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农科类研究生创业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2019-03-22 18:28程希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1期
关键词:农科科研成果导师

程希

(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河南洛阳 471000)

自2014年李克强总理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来,“双创”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五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本科生,针对研究生的双创能力的培养还尤为不足,研究生作为我国教育培养的最高端人才,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力还未充分发挥。

1 提升农科类研究生创业能力的重要性

1.1 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助力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其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核心是人才振兴。农科类研究生作为高级专门人才,掌握着先进的三农知识和技术,其创业意识的培育、创业能力的养成、科研成果的转化对于提升农业现代化,助推农村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着力引导研究生投身于创业实践,对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2 实现产学研商良性互动的重要举措

农科类研究生无论在知识储备、学科背景、专业技能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着力提升这一群体的创业力,对于加快科研成果的创新转化,增强科研与产业的良性互动,实现产学研商一体化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农科类研究生在开展创业实践的过程中又能将实践的经验和成果反哺科研,进一步促进科研的创新发展,从而将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发展、双创升级紧密联系起来。

1.3 高校综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研究型人才,尚未把创业型人才培育纳入教育体系中,但随着我国创新力提升需求的增长,研究生培养更应该积极承担起推进国家科技创新、推进双创人才培育的重任。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顶端群体,不仅有着创业的积极性,更蕴藏着创业的巨大潜能,完善研究生的创业能力教育,对高校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综合型高层次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2 农科类研究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2.1 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视不足

近年来,高校创业教育如火如荼开展,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效,但是大多数的创业教育是面向本科生的,对于研究生尤其是农科类研究生的创业教育还显得尤为不足。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还是倾向于培养科研人才,注重学术教育,研究生的管理与评价主要考察论文和其他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不太重视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因此,有关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激励机制都未完整建立或纳入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研究生们仍然将主要精力投入于科研工作,无暇顾及创业及科研成果转化的问题,缺乏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2.2 就业观念固化

农科类研究生大多来自农村或经济条件有限的家庭,学生个人和家长受传统的“铁饭碗”职业思想的影响,就业观念较为陈旧,择业更倾向于公务员、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高校、研究所等公共机关或科研机构,对于创业,意识较为淡薄,未将其作为就业的主要选择。

2.3 导师对研究生创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上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由于研究生的创业教育未纳入培养方案,导师在研究生的创业能力提升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并不明确,导致导师是否鼓励研究生开展创业活动都取决于导师个人的想法。同时,由于农科类研究生本身科研压力较大,精力主要投入在实验室或田间,因此许多导师并不支持研究生进行创业活动,担心创业会对科研和学业造成影响。

2.4 研究生创业缺乏保障体系

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研究生是否能够将科研成果顺利转化为创业项目,需要高校提供一整套完善的保障体系。目前,研究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是融资、孵化平台、指导服务等问题。一是融资难。农科类研究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一般,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有限,融资渠道较少。二是孵化平台不完善。目前许多高校的创业孵化基地是由学校的专门部门来负责,而研究生的科研和学术资源分布在学院,这样不利于资源的整合,许多入驻孵化基地的项目也未能实现与产业的深度对接。三是缺乏专业指导。农科类研究生创业不仅需要本所学业的知识和技术,更需要管理、营销、财务、法律等各方面的知识,而目前许多高校在提供此类创业指导和服务方面还有所欠缺。

3 农科类研究生创业能力提升的对策

3.1 转变农科类研究生培养理念

我国研究生的培养主要侧重于学术标准,但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随着创新型发展战略的推进,国家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转变,需要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高级复合人才,尤其在农业领域,更需要具有专业背景和创业技能的人才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农科类研究生的培养理念应该及时转变,积极融入我国双创发展的热潮,重视研究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将研究生的创业教育纳入培养方案和目标中。

3.2 大力营造创业文化氛围

高校应大力营造农科类研究生创业文化氛围,积极转变农科类研究生的择业观念。此外,还可以引导农科类研究生积极参与各类创业竞赛活动,通过大赛锻炼创业能力,酝酿创业项目。高校还可以设立创业训练营,提供创业导师团的辅导和专项资金支持,培养农科类研究生中的创业“种子”选手。

3.3 创新农科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提升农科类研究生的创业能力,要将创业教育贯穿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教学手段上,可以采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培养研究生现代网络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开设普及性的创业教育课程,向研究生传授管理、财务、营销、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大力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将农业领域的企业运行方式、管理模式传授给研究生,如通过农业产业模式、农业行业现状、农业创业前景等内容的引入,帮助研究生了解农业领域的产业形态、行业规范、业态特征等,引导研究生依托企业项目开展创业实践。在教学方式上,强化多学科融合。加大农科类研究生与其他学科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农科类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业需求、技能结构、研究内容等申请其他导师的指导,加大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农科类研究生在夯实所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更多创业所需的技能,同时通过学科交叉激发创新,提高创业成功率。

3.4 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构建“双导师制”

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对研究生的培养方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面对当前农科类研究生创业不佳的现状,高校应高度重视导师对农科类研究生创业的引导作用,鼓励导师积极为研究生创业提供各种资源支持。同时,高校应该提高导师对创业教育的认识,鼓励导师进行创业实践,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积极引入“双导师制”,为有意愿创业的研究生聘请行业内优秀的企业家、创业者、农业专家等担任其创业导师,系统指导其项目筹备、团队组建以及运营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为农科类研究生创业保驾护航。同时,校外创业导师可以借助其在行业内的资源,为农科类研究生创业提供实践训练和成果转化的平台。

3.5 搭建“产学研商”一体化平台

建立“产学研商”一体化创业实践基地,高校和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为农科类研究生创业提供环境和项目孵化平台。高校提供科研和技术成果资源,企业提供资金和市场资源,农科类研究生可以将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科研成果在创业实践基地通过项目孵化、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一系列商业运作完成创业项目的培育。同时,一体化创业实践基地为研究生提供了创业实践的实训机会,充分锻炼了农科类研究生的创业力,学到了课堂和实验室里学不到的技能,奠定了坚实的创业基础。

3.6 完善创业保障体系

一是提供创业的专业咨询。二是拓宽创业融资渠道。高校应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联合相关部门,积极搭建创业融资平台,采用争取优惠政策或设立创业基金等方式,为创业项目提供有力的资金扶持。三是建立研究生创业激励机制。高校出台相应的制度,鼓励农科类研究生创业,如允许休学创业、创业实践可获得学分认定、科研成果转化可获得相应的奖励等,从政策层面积极鼓励农科类研究生创业。

猜你喜欢
农科科研成果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科研成果转化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V eraW an g
导师榜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