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法自然”论

2019-03-22 05:55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道法自然老子万物

杨 浩

(安徽大学 哲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9)

在《老子》的文本中,“自然”一词出现了5次: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1]128;二,“希言自然”[1]153;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159;四,“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1]254;五,“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1]296。“自然”的内涵十分丰富,多数学者对“自然”的看法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以《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159为例,王弼注说:“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2]66冯友兰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并不是说,于道之上,还有一个‘自然’,为道所取法。上文说,‘域中有四大’:即‘人’‘地’‘天’‘道’‘自然’只是形容道生万物的无目的、无意识的程序。‘自然’是一个形容词,并不是另外一种东西,所以上文只说‘四大’,没有说‘五大’。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跟目的论说法鲜明的对立起来。”[1]164陈鼓应认为:“道以自然为归,道的本性就是自然,‘自然’这一观念是老子哲学的基本精神。”[1]165王泽应说:“道本身则是自然的,自然便是道。‘道法自然’是说,道本身就是自自然然、本来就是这样,是自然而然的。”[3]笔者则认为应当寻找“自然”最原初的含义,从“自然”一词的最本质的含义来进行解读,最后将“自然”放在整个《老子》的文本中进行还原与说明。

1 “自然”的基本释义

王绪琴的观点认为 “在古代汉语中,‘自然’没有大自然的意思,甲金文中,‘自’字有两义:一指‘鼻子’,一指‘自己’。 ‘自’字在《老子》书中频繁出现,多指‘自己’。 《广雅·释话》:‘然,成也。 ’《礼记·大传注》:‘然,如是也。 ’‘然’字在《老子》书中也反复出现,均作‘如是’即‘如此’讲,无一可作‘自然界’讲。《老子》中的‘自然’用现代汉语解,即‘自’指‘自己’,‘然’为状词:是什么的样子,故‘自然’是指‘是它自己的样子’”[4]。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自然”有四个含义,自然首先有“自然界”代表整个自然环境的意义,然后还代表一种自然而然的不被拘束的状态,其次是不经人力干涉的自由状态,最后是表示一种当然的含义。从字面上讲,“自然”的意思是表述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说:“复得返自然。”呈现的是一种不勉强不拘束的状态。从内涵上讲,“自然”体现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此外,自然还有象征义:即自然是描述道的一种状态。

“自然”在《老子》中出现了5次,其中十七章是字面义,二十三章与六十四章是内涵义,二十五章与五十一章是象征义。“自然界”的含义在《老子》的文本中并没有直接说明,而现代化以来对自然的理解更多的是其“自然界”的内涵。综合上述三种的“自然”意义,我们可以得出老子的“自然”较为确切的含义。“自然”是老子在观察天地之间人事的基础之上,从物质化的“自然”提升到客观化、规律化乃至形上化的“自然”。

老子的“自然”最深刻的含义当属《老子》第二十五章所云“道法自然”[1]159。陈鼓应在《老子注译及评介》中说道:“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1]164-165笔者在这里认同冯友兰的解释,——“自然”是从人、地、天、道四大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所以,“自然”的确切含义是离不开对“四大”的具体分析的。所谓“自然”的内涵与范畴是包括“四大”的,但在这里还有着象征性的意义,即描述天地万物创生时的无目的性的状态,最后概括为道的一种状态。可见老子的“自然”有着丰富的涵义。

2 人生观维度的“自然”

在人生观的维度,“自然”实为指示人保持一种“虚静自然”的人生态度。老子从天地之道出发,认为人生之道与天地之道相类似,天地间万事万物都遵循着“道”的内在规律,事物之间的变化发展都体现了道的“自然无为”的特点。这种道的内在规定性在人生上的体现就是秉持自然而不妄为的生存态度。老子在文本中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了说明。

首先,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说。《老子·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225老子的道生万物的思想生动地体现了道的本体性规律,其关于道的本体论与西方哲学家的理论也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无论是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还是海德格尔的“无”,都与老子之道在概念内涵上有着相似的特征。当然,不能单纯用西方哲学的概念来穿凿附会,因为,老子之道是超概念的,当一旦用语言或者概念来界定道时,那么道本身便会落入概念的陷阱之中,对理解老子之道产生了阻碍。所以,任何的语言上的概念对我们理解老子之道来说只存在着有限的意义。从老子的道的超概念性来说,老子之道的丰富而辨证的内涵显然是高于西方哲学的。老子以“玄牝之门”[1]80来比喻本体性的道,通过数目之间的不断叠加来表现万物生成发展的状态,同时以阴阳二气的相互冲荡和合来揭示生长完成的内在理路。老子的道是超越有无的“无”,在此超越之“无”中又有着有与无的形成与分界。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100有与无、阴与阳正是自然万物生成发展的关键,都是自然而然的,符合道的内在规律的。

然后,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老子·第十六章》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1]121张松如认为:“老子是以归根一辞作为静的定义,又以复命一辞作为静的写状。如果说‘并作’包含着动的意思,那么归、复便属于静的境界。正是在这静的境界中再孕育着新的生命,此即所谓‘静曰复命’。”[1]125笔者认为张松如的解释更加适宜,“根”象征着恢复到一种虚静的境界,所谓“复命”即是这种虚静自然的状态,纷纭的万物回归到本原之处,这是天道循环的规律。所以老子说道是循环往复的,这种循环是永恒的,只有具备这种理性的认识,才不至于轻举妄动招惹灾乱。万事万物都遵循着这种规律,而本原之处则是呈现出虚静的状态。要观察到这种永恒之道就要“致虚极,守静笃”[1]121,即让心境保持空明宁静,如此才能不被物欲纷扰。

冯友兰先生认为:“老子所讲的为学的方法,主要的是观。它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观要照事物的本来面貌,不要受情感欲望的影响,所以说:致虚极,守静笃。这就是说,必须保持内心的安静,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1]122对事物真相的认识与虚静的心之间有着深刻的关联,因此我们在人生之中要达到一种“虚静自然”的状态,老子的观点无疑是有着极大的启发性的。老子生活的时代礼法崩乱,西周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也正在逐渐瓦解,面对着这样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老子所提出的观点是超越世俗的,同样也不能为统治者所接受,但老子的“虚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平衡物欲的纠缠纷扰来说有着极大的意义。

在人生观的维度上,老子认为“道法自然”[1]159喻示着天地万物都是自然而然的,作为个体的人应当持守“自然”的心态,不以个人的主观妄为而违法“自然”,对天地之道保持着清净自然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在《老子》文本之中,“道”一词出现了七十三次,“道”的内涵在《老子》的文本中多元而复杂。“道”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来说,是天地万物形成的本源,而在儒家经典中,“道”意味着 “修己以安人”[5]156注重社会伦理关系的和谐。相比于《老子》,“道”在《论语》中出现八十九次,《孟子》中出现一百五十次,《大学》出现十次,《中庸》出现五十五次。诸如“朝闻道,夕死可矣”[5]3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6]224等等。可以看出,儒家之道是人伦之道,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精神的体现。儒家之道虽也有探寻天道自然的成分,但其着重点还是立足于伦理之道的,即“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5]38。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的工具,因此在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儒家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在今天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中,不少的人都被物欲文明异化,老子的“自然”思想,对我们每个个体的人生来说,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3 社会观维度的“自然”

在社会观的层面上,“自然”意为实行“无为而治”的治理思想,即“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1]275。老子认为只有遵循“无为而治”与“道法自然”的规律才能治理好国家,社会之所以纷乱搅扰是统治者的肆意妄为所造成的结果,即“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1]206,正是因为仁义的施行才使得世人与自然本性相背离,而导致天下祸乱不安。“自然”要求世人克制私欲即“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344。老子认为正是私欲让人陷入忧患之中,让国家面临被动的境地,“为者败之,执者失之”[1]178。作为社会上层的领导者而言,克制私欲修身养性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能将这种修身之道传递给人民大众,即“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1]67。“自然”也要求为政者不随便干涉世事,做到“无为而无不为”[1]203,无为指的是不妄为,不以自身的个人意志来影响民众的生活,而是遵循自然之道符合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上去治理社会国家。

老子认为“治大国,若烹小鲜”[1]286因为国大自然琐事繁多,若朝三暮四施以扰乱,就算是小鱼也会被煮烂,也会给国家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危机。如果能充分发挥无为的主观能动性不必事事躬亲,那么社会的繁荣发展与百姓的安居乐业自自然然就能实现了。所以社会的领导者对老子的“无为”有着充分的了解的话,就能避免各种各样的危机,也不会无端招致失败了。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1]178除去极端、奢侈而过度的行为对有道的统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统治者是社会大众的引领者,不做过多的干预正是明智的举措。老子更从正面来描述了“三宝”的理念:“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1]306作为社会的统治者若能保持慈爱、俭朴与谦退的品质便能给予社会大众以正面向上的力量。道以“自然”为法则,“自然”以“无为”为纲目,遵循“自然无为”的规律自然社会和谐国家兴盛,所以老子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1]232老子的“自然”价值的实现最终建立在理想社会的蓝图之上,老子据此提出了“小国寡民”[1]344的理想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便是自然之道在社会中的具体实现。老子并不是表现了一种复古倒退的历史观,与人类历史的发展相背离,更不是把所有人类长久以来的文明发展成果所销毁掉,而回到一种无知无欲的纯粹的理想社会。笔者认为这并不符合老子的原意,老子所主张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理想,超脱种种世俗的束缚与枷锁,达到独立自由的境界。如果视老子是想回归到一种原始社会的话,那么老子的理想与价值便都无法实现了,老子的“自然”也就变成了一种消极的“自然”。所以说:“‘小国寡民’思想有助于人与人、国与国、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期望人类社会能重新回归到自身所追求的价值本源:幸福。”[7]老子的理想虽有复古倒退的嫌疑,但从老子的整个文本来看,老子是用一种象征性的手法,来劝勉社会大众收敛私欲。尽管现实情况并不允许,但老子还是主张一种在精神上的价值追求,而不是让人成为私欲的枷锁,所以老子才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100

4 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将老子的“自然”放在了整个文本中进行了考察,意图探讨“自然”的丰富内涵,从人生与社会的两个维度对“自然”这一概念进行了梳理,以突显其“虚静自然”与“无为而治”的价值理念。在当代科技文明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平衡科技发展与自然之间的冲突,老子的自然观对我们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领导人更是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所以借鉴老子的“自然”思想将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道法自然老子万物
万物皆可折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万物生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场地设计与中国传统建筑理论
“道法自然”的城市水域驳岸景观设计探析
智者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