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艺术院校与综合大学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2019-03-22 18:28潘竞苏霍楷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1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艺术类艺术设计

潘竞苏,霍楷

(东北大学艺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004)

1 纯艺术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1 纯艺术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状况

纯艺术类院校在我国高等院校艺术教育体系中具有艺术氛围最浓郁,艺术思想最活跃,优质艺术师资最充裕等特点。纯艺术类院校为我国艺术门类中的各行各业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从纯艺术类院校走出的很多学生后来都发展成为我国艺术行业的中流砥柱。

纯艺术类院校拥有最优质的艺术教育队伍和最为完备的艺术教育体系,然而与综合类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相比纯艺术类院校往往在艺术教育培养中缺失人文教育课程与跨学科交流课程设置。随着近年来纯艺术类院校在艺术学科的建设中取得了丰硕成果,缺乏人文素质教育的弊端越发凸显。21世纪的艺术已不仅是依靠单纯的艺术家技能的表现,艺术表现的形式与内容都在时代潮流的高速运转中发生着翻天复地的变化。纯艺术类院校独具特色的“师徒制”“工作室制”的教育培养模式下,缺失了与其他学科领域更多的接触机会。在这种艺术教育培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往往承袭了教师的艺术技能,具有较好的艺术表现能力,然而在艺术表现形式,艺术创作手法上却难以有较大发展。纯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无法很好地适应当今社会所需求的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1.2 综合性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状况

20世纪90年代,国内高校大规模合并,形成了一大批综合类大学,融合了文科、理科、工学、艺术、医学、法律等学科专业。随着社会对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和社会上对艺术专业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国内很多高校纷纷开设了艺术专业,甚至农林、理工、航空、财经、政法类高校都增设了此类专业,形成了多元发展的局面。与传统的纯艺术院校相比,综合性院校大多依托学校多种类型学科共存的现状,利用多学科之间互相交叉融合的优势,在纯艺术学院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模式下进行改革创新,将多学科的教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促进了综合性艺术人才的发展。但是,综合性大学在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中也存在诸多实际问题,如综合性大学相对于传统的专业艺术院校而言,在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教学模式上,综合性大学往往没有很好地结合学科之间互相交叉的优势,没有考虑学校自身的优点和地域独特性,并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模式;在管理模式上追求多学科的统一性与共性,并没有考虑到艺术专业的特殊性以及艺术专业所需要的管理空间,往往在统一化、严格化的管理下扼杀掉艺术专业该有的创造力和艺术独特性。

2 纯艺术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及局限性

2.1 纯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艺术化

纯艺术院校作为国内专业的艺术类高等学府,对专业艺术水准的要求较高,主要以培养精英型专业艺术人才为主。纯艺术院校师资力量雄厚,具有最专业的教师团队和科学化院系专业设置,具有自己特有的办学特色品牌特征,纯艺术院在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师资力量的背景下,教育教学方面一直具有一定的艺术化特征,注重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深层次理解与思考,培养学生在大师们的艺术理念影响下而理解出的独特艺术风格。纯艺术院校在同一个专业的不同研究方向上具有不同的教学模式,而且在课程的设置上会通过建立多种教学方式和实践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挖掘学生的个人潜力并培养其个性的形成,帮助学生形成特有的艺术风格。

2.2 纯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性

纯艺术院校在人才培养、教育理念都有自己的特别之处,始终坚持高、精、尖的办学思路,利用专业院校自身的平台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各界的艺术专业交流,强调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利用学校优越的硬件条件,集学校资源、行业资源、企业资源为一体,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手段,以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为导向,为各大用人单位提供专业性好、实践能力强的应用人才。例如,中央美术学院和西安美术学院各自都建立了大量的工作室,各工作室根据材料、工艺及设备的特点进行统一规划并配备专业的技术人才进行辅助教学,通过工作室制度来帮助实现学生从设计创意到实现创意的过程。这两所学校还在办学理念上不断适应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根据社会需求不断更新办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目标,而且把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和区域特色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特色人才培养体系。

3 综合类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及局限性

3.1 综合类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综合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设计逐渐成为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不仅与艺术相关,而且与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现在的艺术设计也不单是设计一个形象、一个物品,它与许多学科密切相关,如力学、空气学、人体功能学、色彩学、材料学、心理学等,不仅要求艺术设计人才要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掌握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艺术设计中的办法。因此综合大学的学科多样化的特点在艺术设计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中就具有一定的优势,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可以与其他专业相融合,有利于艺术专业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多门学科的基础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学科综合化培养模式是培养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关键,综合类院校应利用好学校自身的优势条件,将学科综合的潜在优势转化为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显性优势。

3.2 综合类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交叉性

现在社会上各产业之间的沟通交流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此背景下,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全面性的学科,应该致力于培养多元化、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充分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综合类大学在人才培养中应充分利用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培养适应于社会需要的复合型高水平艺术设计人才。综合大学的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必须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充分发挥综合院校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加强跨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实践中的艺术设计经常涉及很多领域,如力学、建筑学、工程学等,这极大地拓宽了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的范围,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艺术设计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和其他学科、专业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灵活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为艺术设计服务,培养能够立足市场需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多元化综合应用型艺术人才。

4 纯艺术院校与综合大学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

4.1 求同存异、推动优势

纯艺术院校和综合类大学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学生的专业素养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需要汲取其中优点,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纯艺术院校在于专业课方面有着毋庸置疑的实力,大部分学生都经历过系统的专业技能的学习,然而在学习专业课程时,不可避免地会利用到文化课的学习时间,从而导致对理论知识方面的认识不足,造成纯艺术学院学生的文化课知识薄弱,在日后创作中缺乏理论基础的支撑。同时艺术类院校更注重学生自己的情绪感性的表达,所以纯艺术院校的学生所做作品极具艺术性。

综合类大学学生恰恰相反,理论实力较强但缺乏实践经验。在教学模式上,纯艺术院校依旧强化手绘,设计,软件技能,对于设计历史与理论的研究依旧浅显。综合类大学学生所作作品更加模式化,缺乏情感的表达,极具理性。如何协调学生在校期间的理论课和专业课的比例以及对于学生作品理性和感性的表达是目前艺术教育面对的最大的问题。

4.2 跨校合作、优势互补

国内各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对于跨校合作领域涉猎相对匮乏,而且各大院校艺术教育模式上的不同,导致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过于单一,所以加强纯艺术院校和综合院校的跨校合作,拓宽学生了解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是当前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很多大学都相继开展了慕课在线课堂,在线学习成了一种艺术专业在校大学生更为便捷的学习方式。资源共享不仅是通过网上慕课一种形式,也可以进行教师研讨会,教师互相分享教学经验,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同时可以派遣学生跨校交流学习,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教学模式,加强跨校合作和学生交流培养的模式,从而促进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和不同的教师队伍培养下完善自身的设计技能和专业素养。

4.3 共同创新、跨越发展

由于社会对于全面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基础教学和实践教学成了当今高校教育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设计专业自成立以来,一直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技术性、实践性以及表现能力。纯艺术院校和综合类院校艺术专业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育理念,充分考虑到艺术专业本身的特点,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理论联系实际并推动实践发展的教学方式研究,培养优化学生的基础能力结构。纯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都应积极和社会优秀企业进行联系合作,通过与企业联合,进行项目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应充分结合基础知识理论教学和项目实践教学,增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社会实践经验,开展校企合作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主动承接外包公司项目,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应用结合起来,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网络信息高速的更新换代的社会变化对高等教育人才的基本要求。

5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国家对艺术市场的愈加认可,艺术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对多角度复合型的艺术人才的需求也逐渐成为市场人才需求的主流。综合性大学和纯艺术院校在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为了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院校在艺术类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应该不断创新,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推动课程体系改革,重视院校自身所处地域特点,逐步建立独具区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采用工作室制,强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将艺术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运用。综合性大学和纯艺术院校不仅要找到有效、实用的培养模式,还要不断地结合院校自身的特色和教学特色,对资源进行整合,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任务和目标,与时俱进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社会广泛认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竞争力强的高素质综合性艺术人才。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艺术类艺术设计
《星.云.海》
《花月夜》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艺术类专访心得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
数字艺术类专业三大构成课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