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视野下扶志扶贫研究

2019-03-22 05:55黄晋京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扶志教育工作者贫困地区

黄晋京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思政部,福建 福州 350007)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当前我国的历史性任务是解决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深入开展扶贫开发工作,服务贫困群众,引导贫困群众树立摆脱贫困的信心[1]。本文以思想政治理论为出发点,分析扶贫扶志工作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与扶志扶贫工作的积极意义,探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扶志扶贫工作的途径。

1 扶志扶贫蕴含的思想政治理论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思想政治理论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立足点,对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进行科学分析,进而系统分析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客观问题[2]。

1.1 扶志扶贫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外因辩证原理

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各级党委和政府为打贏脱贫攻坚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是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脱贫的外因。然而外部“输血”只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条件,内部“造血”即贫困群众从内心产生摆脱贫困的动力与外因结合起来才能巩固扶贫成果,彻底消除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只有激发贫困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斗志,从根本上转变他们“等、要、靠”的思想,他们才能逐渐摆脱贫困[3]。

1.2 扶志扶贫符合尊重人民主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要把脱贫攻坚的希望放在贫困群众自身上。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不能忽视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4]。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孕育着伟大的实践创造力和历史推动力,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是推动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在推动社会实践的同时也推动社会进步。“坚持人民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等思想已经融入扶贫政策、制度和实际工作中。“扶贫先扶志”的实质在于让艰苦奋斗的思想观念深入贫困群众。创造扶贫的外在条件只是为了更好地促使他们产生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和动力。能不能摆脱贫困,关键在贫困群众自己是否有脱贫的意愿和行动,而不能仅仅依靠外部力量。否则,即使群众脱贫后也容易再度陷入贫困。

1.3 扶志扶贫体现了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必须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扶志就是让贫困群众产生创造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并付诸实际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中指出:“脱贫致富从直观上说,是贫困地区创造物质文明的实践活动。但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扶贫与扶志体现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可以说丰富贫困群众的精神文化,帮助他们树立追求幸福的远大志向,不仅是扶贫的目标和要求,也是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

2 思政教育者参与扶志扶贫的积极意义

在扶贫工作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扶志扶贫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让贫困群众具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敢于拼搏、敢于创新等人格特质,使贫困群众产生脱贫的内生动力。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去激发困难群众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响应国家号召,走进扶贫第一线,深入挖掘思政教育的扶志功能,主动对接扶贫工作[5]。

2.1 是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延伸和拓展

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是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延伸和拓展。在《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中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引领能力,他们提供的社会服务主要是思政教育工作,为贫困群众讲清楚党的扶贫政策,引导贫困群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可以参与党情、国情、省情和民情教育,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参与扶贫扶志工作,既是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是高校参与社会服务的重要表现。

2.2 是激发贫困群众产生致富动力的现实需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扶贫攻坚阶段,必须抓住扶贫工作的主要矛盾,才能解决扶贫工作中存在的根本问题。目前一些地区对扶贫工作重视不够,缺乏正确的思想指导,导致这些地区的基层组织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严重地挫伤了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信心。这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参与扶志扶贫工作创造了空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扶志的核心任务就是要让贫困群众解放思想,弥补精神缺失,激发贫困群众产生致富的内生动力。

2.3 是党中央对思政教育者的殷切希望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6]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响应号召,积极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在扶贫攻坚中,以扶贫扶志为使命,宣讲党的政策,做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做道德风尚的宣传者,使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

3 思政教育者参与扶志扶贫的路径

高校应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组织思政教师投入脱贫攻坚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各地脱贫工作的实际情况,创新扶贫扶志的新路径。

3.1 加强群众教育,激发贫困群众的致富愿望

如何让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主动摆脱贫困意识,这是扶贫扶志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三下乡”活动,深入贫困地区或贫困家庭,开展政策宣讲活动,使干部和村民更了解扶贫政策,提高贫困群众脱贫的决心和信心;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使贫困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许多贫困地区属于革命老区,具有深厚的红色历史积淀或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查找地方志和各类档案,挖掘历史故事,激励贫困群众自立自强;可以把干部扶贫事迹和村民勤劳致富事迹编写成故事、歌曲、小品或相声,通过电视、报纸、黑板报等传统媒体,以及QQ、微信等新媒体向群众宣传,营造脱贫致富光荣的浓厚氛围,引导贫困群众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脱贫致富道路,彻底改变贫困群众被动致富的现状。

3.2 帮助贫困地区基层干部提升领导能力,基层组织领导群众脱贫致富的作用

党的领导是我国扶贫的政治优势,扶贫工作需要党的领导。基层领导干部是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然而一些贫困地区的基层领导干部还存在作风散漫、对扶贫工作的意义理解不到位、把扶贫资金变成面子工程资金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这些地区的扶贫工作。高校应发挥人才优势,组织思政工作者深入贫困地区,了解基层组织的状况,制定和落实宣传教育和培训计划,促进基层领导干部转变思想,提高基层干部的领导能力,调动基层干部开展扶贫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7]。

3.3 帮助基层组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积极进取的氛围

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发挥所长,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传播出谋献策,帮助基层组织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和改变行为习惯。营造积极进取的氛围,为扶贫工作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为扶贫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村民完善基层自治组织,发挥自治组织的自律和监督作用。首先,树新风。在贫困地区开展宣传活动,弘扬良好的乡风、家风,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其次,摒弃漏习,提倡节俭。通过宣传,促使广大群众摒弃大操大办的陋习,大力提倡节俭操办、文明操办等风气,教育贫困群众,避免群众“一次酒席掏空半生积蓄”的现象发生。最后,引导广大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政工作者应深入贫困地区,开展社会主义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贫困地区群众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教育,传递正能量,引导广大群众追求美好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

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创造,脱贫致富最终要靠贫困群众自己努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参与扶志扶贫工作,应走对方向,找对方法,帮助贫困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让群众树立脱贫的决心和信心,激发贫困群众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使贫困群众具有持续致富的信心和能力。

猜你喜欢
扶志教育工作者贫困地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天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打好扶贫“组合拳” 以扶志促脱贫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鱼渔并授,扶志更扶智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扶贫·扶志·扶智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涵养“三气”扶贫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