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海土族舞蹈道具那顿鼓挖掘的初期联想

2019-03-26 09:40刘亚雄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道具土族

【摘要】在舞蹈道具的发展长河中,各个民族对于道具的运用以及发展,逐渐成为对舞蹈风格种类的一种辨识。随着老艺术家对道具的挖掘,各类道具的发展和大众的接收等现象,舞蹈道具已经成为民族舞蹈的一个特点,而对舞蹈道具的研究,也是对这个民族文化的挖掘,精神的展现。

【关键词】道具 土族 纳顿节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7-0184-01

一、舞蹈道具的重要性

中国民族民间舞一直以来是中国舞蹈形式表演中一个多姿多彩的舞种,是世界舞蹈中一抹独特的艺术风采,在舞蹈中各个民族运用的舞蹈道具各有千秋。在维吾尔族舞蹈中舞者可以运用铃鼓甚至舞裙进行舞蹈的风格展现;蒙族舞蹈中顶碗和酒盅的運用也成为舞蹈技术含量的体现;汉族民间舞蹈中运用到的扇子有九尺扇、扇稠,当然也少不了手绢,手巾;苗族舞蹈根据地区区域的不同有烟盒、香包等。除以上几个舞种之外还有很多民族民间舞蹈都会运用到道具。在舞蹈道具的发展长河中,各个民族对于道具的运用以及发展,逐渐成为对舞蹈风格种类的一种辨识,观赏者或者编舞者通常根据舞蹈特性来确定道具运用,观赏者通过道具的辨别得知舞蹈种类的特性是什么;同时,道具的运用也成为展现舞蹈技术技巧的另一个切入方面。

二、舞蹈道具与舞蹈动作的联系

民族民间舞蹈是先有道具还是先有舞蹈,我觉得两者相互存在其中。首先人们在挖掘舞蹈动作语汇时一定也是要通过生活体验的,这就很有可能会形成两个渠道,第一种,先运用到此道具,在从中发现独有的动作基本动律,通过道具(生活道具、器乐道具、服装配件等)的可舞性,发现动律的可舞性,久而久之形成了舞蹈风格;第二种,通过舞蹈动律的练习,发现与某种带有民族特点的道具(生活道具、器乐道具、服装配件等)的使用可以融合到一起,随之便成为本民族舞蹈的标志性道具。如藏族舞蹈中运用到的“热巴鼓”。热巴鼓是热巴舞中用到的鼓,热巴舞独具特色,它集铃、鼓、舞为一体,锣伴奏的集体大型歌舞,男子右手持铃,左手持黑白相间的牦牛尾毛,腰间拴紧多条彩绳,技巧性较强,初时舞姿轻捷,达到舞蹈高潮时女子可“带鼓平转”,“猫跳翻身”、“正反转”、“高低击鼓”等,变化多端,情绪灼热,男子的技巧表演更扣人心弦,“热巴鼓舞”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纯情朴实、热情开朗、坚强的英雄气质。我猜想,当舞者运用热巴鼓开始舞动时,一定是先掌握了热巴鼓的使用方法,根据击打时的自然体态,加入符合击打规律的舞蹈动作甚至技巧。

三、青海当地的土族舞蹈发展

在青海,民族舞蹈表现的题材多为藏族、蒙族的形式,就单以藏族舞蹈的“卓”来说,根据地方区域的不同,形成的风格都不一样(关于藏族卓的叙述)。但是青海除了藏族舞蹈,蒙族舞蹈之外,还有土族、撒拉族,如果按中国艺术教育家沈志隆介绍加德纳的身体运动“多元智能”学说时说“谈到身体运动之能,他认为舞蹈艺术超过了体育运动,是运用这种智能的最高形式,因为舞蹈带有明显的文化地域色彩,集身体运动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和审美价值于一身。”那对于土族和撒拉族来说一定也有自己本民族的特点的舞蹈语汇,那为什么并没有发展的如藏族、蒙族舞蹈那样,普遍在大众视野中,并且作为系统学习的民间舞蹈种类进入教学体系。作为还在舞蹈路上发展摸索的我们是不是可以怀着探索的好奇心和敬畏的精神发掘一下青海其他民族的舞蹈元素呢?我们甚至可以利用舞蹈道具这一方面为切入点,再对民族舞蹈道具的探究的同时找寻民族性的肢体内容。

其实早在先前有做过关于土族艺术方面的相应研究,通过那次的研究发现,关于舞蹈艺术的文献极少,而在舞蹈中提到运用的道具种类,更是一片空白,唯一在现有的文献中,可以找到在土族文化里运用道具展现肢体语言表演艺术的形式只有一个,就是“轮子秋”。“轮子秋”是土族传统的娱乐项目,每年正月农忙过后,土族青年们将大板车改装成融秋千、转盘为一体的吊车,两名身着彩装的姑娘在上面飞旋起舞,为求一年神清气爽,男女老幼在“轮子秋”上转一转已成习俗,技艺高超者还能做出高难度的杂技动作,在2008年6月7日,土族轮子秋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对纳顿节中“那顿鼓”的联想

好在前不久有幸去到青海民和县,观赏到当地的“纳顿节”,青海省民和地区的土族“纳顿节”(被藏族、汉族人称为“七月会”)是土族的狂欢节,节日上少不了集体性的载歌载舞,在观赏集体舞蹈时,我发现每一个不同的舞段总少不了由男子斜肩挎着一个有半个人长的双边长鼓,边击打着节奏,边和其他人一起舞动着,其他人随着他的节奏,围圈踏拍起舞,时而旋转,时而伴唱,这个人的角色既是节奏的控制者,也是音乐的播放者,更是舞蹈演员中的一位,此人对鼓的运用让我不由的想起朝鲜族的长鼓舞。朝鲜族的长鼓舞以其典雅飘逸的舞姿驰名中外,历来备受朝鲜族人民的珍爱,舞者以肩挎长鼓,双手在鼓的两面击打,边跳边敲鼓,并配以扛手、伸肩、鹊雀步等标志性动作,随着现在的演变,也有以鼓鞭表演的形式。长鼓起源于中国宋代,后来流传到朝鲜半岛,成为朝鲜民族音乐的主要打击乐器。中国和朝鲜的古代史料还将长鼓以“细腰鼓”、“杖鼓”等称谓载入史册,可见长鼓在朝鲜族音乐和舞蹈中起重要作用。

如果根据这样的思路,在“那顿鼓”运用上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青海省民和地区的土族“纳顿节”为切入点,挖掘以“那顿鼓”为中心的其他青海土族舞蹈道具的种类及使用,从而再去找到青海土族舞蹈的特有动律。

其实不管是哪一种发现方式,我们是不是可以先保留这一猜想,然后大胆而又谨慎的求证,通过不同维度的思考面,通过道具和动作的关系,挖掘道具的运用,找出可以标志民族气节性的标志动作?也许这一想法可以帮助我们对青海土族舞蹈的艺术探究,找到一个新的思考路线,在打破土族舞蹈欠缺特有的舞蹈道具这一瓶颈的同时,立足青海,丰富当地学生对青海民族风情的认识并且为更好的在舞蹈课程中进行青海民族特色性的舞蹈教学内容,为土族的舞蹈艺术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沈志隆著.加德纳·艺术·多元智能[M].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6-87.

[2]才让,扎西江措著.藏族传统民间舞蹈教程[M].上海市: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208-209.

作者简介:

刘亚雄(1990.10-),女,汉族,陕西户县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舞蹈学。

猜你喜欢
道具土族
技能的改进与资源的获取——以土族《格萨尔》中的传统手工业为例
浅谈土族刺绣的艺术审美及发展
土族聚集区传统常用野生植物及相关传统知识的研究
《土族文学史》的编撰研究
西部大开发与土族文学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