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

2019-03-22 18:28冼娟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1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能力

冼娟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茂名 525000)

随着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升,教育改革持续深入落实,我国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仍有不断提升和发展的空间[1]。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与要求也不断发生改变[2]。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青年人才的主要机构,应重视对教育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岗位。

1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与社会就业情况之间的矛盾逐渐增大,如何提升高校学生就业、创业质量成为社会各阶层密切关注的问题[3]。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各岗位需求越来越偏向应用型人才。在此社会背景下,高校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缓解学生与就业结构矛盾,促进高校发展的必要措施,需依据人才市场需求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素养。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兴课程,包含着创新意识培养、创业指导、教育等要素,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更应注重培养其知识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对于学生的就业方向、就业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也有助于推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两者相互融合相互推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走向社会后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不断改善和更新,但目前而言仍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在于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和基础相对薄弱。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较为新兴的课程,在我国高校教育中起步晚,其应用时间相对较短,教师团队、领导团队专业性仍有待提升,部分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创新意识、创业认知、研发能力不足,难以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引导与示范作用,其教育方法和模式也在不断摸索过程中[4]。

其次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理念、教育本质等方面的理解存在缺陷。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应在于创新而非创业,需指导学生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引导学生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为目的地探寻新方法、新途径、新事物,并在内外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导向创业,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创业精神,而不是仅对学生的创业行为进行引导和指导。

最后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存在问题。部分高校加大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和教育力度,其目的主要在于提升学生毕业后的创业比例,提高上级评估考核成绩,其功利性过重,反而忽略了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高校需改变其教育目的,将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给予学生创业指导的同时注重其综合能力的发展,提高其职业素养,致力于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专业型、应用型人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升。

3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

3.1 提升教育团队专业性

教育团队的专业性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关键作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视阈下,高校需改变教育观念,以“育人”为教育目的,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对于教师的专业培训,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自身也需不断增加专业知识储备,在实施教育工作之余可应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加强与校外相关专业人员和杰出工作者的交流,注重自身创新意识、教育专业知识、研发能力方面的学习与培养,不断提升自我,给予学生更优质、更专业的引导。

此外,学校也应注重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师的引进,寻找具有良好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创业认知的优秀教师,提升整体教师团队的专业性。也可与校外企业相合作,邀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等精英人士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或教育顾问,使教师团队结构更为合理和全面。在进行教育时,基础专业知识理论课或通识课需加强对于学生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依据理论知识进行创新和思考。在创业项目实践活动中,教师需做好引导、指导工作,并为学生提供咨询帮助,在完成项目后对学生进行评估,对项目完成质量优秀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彰,并保护学生知识产权,鼓励学生不断创新和发展。

3.2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视阈下,高校需完善相关课程体系,依据学校实际教育情况和学生需求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进行调整,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实现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的有效结合,使其更符合学生的需求与实际情况,提升教育针对性与适用性。学校可从知识学习、实践、创业、运营等方面设立相关必修课、选修课、通识课等。学校在设置课程体系的同时可结合区域产业结构、经济情况、就业前景进行综合考虑,开设符合区域与学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帮助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测评,使其明确自身特长与缺陷,合理规划就业或创业发展方向,将创业技能、理念、思维、心态相融合,提高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

3.3 更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部分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与本质理解不够透彻,在教育过程中通常沿用传统的以理论讲解为主的教育方法,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知识理解难度。传统方法可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但对其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却无明显益处。在教学过程中应更新教育模式,应用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需引入相关项目,使学生参与其中,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达到教授与学习的目的。结合实践操作进行学习更便于学生理解,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有利于提高教学趣味性和学生求知欲,且能够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加深创业认知,加深记忆。

应用项目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可将其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其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也可以小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提出创意,并指导学生设计和策划项目方案,使其在实践操作中获得创业、经营的经验,并由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缺陷并不断完善,再次投入实践中,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

3.4 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理论支持与引导,但却难以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也无法为学生提供创业经验指导,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7]。因此,学校应充分结合政府、企业、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学,利用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创业经验。学校可加强与校外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邀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专业领域杰出者来校进行指导,与学生分享创业和就业经验,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就业情况和创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法,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避免理想化和空理论。

此外,学校也可联合政府、企业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和合作平台。通过合作平台实现校内校外资源的链接与聚集,在合作平台中发布政策信息、市场信息、企业信息等,便于学生查找和了解社会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资源与政策,促进学生创业发展。利用合作平台还可给予学生更多实践的机会,并为学生做好项目对接、项目指导、政策咨询、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高校是培养青年人才的主要教育机构,应充分依据市场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应用型人才是目前大部分社会岗位的需求,高校需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高校学生就业质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创新创业教育应提升教师团队专业性,改变教育教学模式,摒弃传统枯燥的教育方法,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完善课程体系,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与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质量,使其在社会中获得良好发展。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将高校学生向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培养,则有利于推动国家经济与文化教育的进步。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