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媒介形象呈现的研究述评
——中国本土视角

2019-03-22 02:11李雪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17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媒介空间

李雪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结合中国本土目前民族地区的发展情况,当前民族地区的大众传播,无论是传播内容内涵的倾向性、传播范围的限制性还是传播技术的差异性,都仍有很多需要改进的空间,少数媒介形象的呈现效果难以做到客观全面。目前国内对少数民族媒介形象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媒介形象呈现的关系研究

大众传媒作为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在承载信息的形式上逐渐完成从纸媒到电子媒介再到全媒体的转变,在不同媒介载体中,少数民族形象的呈现方式会有所差异,但仍无法改变其成为他者再现对象的现状。《人民日报》作为国内发行量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官方媒体,张媛选取了其 2010-2013年关于少数民族报道的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考察它在其中建构的少数民族形象。她发现其中的报道总体数量偏少;体裁上报道侧重于告知信息;内容领域上政治和经济是有关少数民族报道的重中之重;报道态度总体上呈现中立为主的立场,多为采用事实叙述的方式。覃诗翔同样探讨过中国少数民族在大众媒介中的他者再现,他通过对《北京青年报》2006年少数民族新闻进行内容分析,他发现:在描述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关系的报道中,43.7%的报道强调了少数民族获得汉族帮助;29.6%强调了汉族对少数民族的欢迎,而关于民族间的冲突矛盾只占5.6%。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形象展现上常处于高低不均衡的状态,这背后除了经济条件等外在因素,也存在对少数民族存在刻板印象、少数民族群体话语权缺失等原因。

二、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乡村地区的关系研究

通过搜索相关文献,我们发现在呈现少数民族形象的社会空间中常选为乡村地区,且有较多学者选择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个别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试求探寻大众传媒与当地民族文化的双向互动关系。在孙信茹、苏和平的文章中,他们选取了云南兰坪大羊普米族村寨作为个案进行考察,并根据村寨独特的社会网络结构,总结出媒介在少数民族乡村空间中扮演的四种角色,分别是个人空间的家庭成员、血缘空间的联结者、公共空间的介入者、仪式空间的见证者;肖青通过阿诗玛回归乡土的个案,展现了少数民族文化再地方化的可能性。我们应认识到,文化的变迁是绝对的。处于现代媒介环境中的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进行与他文化的交流,而所有的形象呈现都依靠与大众传媒的媒介,所以如何正确处理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形象之间的关系始终应得到重视。

三、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女性形象的关系研究

少数民族女性的媒介形象研究是我国女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目前对此的研究相对薄弱。高卫华曾选取2009-2013年以来的12 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影片中的少数民族女性处于被窥视的位置,某种程度上,我们通过此形象来见证少数民族女性的成长。但这是否能真实呈现群体形象仍是需要考察的问题。国内学者除了在时间维度上对少数民族女性的媒介形象进行梳理,在空间维度上同样选取部分典型地区的女性群体进行个案研究。例如阿斯买·尼亚孜选取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女性进行问卷调查,探究她们对新媒体信息中对自身形象展现的认可程度,阿斯买·尼亚孜对大众媒体对新疆少数民族女性的影响进行观察;周爱萍则结合当地地域特色,探析纳西族女性在丽江旅游业领域的形象扮演;梅红则以人民网中羌族女性新闻图片为研究内容,她指出在新的时代,媒体所塑造的羌族女性仍是被窥视的,她们以身体作为商业资本,被放置在“男性”权利和民族文化之后。总的来说少数民族女性这一群体始终处于边缘的位置,她们被放置在被观赏中和商业化环境中中,处在看与被看的位置上。

从现实情况来看,大众传媒由于受到来自信息来源、媒介的新闻生产机制以及媒介的所有制等影响,造成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刻板印象。这不仅影响了公众的认知,还会影响少数民族族群自我认同的实现。因此,在进行少数民族报道时,要注意呈现出全面的少数民族的风采和真实生活,在准确塑造的基础之上实现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在未来的研究中,可进一步探求实现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路径。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媒介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