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缺失”让学生的思维自然地流淌

2019-03-27 06:01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证法缺失余弦定理

郑 良

(安徽省灵璧第一中学 234200)

一、问题提出

学生A到办公室向教师B请教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1 在△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满足a4+b4+c4=2(a2+b2)c2,则角C=____.

教师B看了一下题目,很快地给出以下解答,然后让学生回去理解体会.

综上所述,△ABC为等边三角形.

教师B解题能力很强,给出的也是通性通法,问题看似解决.令笔者深思的是,学生为什么不会做?通过教师的解答,学生能领悟多少?下次遇到类似问题能够解决吗?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问题分析

问题1中如何确定C?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可以解决确定三角形的所有问题,但正弦函数在(0,π)上先增后减,还需结合其它条件认定角的范围(值),而余弦函数在(0,π)上单调递减,逆用函数单调性即可确定角的范围(值).条件是三角形各边的关系,若直接采用正弦定理,将会出现各内角正弦的四次方,尝试两次降幂构建关于某个内角的三角方程,式子繁杂;若采用余弦定理,只需将四次式按目标(余弦定理的结构)进行配凑,考虑到等式右边为a2+b2与c2的乘积,移项因式分解即可.

三、案例链接

教师B的处理不是个案,下面给出最近随堂听课的教学案例(这里不再以对话形式给出,解(证)法1为任课教师给出的问题解答),并结合自己的分析思考.

评析任课教师照本宣科,认为题目条件比较复杂,而结论比较简单,不太容易入手,可用反证法证明;证法2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构建关于x的不等式;证法3逆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构建关于t的方程;证法4根据平均值增量换元,利用平方的非负性.

四、教学感悟

教学需要“接受”,但接受不等同于直接“告知”结论.令人遗憾的是,“一个结论,几项注意”“一背二套”“例题讲解加习题演练”仍然是教学的主旋律.笔者给出的解法为课堂慢等花开的部分成果,贴近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追溯教学过程中的“缺失”,及时弥补方能亡羊补牢.

1.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教育就是生长,其本质是人的发展,也就是说,教育的过程就是发觉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案例中的教学没有顾及学生的“心理”感受和需要,强行学生消费.文献[1]中,张奠宙教授在谈到中国传统的数学教育时,主张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时说:“‘传道、授业、解惑’并不单指教师的作用,而主要是教师的责任,至于怎么做,不能只以教师的主观武断来实行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安排,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同时也是领导者和示范者.” 同时指出“教师的示范,非常重要,现在几乎忽略不提,很遗憾.”示范不是浇灌.教师应当在题意的理解、方法的选择、技巧的提醒、书写的规范等主要环节做足示范.对于学生不会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说出其理解、困惑,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引领示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2.解题方法的“缺失”

案例反映学生对解题方法、变换技能掌握不到位,无法根据题意选择合理的解题路径.解题需要见微知著,能根据条件引发对问题的整体思考.这需要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结论的准确认知,对过程切身经历,但“掐头去尾烧中间”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学支离破碎,思维千疮百孔,遇到类似问题想不起、做不到,张冠李戴不足为奇.课堂必须是开放的:学生要有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时间,学生要有合作的机会、交流的平台,学生要带着问题去探究,并且要让学生尝到这一系列活动的成果.让学生知晓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结论背景及推导方法、体会思想方法的逻辑关系,使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解题时才能从直觉表象走向自觉分析并不断反思优化.章建跃博士认为:“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打动学生,学生对我们的讲解无动于衷,那么他们就不可能有心领神会的心灵共鸣,我们讲得再精彩也只能是无功而返.”解题过程不能把学生想象过高(低),要关注学生的多维感受,顺应学生的思维,量力而行.

追溯“缺失”,崇尚自然.“要以数学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核心任务,以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理解数学知识的心理过程为基本线索,为学生构建前后一致逻辑连贯的学习过程,使他们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

猜你喜欢
证法缺失余弦定理
余弦定理的证明及其应用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一道数列不等式题的多种证法
R.Steriner定理的三角证法
正余弦定理的若干证明与思考
正余弦定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正余弦定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