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等着我》电视节目传播策略分析
——基于霍尔编码/解码理论视角

2019-03-22 02:11单晓萍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17期
关键词:寻人符码亲历者

单晓萍 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2014年4月5日,大型公益寻人节目《等着我》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开播。不同于其他综艺节目,《等着我》聚焦公益寻人,在泛娱乐化的风气中脱颖而出。它用真人物、真事件、真情感关注个体生命历程,真实呈现时代样本,体现了人间大爱,它的成功契合了当下人们的情感和精神需求。本文从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出发,试图分析《等着我》的编码策略以及受众的解码策略,提炼其借鉴意义,并以此助力国内电视节目的良性运转。

一、《等着我》节目制作者编码分析

(一)选题符码分析

《等着我》植根于现实,深度挖掘中国老百姓的真人真事,让观众得以从一个个救助者身上窥探那些鲜为人知的记忆,以及从中体现出来的对于情感和主流价值观的追求。《等着我》在编码过程中,既设置了血浓于水的“亲情”符码,也有情比金坚的“爱情”符码,有超越血缘的“恩情”符码,也有患难与共的“战友情”符码,它用普通人身上不普通的故事进行编码,串联起人类最真实的情感链条,让受众在解码时能够更大程度地引起共鸣。

(二)主体符码分析

《等着我》节目台前的主体符码由主持人、嘉宾、寻人当事人以及观众组成。主持人在节目中处于引导地位,由著名主持人倪萍和舒冬担任;《等着我》的嘉宾设定也呈现多元化,有知名文艺工作者、有代表权威的政界人士、有资深的媒体人等等;此外,构成寻人事件的当事人是整个节目的核心,寻人者带着各自的故事走上舞台,将尘封已久的往事展现给观众;除了台前的参与者,还有幕后的寻人力量,如公安干警、志愿者们和节目的制作组等等,他们与前台一起共同构成了整个编码主体,力求为观众呈现完整的节目形态。

(三)节目流程符码

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节目组在进行编码时要充分考虑受众的解码能力,设置更为人性化的节目环节。《等着我》一期节目一般呈现两个寻人故事,节目开始先由寻人者讲述其寻人故事,这其中穿插了主持人的提问,帮助观众更好的解码;讲述完之后,由寻人团展现其寻人的过程,以视频的方式呈现;接下来便是节目的高潮部分——打开“希望之门”,揭露寻人结果,这样的编码设计能最大程度地引起观众的悬念,提升节目的张力;最后便是结果的解释和补充。自此,由各个环节符码构成了完整的编码过程,为受众高效的解码作了铺垫。

(四)表达元素符码

在节目的编码过程中,适当的表达元素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等着我》的主旨设定,其舞台设置简约化,一张白色的沙发、一个通道和一扇大门便构成了节目舞台的全部元素符码;同时,《等着我》舍弃绚丽的灯光,采用暖色系的符码设计,营造温馨的场景氛围;最后,背景音乐也采用抒情类的,并以现场钢琴弹奏的方式,依据节目的流程和讲述人的情感表达,在适当的时刻切入,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等着我》受众解码分析

(一)优先式解读

受众的“优先式解读”是指按照编码者赋予的意义来理解节目传达的讯息。从《等着我》的观众反馈中来看,大部分人对于节目所传达的价值观采取的是认同的态度。《等着我》所呈现的一个个鲜活真实的故事,卷入了强大的情感能量,这些人这些事看似遥远,但其中蕴含的感恩、孝道、人伦,都是人类无时无刻不在触及的人生命题。同时,通过亲历者的讲述和权威人士的解读,能够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更好地保护自我、保护家人。除此之外,《等着我》作为一档公益寻人类的节目,更大的意义是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事业当中来,让更多失散的亲友通过科学的方法早日团聚。以上便是编码者通过节目想要传达的意义,受众能够根据其意图认同节目中蕴含的信息和价值观,是一档电视节目能够长久存在的重要手段。

(二)妥协式解读

受众的“妥协式解读”是指受众在观看电视节目时,不完全按照编码者所提供的话语讯息来解读,有部分抗拒的心态。对于《等着我》来说,该节目最大的争议便是“太过煽情化”,甚至被观众戏称为“催泪弹”,曾一度被认为是拿亲历者的悲惨故事来消费大众的悲伤。同时,嘉宾和主持人的“道德绑架”,也引起了部分观众的不满。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价值观都各不相同,所以也根本无法做到对于亲历者的“感同身受”,这种矛盾是必然存在的,编码者在处理此类情况时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将这种冲突降到最低。

受众的第三种解读方式是对抗式解读,即受众对编码者所提示的讯息意义做出完全相反的理解。[1]在《等着我》节目中,这部分受众占很小的一部分,但节目组也应提高重视,采取相应的策略,规避这种情况的发生。

猜你喜欢
寻人符码亲历者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的电影符码解读
初心如磐
向真而死——论《菲德拉的爱》的消费符码与悲剧情感
触发与激活:影像艺术叙事理论的机制建构*
为科技赋予温度 让善意无处不在
符码的游戏艺术
百度升级“AI寻人”服务
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群体记忆与精神符码
汶川地震 十年十人
找回缺失的“人”!——李峻老师的“寻人之旅”与“寻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