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9-03-22 18:28董超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1期
关键词:工科院校融合

董超

(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浙江杭州 310014)

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新工科是当前新的工程教育形式,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新工科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本科院校要深入研读新工科的精神实质,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拓宽实践载体,搭建人才培养平台,不断探究新工科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1 新工科背景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新时代,为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型产业发展,我国通过教育改革创新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新工科建设应运而生。新工科建设要求人才培养要符合国际的标准,深化和加强学科体系建设,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搭建实践教育平台,坚持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积极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1]。因此,本科院校要坚持以新工科建设的思想为指导,加强创新创业学科建设,强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大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本领。

2 新工科背景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在新工科背景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扎实的学术功底、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深厚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强的职业道德素质,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深化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的改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机制,强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优化创新创业专业设置,加强各学科专业知识的融合,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复合型人才培养水平,实现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有益于增强本科院校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加强产业发展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提高专业教育带动产业发展的水平,充分发挥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作用,为社会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工科人才,切实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3 新工科背景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本科院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改革,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设置和人才培养上,一直沿用传统的填鸭教学形式,没有重视市场对人才发展的客观需要,致使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不相契合,严重忽视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科院校以理论教学为主,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程度有待增强,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教学内容较为单调,社会实践教学的占比较小,实践性和实效性特点不显著,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和时代性;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完备,专业化、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不够健全,专业化较强的技术研究服务中心、校企合作办学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建设还有待完善,专业教育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不高,产业发展和本科院校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程度还有待提升;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作用还有待加强,与重点企业和相关部门的衔接程度有待增强,创新创业保障体制有待完善[2]。

4 建构新工科背景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路径

4.1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本科院校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方向,科学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推进课程设置同人才培养的紧密融合,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积极完善多元化、宽领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3]。本科院校要积极创新教育的理念,改进教学的方式,优化教学的内容,拓宽教育的渠道,建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要坚持新工科改革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典型案例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建立科学严谨规范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引导大学生要紧密结合专业的实际,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的潜质和兴趣,拓宽大学生就业的前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技能和水平。

4.2 注重多学科的深度融合,加强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育

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上,要努力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各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合,不断满足社会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特别是伴随科技进步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市场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需要的程度不断加深,因此,单一的学科体系建设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本科院校要积极转变教育理念,调整人才培养战略,立足于社会实际和行业人才的需求,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科学制订人才培养阶段性计划,完善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尤其是本科院校要高度重视多学科相互之间的深度融合,摒弃单一学科的传播局限性,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各学科知识间的融会贯通,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有效融合,实现产业发展和专业教育的紧密衔接,着力提升专业教育带动产业发展的水平,切实培养大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深厚的专业技能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为社会培育大批量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4.3 健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高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

本科院校要坚持以实践为导向,不断加强创新创业学科体系的建设,积极建构专业性强、各学科交叉、紧密衔接的综合性实践平台,增强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能力,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训技能。本科院校不仅要将实验室、工程设计院、创业孵化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创业实训基地作为大学生主要的实践基地,而且还应该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训练、创业项目的优选和孵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新创业认知能力培训等实践活动,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企业项目的设计规划、企业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将教学实践紧密融入企业产业的发展链,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崭新的成果转化平台,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综合竞争力[4]。

4.4 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提升创新创业人才的竞争力

本科院校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本科院校不仅要指导大学生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强化学科建设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随时更新教学内容,充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育,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切实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水平。本科院校要强化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坚持多方协同合作的原则,加强与企业的信息沟通和联系,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大学生实践孵化创新园区、创新创业科技园等,增强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育;本科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积极做好相关问题的反馈,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提供重要的平台。同时,本科院校要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加强各类创业项目的对接,为企业提供重要的技术和人才支撑,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拓宽大学生创业的渠道,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水平。

4.5 完善创新创业保障体制,保障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实施

本科院校要增强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强化创新创业专业的设置,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统筹规划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本科院校要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制度,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和保障机制,除教学科研和日常管理外,本科院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列入高校经费支出,并提供较大数额的专项经费,保证做到专款专用。本科院校要认真统筹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建设,通过改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校企合作办学的质量、开创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等方式,不断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升级,打造专业性强、科技含量高的高水平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提高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水平[5]。

综上所述,在新工科背景下,本科院校要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注重多学科的深度融合,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健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完善创新创业保障体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育,提高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创新创业人才的竞争力,切实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实施。

猜你喜欢
工科院校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融合菜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