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高校联合办学质量提升研究

2019-03-26 09:30邢怡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质量提升

【摘要】闽台高校联合办学经过十年的发展,正在从规模化发展阶段迈入质量提升阶段,本文从闽台高校联合办学目前的发展现状和不足入手,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探讨提升闽台合作办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提出加强闽台合作办学内涵建设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闽台高校 联合办学 质量提升

【Abstract】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s between universities in Fujian and Taiwan, at its ten?鄄years development, has reached its bottleneck, with the challenge to shift from scale development to quality improvement. Based on a description of the current programs and an evaluation of weaknesse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problems and tries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quality, before putting forward with suggestions to enhance the cooperation and strengthen running universities.

【Keywords】universities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 quality improvement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福建省本科高校重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机制研究”课题(项目编号:FBJG20170311)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4-0008-02

福建省利用与台湾“一衣带水”的五缘优势,在闽台高校联合办学上先行先试,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何进一步提升闽台合作办学的质量,是现阶段闽台合作办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闽台高校联合办学发展现状与不足之处

2009年,福建省教育厅根据《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及《关于实施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工程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大力推进闽台高校联合办学,得到各方的积极响应。2009-2017年,福建35所高校与60所台湾高校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闽台合作办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然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办学模式多样但形式单一

闽台高校联合办学主要以福建省教育厅推出的项目为主。2009年开始,福建省教育厅相继推出了“校校企”和“分段对接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其中“分段对接”又分为“3+1”和“4+0”模式,以学分互认、课程联合、师资引进、资源共享等为主要特色[1]。这些模式都是通过与台湾高校合作单向引进师资、课程等资源进行联合办学,但是尚未出現具有独立法人的闽台合作办学机构,形式单一,创新性不足。

(二)合作对象多元但层次不足

十年来,闽台高校共签订了607份合作办学协议。参加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高校福建省共有31家,以公立本科高校为主约占80.64%,其中大多为地方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台湾高校共有60家,公私立大学都有但以私立高校为主约占86.7%,其中技职类院校约占41.7%[2]。可见,闽台高校联合办学目前的合作局限于高职教育和地方本科教育,合作层次偏低。

(三)合作专业涉及面广但互补性不足

根据福建省教育厅数据统计,闽台高校合作办学专业数达76个,涉及专业分布比例如下:理学2%、工学26%、农学5.26%、医学3.95%、法学1.32%、经济学10.52%、管理学15.79%、文学6.58%、艺术19.74%,多数集中在艺术、工学、管理和经济上。然而,福建省近几年紧缺和急需培养的环保、新材料、现代农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专业引进不足。从“校校企”项目来看,专业主要集中在电子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旅游及餐饮管理、动漫设计、物流管理、机械设计与制造等;从“分段对接联合培养人才”项目来看,专业集中在艺术设计、经济管理、商务、土木工程等[3]。由此可见,专业互补性不足。

(四)办学规模大但质量发展不一

闽台高校联合办学规模增长迅速,但是从目前项目的招生分数来看,各高校闽台项目的招生分数普遍低于普通本科的招生分数线,生源质量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育质量的发展。另外有些高校因为经济利益的原因,在教学投入特别是固定设施的投入上偏少。有些高校台籍师资、课程引进数量很少,很多“分段对接”项目高校,将引进台湾师资的课程全部排在第三年学生赴台学习期间进行,没有做到引进优质资源进行消化吸收并本土创新这一过程,对于自身教学质量的提升可见一斑。

二、妨碍闽台高校联合办学质量提升的原因分析

(一)两岸教育交流不对等是影响闽台高校联合办学的主要原因

2006年3月,大陆教育部就单方面宣布承认台湾教育行政部门核准的台湾高等学校的学历。然而,台湾教育当局2010年-2017年间分三批承认的大陆高等院校为155所,只占大陆全部本科院校的12.56%。福建省高等院校88所,只有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三所高校的学历和学位得到认可。可以在硕士、博士层次进行联合人才培养的仅占闽高校的3.4%。

(二)优质资源引进和利用不足是阻碍闽台高校联合办学质量提升的主要原因

1.课程体系问题

从目前闽台合作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没有引入太多台湾课程体系中的精华部分。首先,台湾高校实行的是学分制管理,重视通识课程,约占总学分的22%,学校开设大量的通识课程供学生选择,尤其重视“伦理课程”,例如云林科技大学就开设了《工程伦理》、《企业伦理》、《职场伦理》、《专业伦理》课程。而我们的闽台合作专业引进的课程基本都是专业基础课或专业核心课程,通识课程数量不多。其次,专业课程模块方面, 台湾高校每个专业都设置3个或3个以上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每个模块约10门课程。目前,闽台合作专业课程模块数量通常为1-2个,就课程总门数而言,在5-12门之间[4]。

2.台湾师资效用问题

台湾高水平的师资是台湾高校优质教育资源之一。台湾公私立大学具有博士学位的师资接近80%,且很多具有留学欧美的背景,或者具备企业行业背景,实践能力强。[5]然而闽台高校联合办学项目中,台籍师资引入有限,有些高校每学期仅1-2门课程有台湾老师来授课,“4+0项目”上台湾师资引入多些,但因为台湾教师在台湾的课程任务本身较重,特别是部分高层次人才,身兼教学、科研甚至行政任务,大多利用周末时间来集中授课,或者因为各种原因频繁调课,不但影响了课程的实际效果,与学生课后频繁的互动几乎无法实现,并且因为时间关系也无暇与合办专业的闽方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台湾师资尤其高层次师资的特点得不到发挥,人才资源的潜在价值未得到有效利用。

3.教材联合开发问题

台湾高校对教师上课使用教材的管控较松,对教材的使用没有固定要求,很多教师使用国外原版教材,有的甚至没有教材,只用英文课件,加上一堆的参考书目。然而正是这样的课程教材,老师可以旁征博引,将行业最新知识以及实习实践融入教学之中。当然并不是主张照搬台籍教师的英文原版课程,或者全盘引用他们的自由教材模式,而是应该考虑如何落地本土化,结合地方和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台湾教材特色引入,从而推动地方本科高校的“应用型教材建设”改革。然而据福建省教育厅“海峡两岸教育十年成就展”统计数据表明,2008-2017年十年间闽台联合开发教材共96本,数量明显太少。

(三)教育质量保障不足是影响闽台合作办学内涵提升的关键原因

办学质量是闽台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目前闽台合作办学没有一套适用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缺乏从上而下的监督和管控,对于教育质量主要依赖于高校自身的内部质量体系,而各高校对教学质量的管控和重视程度并不相同。另外至今为止还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对于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只有福建省教育厅每年组织专家进行合格性评估,没有形成固定的评价体系。

三、提升闽台高校联合办学质量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和政策引导

1.推进闽台合作办学法规建设的完善

建议加强立法和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对闽台合作办学项目加以宏观引导和合理约束。按照国家对台方针政策,推进与台湾教育当局、相关教育交流协会等机构的沟通,商讨建立两岸合作办学的机制保障,参考《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制定《闽台合作办学条例》,出台闽台合作办学的具体指导意见或方法,对目标、任务、组织管理、教育教学、资产财务、法律责任等等给予明确的规定。并且可以通过加强闽台教育部门的交流,倒逼台湾教育当局出台相关政策顺应教育交流大趋势。

2.加强学科专业规划和政策引导

根据《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构建并调整办学体量分布及办学层次结构关系的调控机制。根据区域特点和地方产业需求引导专业规划,不重复设置专业,引导引进福建省急需的或者薄弱空白的学科专业;实现生源优化,打破闽台合作项目生源以福建省为主的局面;出台在政策、土地、资金等方面的具体优惠举措扎实推进“两岸教育合作实验园区”建设,鼓励两岸高水平院校合作办学[6],开拓硕博士层次的合作办学,鼓励创新合作办学模式。

3.建立闽台合作教育保障体系

加强闽台合作办学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管理应模仿中外合作办学,建立相应的质量管控机制。鉴于台湾评鉴机制的完整和成熟性等特点,建议与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商讨,建立“闽台合作办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办学机构(项目)的审批、前期评估、考核评估的指标体系[7],形成以政府监管、学校自评、社会评价为一体的质量保证体系;出台《闽台合作办学评价方案》,闽台两地统一组织或者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闽台联合办学质量进行评估,构建差别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保护各个办学机构和项目的自主性和特色,形成具有闽台专有特色的合作办学评价模式。

4.加大优秀台籍师资的引进力度

根据新近出台的“福建省惠台政策66条”内容,加强与人才引进工作相关单位的沟通协调,推进多部门会商,完善引进人才政策,在财政上给予资金支持,在高校用人编制上简政放权给予自主招工政策,调动各高校的主动性,鼓励大力引进台湾优质师资及高层次人才,并建立考评淘汰机制,确保引进人才的效能发挥。

(二)加强高校闽台合作办学的内部质量建设

1.遴选优质合作伙伴,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闽台高校合作办学在引进的专业选择上,要考虑到能提升自身的学科能力建设,从长远谋划提升自己的薄弱专业,同时参照“福建制造2025计划”和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引进台湾特色的优势专业,培育出一批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项目。同时在合作高校的选择上注意遴选学术水平高、学科优势强于自己的学校进行合作,注重互补性,有针对性地引进台湾优势学科专业、特色课程等资源,切实提升自己的弱势学科专业建设。

2.吸纳优质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引入台湾优质课程资源,首先应改革課程总量,压缩理论课程门数,增加实践课程比例。可参照台湾科技类大学、美国大学本科课程、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做法,设置50-60门课程,总学分控制在150分左右。其次,调整课程结构,加大专业课和选修课程比例,增加公共基础课中的通识课程种类,加入伦理课程;改革大学公共英语课程,调整为专业英语课程;专业课程按照专业模块设置3-5个模块,为学生提供更多专业方向上的选择,每个模块约10-12门课程;引入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为学生提升职场竞争力。

3.建立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全面保障办学质量

学校应建立负责实施质量保障的管理机制和内部评价机制,通过建立完整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来确保合作办学的品质。首先应建立联合管理委员,作为闽台合作办学机构的最高决策机构,由闽台双方高校委派校级代表构成。联合管理委员会代表双方利益,共同进行重大决策并协商解决相关重大事宜。下设联合专业委员会和联合专业评估委员会。联合专业委员会由双方教学负责人领导,成员由来自合作专业双方负责人、闽台教学管理人员、企业或行业人员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责是负责保障各专业的教学质量,定期向联合管理委员会就教学情况和教学质量汇报工作。联合专业评估委员会由双方教学负责人领导, 成员由来自各自指派的评估专员、外聘其他高校评估人员、企业或行业代表构成,其主要职责是监督各专业的教学质量,确保合作双方协定的质量准则得以妥善实施。负责定期向联合管理委员会汇报教学质量评估情况。

4.善用引进的优质资源,促进效能最大化

高校应重视引进的各种优势资源,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吸收和融合,符合国情和地域发展特色,发挥引进优质资源的最大功效,提升办学水平。例如建立教学资源库,联合开发教材,探索数字化教学系统改革,师资提升计划,科研提升辅助计划等等。总之,高校应重视引进优质资源后的利用和转化情况,出台相应的辅助政策并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加强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为全面提高学校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服务。

参考文献:

[1]陈伟,苏金福,张再垡.福建引进台湾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认识和实践,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P92

[2]福建省教育厅.海峡两岸教育合作十年成就展,2017.10

[3]姚加惠.闽台合作办学中台湾高等教育资源的引进.大学(研究版),2015(2):P48

[4]尹宁伟.台湾地区科技大学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特点及启示.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5(1):P172-173

[5]廖斌.试论闽台高校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建构.教育文化论坛,2013(5):P51

[6]黄艳平.关于闽台高校合作办学的若干思考.现代台湾研究.2013(6):P52

[7]刘桂云.新时期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教育现代化,2018(6)第23期:P222

作者簡介:

邢怡(1972-),女,江苏无锡人,大学本科,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成人教育;终身教育;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质量提升
基于推动质量提升的学术期刊评价形式探讨
采油厂适应新形势跨越极寒期实现提质增效发展的认识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