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

2019-03-22 05:55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学习者信息技术

潘 宇

(重庆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40133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3D打印和新能源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具备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和全球化的特点。“互联网+”的热潮兴起,并给教育领域带来冲击与机遇。而教学不再被认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单向机械活动,而是一种复杂的双向实践活动。教师要以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和复杂性为出发点,采用一种有别于技术理性的思维方式来解决教学问题,即教师根据教育环境的变化,不断学习,达到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标准。因此,如何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一个重要内容。

1 “互联网+教育”的源起以及对教育领域的冲击

1.1 “互联网+教育”的源起

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 +”行动计划。2015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向世界宣告:“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互联网+”是一套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所有部门整合和创造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的过程。“互联网+教育”即指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一套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过程,推动教育向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1]。

1.2 “互联网+教育”对教育领域的冲击与带来的好处

教育视域下的“互联网 +教育”,不仅应该认识到“互联网+教育”所带来的诸多冲击与改变,而且更应该看到“互联网+教育”对教育领域带来的好处。

从教育资源角度来看,教育资源由封闭走向开放。以往,教育资源存在于学校、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固定的空间内,教育资源的适用对象也只包括了学生、教师以及相关的教育工作者。而互联网具有强大的资源储存、信息沟通交流等优势。教育资源借助互联网平台与连接互联网终端的人共享、学习与交流。比如,国外的可汗学院、国内的网易公开课等,都是教育资源丰富的网络平台,并且其中的大部分课程均为免费。

从学习角度来看,学习者从被动走向主动。学习者到教室上课,课程内容从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最后到经验的课程,从理论到实践,学习者的课程内容被规定好了。但在互联网平台与技术的支持下,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自由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的选择与服务。但在这样的自主学习模式下,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例如,学习者进行碎片化的知识学习,对知识的把握不系统;自主学习对学习者的自觉性、自控能力要求提高;以及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丰富,需要学习者拥有较高的对资源的有效甄别与判断能力。

从教学角度来看,“互联网+教育”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知识来源不仅来自于教师。教师的角色也在发生着改变。教师从教学的主体转化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从台前走到屏前,互联网时代下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的出现与发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时代的浪潮中脱颖而出,这就要求教师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有着明确的规划与目标。

2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职业生涯中,通过各种学习、专门训练与终身学习,不断获得教育知识与技能,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成长过程[2]。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数字化时代,各种信息传播迅速、信息数量剧增与新技术的更新换代也改变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在此大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纳入了信息技术元素,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所要学习的内容之一,而且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利途径。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与通识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持续学习与反思,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由此,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提高信息素养、提高专业水平与能力、持续地学习与反思。

3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信息技术强烈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互联网使世界互联互通,网络上的培训讲师、网络名师以及各种名师课堂充溢,教师如若不能更上时代步伐,不能适应专业需求,势必会被时代淘汰。因此,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在跟随时代特点的基础上提升专业水平与能力,从而获得进步与成长。

3.1 建构主体意识

一方面,教师观念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教师对教育问题的认识不能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观念上,对时代变化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不能简单认为“互联网+教育”只是教育与技术的机械相加。 教师要及时更新专业观念,有机结合信息化技术与专业发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并且教师要将互联网技术融入于专业发展,以开放的思想和心态接受新鲜事物、观念。要想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与通识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同时及时更新观念。

另一方面,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上充满着大量的教学方案、教学课件与教学视频等资源。资源的共享有一定的好处,但也导致了教师在众多资源的包围下,逐渐与其他教师同质化,失去自己的教学风格。所以,教师必须确定自己的主导地位,培养主体意识和能力,以教师自身的主导性作为生长点,提高专业水平与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3.2 更新思维方式

时代引发的教育变革要求教师的专业思维与时俱进。互联网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去,用户思维是互联网公司的法宝[3]。因此,在教育领域,学生即是教师的“用户”,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应随着学生用户的需求来开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辨别信息真假、规避风险、合理利用信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教师的教学已经不再是遵循线性的规划向学生传递与输出信息,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建构活动。所以,教师的专业发展则是需提升自己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判断力,优化选择。

教师还应该具有大数据思维,要学习并利用大数据的技术分析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收集相关数据,分析利弊,完善教学工作。教师还应具有跨界思维,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共享资源,进行多方面学习。例如翻转课堂的应用,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要求提高,教师需要学习视频录制,剪辑,后期制作等技术。思维方式的持续更新有助于优化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3.3 提高信息素养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素养俨然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所必需的技能。信息素养,指合理恰当地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信息技术工具,通过对信息的获取、整理、评价、应用等,最终达到目的的一种综合能力。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4]。

“互联网+教育”具有大量的信息资源,教师的信息意识决定了这些技术与资源是否有效运用于教学。关于信息知识,教师要掌握共享资源的搜索办法,并及时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将其运用于工作中。信息技能则是一种实际操作能力,教师不仅需要将各种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实施信息化教学,还可以有效利用资源共享进行学习,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例如,积极参与学习“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微课、制作小视频、拍摄视频、剪辑视频以及运用翻转课堂教学的相关技术等。最后是信息道德,网络资源变得容易获取,这引发了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教师要选择途径正当的教育资源,更要避免信息的剽窃。

3.4 持续反思学习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如此。美国教育心理学专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具体而言反思就是在深刻认识自身的实践行为基础上,不仅看到实践中的合理性与优点,而且更要认识到其中的不合理性与不完善性,通过对不合理、不完善之处的改进,进而达到一种新的层次与状态。反思能使教师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自身的知识储备与实践经验的欠缺之处,因此持续进行反思与总结,可取得进步。

伴随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概念,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对终身教育这个概念的内涵作进一步解释,终身教育得以发展与推广。随后终身学习思潮也在此基础上得以确立和发展。终身学习简言之就是“活到老学到老”,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人的一生的持续学习的过程。因此,个人应该培养终身学习的态度、能力与习惯。在“互联网+教育”的信息化时代下,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需要更新解锁,从而提高竞争力,促进专业发展。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学习者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