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培育研究

2019-03-22 18:28刘丽华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1期
关键词:契约观念法治

刘丽华

(百色学院,广西百色 533000)

民族地区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也是维护民族地区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方配合、通力合作,特别是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法治教育和契约精神的培育,营造浓厚的氛围,不断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以保障这项工作能顺利进行。

1 民族地区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重要意义

1.1 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全面依法治国是我国的 “四个全面”战略目标之一。依法治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法治中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未来力量,他们的法治观念是否能够建立,直接关系到法治国家的建设。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强弱,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群体本身的行为模式,也关涉全体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及整个社会法治建设的进程。在建立健全公民的法治意识的过程中如何培育作为社会发展重要力量的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有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对法律的信仰,是一种内在的信念,只有思想上真正信奉法律的人,才能自觉接受法律的约束。要引导和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使他们发自内心地产生对法律的信仰和崇敬,把法律的规定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主动地去遵守,才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夯实全民守法的基础,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1.2 维护民族地区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

民族地区大学生法治观念的状况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稳定、民族地区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而民族地区又容易受到各种外部文化和势力的冲击,如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和平演变”战略、宗教渗透和暴力恐怖活动等。百色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特殊的地缘环境,处于反颠覆反渗透的前沿阵地,如何提高该地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意义重大,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而受历史和现实各种因素的影响,百色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相对落后,法治理念和意识相对较弱,对促进该地区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加强对民族边疆地区学生的法治教育,提升他们的法治观念,才能更好地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特别是一些颠覆渗透等破坏活动,从而保障民族地区的安全稳定。

2 民族地区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基本途径

2.1 依法治校,建设和谐校园

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增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要从校园入手,用法治思维来规范校园秩序,要做到依法治校,才能加强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依法办事以及积极参与学校的相关管理工作,通过良好校园环境的熏陶,为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1)将法治观念渗透到学校的规章制度中。一是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校纪校规。只有将学校各种事务都制度化、规范化,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校的目标。通过全校上下依法治校的落实,才能营造学生依法办事良好氛围。二是在制定过程中要广泛征求意见,做到切实可行,合法合理合规,校纪校规的制定要符合法治的原则和精神,使法律和各项制度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三是规范制度颁布后,要严格按制度办事,按要求执行,避免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执行过程中不能随意变通,要做到一视同仁。

(2)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在对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不能损害,而是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在关系学生利益的重大事项要扩大学生知情权和参与权。在对学生进行奖励或者处罚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尤其是对学生作出处罚决定时,要做到程序合法,证据充分,处分适当。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申诉条件,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程序正义和结果的公正,塑造和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2.2 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素质修养

(1)转变观念,将法治教育提升到素质教育的高度。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是加快我国法治进程的重要途径。针对调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要调整教育的目标,不断研究和改进法治教育的途径、方法、措施,切实将法治教育提升到学生素质教育的高度,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使学生养成知法、懂法、守法的习惯,将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深入到日常行为中,切实做到依法行使自身权利、履行自身义务。

(2)要重视课堂教学。充分刺激和调动学生对学法的内在需求,改变被动学习的现状,形成主动学习的局面,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愿望和热情,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除了进一步加强传统的教学之外,要改变过去的单一教学模式,积极引入案例、讨论、辩论等多种教学模式。紧紧把握国内外重大时事和热点问题,组织学生深入思考,因势利导地开展正面教育。在教学案例选择时,尽可能选择有代表性、较为典型的案例,特别是学生身边的真实发生的案例。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运用,也能通过案例的学习和讨论,进一步去提升学生的法治思维。还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在调查研究的过程当中,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同学们运用法律思维、法律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权力与义务具有一致性,不能只强调权力,不履行义务。作为学生,在主张自己权利的同时,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要有责任意识和社会意识,塑造积极的、有责任的品格,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关系。

(3)开展实践活动,增加大学生接触法律知识的机会。多渠道的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在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和主导作用的同时,也可采用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法治观念。对法律的掌握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中,更应该向课外延伸。鼓励学生举办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的活动,观看法治教育类的展览,组织学生观看法律视频和法治教育宣传片,浏览好的法律网站、阅读法律杂志、组织学生送法下乡等一系列活动,在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法律的威信和震慑,树立对法律的敬畏意识,增强对法律的理解与运用。组织学生到当地法院旁听案件的审理,到看守所、监狱接受警示教育。通过实践活动的展开,使学生能亲眼目睹法律的具体应用,在实践当中学法、守法和用法,形成法律的信仰,树立法治观念。

2.3 将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道路。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1]。法律与道德密不可分,都是社会调控的手段,法律的有效实施离不开道德,同时道德的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的约束,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既要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也要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1)加强诚信教育。要把学生诚信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思维较为活跃,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扣时代精神和社会要求,给学生讲清楚法治的内容和要求,讲深讲透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观念,让学生理解法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2)建立诚信档案。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建立评价机制。对于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当中的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行为进行褒奖,对于违法或不诚信的行为要进行惩戒,使尊法守法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加深对法的理解、体验和感受,培养对法律的感情,从而树立科学的法治观念。

(3)建立长效机制。要把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作为一项常规工作,使之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把思想品德、法治观念融为一体,在育人环境中注重营造法律意识的氛围,增加法律意识,结合优良思想品质的教育,引导学生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关注社会的共同价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4 加强民族地区法律文化的教育

少数民族法律文化是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实践、总结和传承下来的一种较为稳定的与法律规制相关的制度、习俗、观念、机构等的总称[2]。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少数民族也形成了独特的影响深远的法律文化,应充分地挖掘少数民族法律文化中的精髓。

(1)将少数民族法律文化引入到民族地区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学习教育中。可以对授课时对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如《民族区域自治法》《劳动合同法》等有侧重地讲解。也可以开设关于少数民族习惯法的选修课,丰富学生知法、懂法、用法的途径。还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中与现行法律相契合的内容予以肯定,树立正确的法治观。不仅有利于提高民族地区学生对法律的认知和法律素养,还有利于增强他们对国家法律的认同感,促进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

(2)加强民族落后地区的普法宣传力度。

加大法治意识和契约精神普及力度,定期开展法律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通过校园网络报刊广播等各种传播媒体,以法律法规为内容,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为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创造浓郁的育人环境。制作和发放普法宣传小册子,将一些与民族地区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进行广泛宣传。开展送法下乡活动,由学校的法学教师、兼职律师等带队,组织一些有相应法学背景或法学知识掌握较好的同学利用假期深入到基层开展普法活动,解决村民遇到的法律问题,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社会意识,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关系。

(3)结论。大学生法治素养和契约精神的培育,直接影响到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关系到民族地区的安全稳定。高校在大学生法治意识、法律素养和契约精神的培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应该坚持育人环境与自身建设相统一,课内讲解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协调,基础教育与民族地区重点工作齐推进,全方位开展,共同发力,为提升民族地区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打造坚实基础。以上主要是从学校层面对如何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进行的探讨。而培育环境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如在国家层面,可以从立法上对契约进行相应的规定和约束,建立失信人员罚处机制,对民族地区的法治教育、法治宣传加强力度。在家庭层面,父母要做好教育引导,用良好的行为做孩子的榜样,用切实行动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生个人层面,要主动加强学习,系统掌握法律知识,学法懂法用法。遇到权利被侵害时,敢于和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自律、恪守诚信,做守法公民。在社会层面,加强教育引导,加强监督,弘扬正能量。

3 结语

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共同努力,让大学生置身于良好的环境氛围中。同时大学生个体也要积极行为起来,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主动学习,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努力成长为法治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猜你喜欢
契约观念法治
一纸契约保权益
维生素的新观念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新疆发现契约文书与中古西域的契约实践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健康观念治疗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解放医生与契约精神
《项链》里的契约精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