖一个浅坑,蓖麻叶覆盖浅坑表面,小心将上述熔化液体倒入其中,再用蓖麻叶覆盖,上方再覆盖新鲜牛粪,轻轻按压,待冷却后成片状,并制成粉末保存,粉末成黑色。共7个制剂,占比1.09%, 如五味矿物硫化汞制剂 (Pañcāmrta Parpatī)、朱砂样硫化汞制剂 (Rasa Parpatī)等。硫化汞制剂呈暗色,置于玻璃瓶中时药效能无限期保存。

3.4.1 7 露剂 (Arka) 露剂是在某些液体或水中浸泡过的药物中用传统或现代蒸馏装置蒸馏所得,属于水蒸气蒸馏法中的共水蒸馏法。制备方法为将药物清洗干净并粉碎成粗粉,加一定量水浸泡过夜以有利于药物变软及促进挥发性物质释出,次日清晨将药物连同浸泡的水倾倒入Arkayantra或现代蒸馏装置中煎煮,水蒸气冷凝后收集在接收器里,最开始一部分和最后一部分蒸馏液 (馏出液)中可能不包含治疗成分或有效成分,故可丢弃,其间馏出液包含活性物质,应混合以确保蒸馏液的均匀性。共6个制剂, 占比 0.93%, 如匙叶甘松露 (Jat āmāmsyārka)、 阿育魏实露 (Yavānyarka) 等。

3.4.1 8 湿法粉碎物 (Pistī) 湿法粉碎物是用特定液体磨碎药物,并在日光或月光下晒干。制备方法为将洗净药物放入石臼中,与玫瑰蒸馏液或其他液体一起捣碎,持续1 d,然后在日光或月光下干燥1 d,上述步骤至少持续7 d,直到形成细粉。共 6个制剂,占比 0.93%,如Trnakāntamanī Pistī、 Pravāla Pistī等。 湿法粉碎物颜色取决于药物颜色,置于玻璃瓶中时药效能无限期保存。

3.4.1 9 炼蜜剂 (Mandūra) 炼蜜剂是含有炼制蜂蜜的一种制剂,可进一步制成丸剂或散剂。制备方法为蜂蜜用特定方法纯化后,在牛尿中煮沸至成为糨糊,然后将配方中的粉末加入,搅拌均匀,当还有一定温度时Vat akas被加入其中,能使其维持粉末状。共5个制剂,占比0.76%,如黄 细 心 蜜 丸 (Punarnavādi Man d ūra)、 三 果 炼 蜜(Triphalā Man d ura)等。炼蜜剂散发着强烈的奶牛尿气味,颜色黑暗,其药效能无限期保存,防潮。

3.4.2 0 露剂 (Drāvaka) 露剂 (源于碱制剂)是一种利用碱制剂 (植物水溶性灰分)蒸馏而得的制剂,制备过程中加不加其他液体均可,最终为液体。共1个制剂,占比0.16%,即土丁桂露 (Sankha Drāvaka)。露剂保存在玻璃瓶中时,其药效能无限期保存。

3.4.2 1 水溶性固体物质 (Sattva) 水溶性固体物质制备方法为将药物切成小片,在水中泡软并过夜,或再制成浆,然后用布过滤掉纤维素等不溶于水的物质,剩余液体沉淀,再倒掉上层液体,再加入水洗涤 (充分搅拌),沉淀,倒掉上层液体,重复加水洗涤、沉淀、倾倒上层液体步骤,沉淀物可干燥后再制成粉末。共1个制剂,占比0.16%,即青牛胆水溶性固体物质 (Gud ūcī sattva)。水溶性固体物质可保存在封闭容器中,其颜色因药物而定。

3.4.2 2 药线 (Ksārasūtra) 药线 (device) 是在特定物理特性的亚麻线上覆盖一层药物 (霸王鞭、土牛膝、姜黄)提取物的装置,主要用于治疗痔瘘及其他肛周瘘、窦、慢性感染、溃疡、不同部位的脓肿、瘤、皮肤和肌肉的外部增生、阴道息肉。共1个制剂,占比0.16%,即含碱药线 (Ksārasūtra)。

4 主治

同中医方剂、藏医制剂一样,1个阿育吠陀制剂往往能治疗多个系统疾病。阿育吠陀制剂主治共涉及22个系统疾病,常见疾病类别及频率依次为消化系统疾病(20.70%)、呼吸系统疾病 (17.01%)、 “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不可归类在他处者”(11.79%)、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7.44%)、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7.25%)等,见表1。大部分印度人是素食主义者,并且吃饭习惯用手抓饭[6],除此之外印度人还吃咖喱、生洋葱,喝生水,这种饮食习惯和行为对消化系统有一定的负担,另外印度各地空气质量下降,牛满街跑,水体污染严重,因而印度人得呼吸系统疾病的机率远高于其他国家,阿育吠陀制剂擅长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

5 用药特点

5.1 药物类别及数量 共使用947味药物,包括植物药658味 (占比69.48%)、动物药10味 (占比1.06%,包括牛奶、奶牛尿、从奶牛中提取的奶豆腐、牛黄、牛尿、新鲜牛粪水提物、蜂蜜、羊奶、蜂蜡、淡水螺)、矿物药17味 (占比1.80%,如硫磺、汞、铁灰、云母、铜、银、雄黄、代赭石等)、辅料27味 (占比2.85%,如水、黄油、蜂蜜、牛奶、糖等)、其他251味 (占比26.50%,都是梵语药名无法释义者)。上述药材大多在我国传统药物中有分布和药用[7],其中植物药占有重要地位[7],但动物药较少,可能是受佛教不杀生观念的影响。

5.2 常用药及使用频率 印度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优势造就了丰富的药用资源。在645个制剂中,常使用的50种药物及其使用频率依次为荜茇 (Pippa,333次)、姜( Sunthī, 261 次)、 诃 子 ( Harītakī, 209 次)、 胡 椒(Marica, 203 次)、 余甘子 (Dhātakī, 192 次)、 毛诃子(Bibhītaka, 143次)、 小豆蔻 (Elā, 139次)、 硫磺 (Gandhaka,135次)、香附子 (Mustā,134次)、白花丹 (Citraka, 130 次 )、 铁 力 木 ( Nāgakēsara, 126 次 )、 汞(Pārada, 111次)、 铁灰 (Lauha bhasma, 煅烧, 107次)、锡兰肉桂 (Tvak,103次)、光果甘草 (Madhuka,99次)、青牛胆 (Guuūcī, 96次)、 芝麻 (Taila, 95次)、 柴桂(Tejapatra, 89次)、 岩盐 (Saindhava Lavana, 88次)、 长刺天门冬 (Satavarī, 88次)、 云母 (Abhraka bhasma, 煅烧,87次)、白花酸藤果 (Vidangā,86次)、雪松(Devadāru, 85 次)、 云木香 (Kustha, 85 次)、 蒺藜(Dhānyaka, 83 次)、 孜 然 芹 ( Ajājī, 82 次)、 肉 豆 蔻(Jātīphala, 81 次 )、 木 橘 ( Bilva, 78 次 )、 檀 香(Candana, 78 次)、 菖蒲 (Vacā, 74 次)、 姜黄 (Haridrā,70次)、催眠睡茄 (Asvagandhā,69次)、具芒小檗(Dāruharidhā, 67 次)、 黄果茄 (Kan t akārī, 62 次)、 止

泻木 (IndraYava, 62次)、 云南石梓 (Gambhārī, 61 次)、刺天茄 (Brhatī, 60 次)、 锦紫苏 (Hrīvera, 60 次)、 心叶黄花捻 (Balā,60次)、臭味阿魏 (Hingu,58次)、葡萄(Drāksā, 56 次)、 披针阔苞菊 (Rāsnā, 55 次)、 铜 (煅烧) (Tamra bhasma,55次)、大麦 (Yava,54次)、丁香(Lavan ga,54次)、 胡黄连 (Katukā,54次)、印度菝葜(Sāriva, 53次)、 檀香紫檀 (Rakta Candana, 52 次)、 美花兔尾草/美花狸尾豆 (Pr sniparnī,51次)、香根草/岩兰草 (Usīra, 51 次)。

表1 阿育吠陀制剂主治的分类统计

5.3 药用部位 药用部位要求严格,共分为10大类,其中各药用部位的主治各有差异[5],常用者及其使用次数依次为根及根茎类 (2 808次)、果实及种子类 (2 317次)、全草类 (694次)、茎木类 (614次)、皮类 (610次)等。《印度阿育吠陀药典》还要求许多药物使用鲜品,如柠檬、香橡、葫芦、苦瓜、海枣、石榴等果实类;蓖麻除用根、种子外,还用鲜叶;用心材者有8种,即儿茶、沉香、雪松、西藏长叶松、高盆樱、檀香紫檀、檀香、苏木,比我国使用品种多[7]。

5.4 辅料 共28种,即水 (Jala)、芝麻 (Taila)、澄清黄油 (Goghrta)、 蜂蜜 (Madhu)、 牛奶 (Godugdha)、 蓖麻 (Eran d a taila)、 粗糖 (Guda)、 怀特没药 (Guggulu)、蔗糖 (Sarkarā)、 奶牛的尿 (Gomūtra)、 冰糖 (Sitā)、 奶豆腐 (Godadhi)、从石隙中流出的分泌液 (Silājatu音译为喜来芝,疑为藏药 “渣驯”)、油菜 (Sarsapa)、糖(Sarkarā)、 羊 奶 ( Ajāksīra)、 牛 尿 ( Gomūtra)、 蜂 蜡(Madhūcchis t a)、 酥油 (Ghr ta)、 新鲜牛粪的水提取物(Gomaya rasa)、 薄荷油 (Peppermint oil)、 丙二醇 (Propylene glycol)、 黄芪胶 (Tragacanth)、 黄原胶 FF (Xanthan gum FF)、磷酸氢二钠 (Disodium edentate)、明矾或饮用明矾 (Sphat ikā)、 花蜜果实汁 (Āmarakaī)、 Ajādugdha。

5.5 送服物质 有172种制剂在服用时使用了牛制品 (包含牛奶105种、酥油41种、脱脂乳14种、从牛奶中提取的澄清黄油5种、酪乳7种),158种使用蜂蜜,147种使用水 (其中温水91种、冷水3种、热水2种),19种使用鲜姜汁,17种使用三果煮散液,15种使用糖 (其中冰糖4种、粗糖4种),12种使用姜 (其中生姜7种),9种使用胡椒粉,8种使用黄油,6种使用心叶青牛胆姜,5种使用锦紫苏。由此可知,制剂大多使用牛制品送服,可能与佛教等宗教对牛的推崇有一定关系。

6 讨论

阿育吠陀与中医有相似的特点,中医有阴阳五行、脏腑、气血津液的理论体系,而阿育吠陀医学有三元体液理论[8];中医学的 “金针拔障术”、《千金要方》中的 “耆婆方”“三勒浆”等都是吸纳了阿育吠陀医学。阿育吠陀与我国传统医学在医学理论和药物学知识、医疗技术方面有着悠久的交流历史,通过佛教的传播对包括藏医学、蒙医学、傣医学、维医学等在内的民族医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藏医学可能在发展早期收到阿育吠陀较多的影响,认为人体包括三大要素,即龙、赤巴、培根,其理论基础就来源于阿育吠陀,《脉经》《药物经》等医典传入西藏对藏医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由于蒙医学的医学理论和用药体系承袭藏医学,故间接受到阿育吠陀的影响,但影响力明显减弱;阿育吠陀对维医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佛教传入内地实现的,但影响程度明显不如藏医学;阿育吠陀通过南传上座部佛教,从而影响了傣医学。

阿育吠陀制剂已经在糖尿病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据印德干记事报消息,印度研发的控制血糖草药片DiaMedica通过了印度传统医学注册董事会和阿育吠陀药物控制局的审批,取得GMP认证后正式上市,糖尿病患者以往每月服用血糖药物花费数千卢比,而使用DiaMedica药片后每天只需服用2片,45 d的费用仅为475卢比 (约48元人民币);印度先驱报消息,阿育吠陀制剂糖尿病治疗药物BGR-34首次进入印度药剂师和药商组织 (AIOCD)品牌药前二十 (排名第14位),在年销售额上位列6 000多种药物排名的第33位,该药由印度Aimi制药公司生产,主要有印度小檗、花榈木提取物、匙羹藤、茜草、葫芦巴、心叶防己6种药材,并于2016年7月上市。

本文共收载了102个含汞制剂,其中67个为矿物丸剂剂,10个为丹剂,6个为硫化汞制剂。汞的梵语为Rasa、Rasa karpūra、 Rasesa、 Rasottama、 Sindūra、 Suddha Pārada,它及其化合物极易通过空气、食物、水、药物、化妆品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9],引起神经、肾脏、泌尿生殖系统等的损害[10-11],但药用价值又较高,具有杀菌和解毒功能;其次与其他药物配伍时既增加了药效,又降低了自身毒性[12],如主治慢性难愈合性皮肤病。汞制剂疗效显著,但因其毒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临床使用[13],但阿育吠陀丹剂的制备过程与中医 “炼丹”有明显差异,具体为前者会不时用一根直径5 mm的烧红铁杆从瓶口插入烧瓶并搅动,增加了汞挥发,减少了制剂中汞含有量,可能在有效剂量和中毒剂量中找到了一个平衡值。

猜你喜欢
制剂药物
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上)
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下)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呼吸系统篇
消化酶制剂治疗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复合丁酸梭菌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中草药制剂育肥猪
FAO/WHO农药固体制剂标准导则简介(一)
2016中国农药制剂销售50强企业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