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民居吊脚楼的再生设计

2019-03-27 10:59贾丽媛李瑞君
设计 2019年1期
关键词:吊脚楼苗族

贾丽媛 李瑞君

摘要: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黔东南地区是苗族原生文化的中心,苗族人因地制宜,智慧性地创造了吊脚楼民居。为了苗族民居的传承与发展以及苗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方法通过实地调研、査阅书籍资料的方法,从苗居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出发,探索其再生设计的可行性。发掘了苗居建筑的缺点及其自身优势条件。通过清宅这一实例,探索更新苗居建筑室内环境的可能性,在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为苗族人提供一个可行的民居建筑再生的方向与模式。

关键词:苗族 吊脚楼 再生设计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1-0158-03

Abstract: The Miao nationality, is an ancient ethnic group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lives in the southeastern regions in Guizhou province which is the center of Miao nationalitys native culture.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iao people's residenc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Miao people. Through field research and access to books and materials, we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regeneration design from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problems faced by Miao Dwellings locate. Excavated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Miao dwellings as well as their advantages. Talking the example of the Qing house, the paper also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of renewing the indoor environment of the Miao dwellings, presenting a feasible direction and model for the regeneratio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to Miao national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tinuously developing era.

Keywords: The Miao Nationality Suspended building Regeneration design

引言

黔东南苗族聚居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期,植被覆盖率高,海拔500米到1000米,位于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盆地的过渡地带,山形复杂地势不平,素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之称。苗族人因地制宜,智慧性地创造了吊脚楼民居。苗族民居建筑依山而建,择险而居,与山体坡面相结合,依等高线排列,有很好的日照条件和视线。由于相对封閉,受到新文明新观念思想的冲击较小,建筑空间在性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在数量上不断增加,这也很好地保留了建筑与聚落的特点。

一、西江干户苗寨的自然环境

黔东南地区苗居地形复杂,多为山丘,地貌特点复杂多样。苗族先人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逐渐构建出了与地理地貌相互融合的吊脚楼。吊脚楼多依等高线横向排列,分布在山腰、山脊、河谷等地,充分利用山地地形,沿垂直方向顺坡势层层递升,同时局部又随地形变化而灵活变化。由于坡度不大的肥沃耕地面积有限,因此在楼之间又能零星地见到耕田,形成大大小小的开敞空间,使得空间更加层次丰富。建筑与山体融为一体,自下而上不断蔓延发展,特点鲜明。苗族先民从遥远的江浙一带迁徙到黔东南地区,在这片土地扎根,并且创造了符合自然环境的吊脚楼,无论从取材还是使用上,都体现出苗族先人的智慧。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境内,地处国家级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雷山山麓,距离雷山县城36公里,距离州府凯里35公里。千户苗寨主要由两山一河组成,两山山麓布满吊脚楼,整体形似巨大的牛角(如图1),发源于雷公山的白水河自东南向西北围绕着整个寨子。其中的宅便是典型的苗族民居吊脚楼。清宅地处东侧山体半山腰处,背靠大山,日照充足。

二、苗族民居吊脚楼的现状

苗族传统民居为吊脚楼或半边吊脚楼,这种形制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的干栏式民居。干栏式民居是远古时期我国南方典型的巢穴建筑形式,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同时苗寨的布局排列也因地制宜十分科学。苗居吊脚楼从垂直方向上一般为三段式分区:底层为牲畜杂物层,主要用于圈养耕牛、猪、禽类等牲畜,以及堆放镰刀、斧子等生产工具,同时还起到防潮避害的作用;二层为生活层,结构简单,基本功能空间有堂屋、卧室、厨房、火塘间、退堂以及其他辅助功能房间,以堂屋为中心,以对称的样式呈放射状布局;三层阁楼层为粮食贮藏层,存放谷物(如图2)。

随着经济发展,时代进步,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旅游业的大力发展,苗寨与外界交往越来越频繁,苗乡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民族习俗都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苗族民居也需要相应的改变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如何辨证地保护与传承乡村聚落和民居建筑的地域性特征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的。经过考察和调研,本人发现传统的苗族民居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用材问题

从苗寨整体的环境来看,森林资源十分丰富,雷公山的地质条件非常有利于高大树木的生长,因此杉木成为民居建筑最主要的建筑材料。但当今社会提倡绿色可持续发展,而吊脚楼所有建筑构件都由木材制成,民居修建尺度越来越大,对木材的需求有增无减。长此以往,即使目前黔东南植被丰富,也总有消耗殆尽的一天。木材作为建材最大的缺点就是易燃,大面积的木屋连在一起容易发生火灾,如何预防火灾的发生也值得思考。

(二)采光和通风问题

同时,室内也没有任何装饰面的修饰,全部为木材本身的颜色,建筑开窗小,室内光照不充足,即便有退堂、美人靠这种半室外空间进行通风采光,其他室内空间依旧很昏暗,白天进行室内活动也需要开灯,并且使用时间越久木材颜色越暗。吊脚楼为全木楼,而木材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隔音性能很差,上层走动会对下层造成很大的声音干扰,即便同层也会受到木楼板的震动矂音影响,在一间关上门的房间里仍不可避免地受到另一间房中走动声响的干扰。另外,地面模板厚度也只有2~3厘米,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受坠物撞击、摩擦等作用,常常导致局部破损,出现小的裂孔,使得上下层产生视线干扰,特别是对于下层卧室等私密性用房,在心理上产生了干扰,破损的楼板使空间显得破楼。

(三)空间使用问题

仅凭传统居住经验的延续,而当人们逐渐开始接受现代生活方式时,其缺少科学的分区原则指导的弊端开始显现,例如传统模式中使用空间与交通空间混杂,联系上下层空间的梯段设置随意而干扰使用空间效率;当使用者从内部空间进入外部空间时,对它们之间的过渡性空间需求迫切,而此空间中发生的诸如换鞋、更衣等行为方式的潜在需求较大;空间在利用上表现出一定的效率低下问题,堂屋空间在建筑中主要作为交通组织空间,不仅在横向平面空间组合上,而且在纵向空间联通上,都成为各种生活、生产空间联系的枢纽(如图3)。堂屋只在特定时间点上才具有生活空间作用,在时间上的綜合利用显然不足。堂屋一般是生活空间中容量最大的,在其常态下仅作为交通空间,导致出现太多的闲置空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四)卫生问题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入,苗民在清洁习惯上也有所改变,对清洁环境的舒适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过去村寨为无组织式排污,厕所一般设置在底层圈养牲畜层或是在主体建筑外侧,使用并不方便。厕所被认为是边缘空间,空间处理不受重视,特别是卫生状况堪忧。另外,厕所被认为是难登大雅之堂的空间,于主层生活空间联系不强。而厕所恰恰是现在居住建筑中的重要使用空间,空间使用率很高。在西江已实现家家通自来水的背景下,厕所空间的组织如何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要求、提高生活质量是值得反思的。

三、清宅的再生设计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走访和调研,本人认识到黔东南苗族地区主要是受制于自然条件,环境相对闭塞,导致经济欠发达,再加上其他种种原因,造成人们聚居生活的村落和住宅的空间环境条件。此次的再生设计研究本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来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苗族村民对现代生活的需求。这样不但能够保存地域文化的特色,而且尝试着探索乡土文化传承的一种积极和有效方式,而不是一味地向城市文化靠拢,这样才能保持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本文以清宅为例,尝试对民居建筑及室内空间进行更新改造设计,改善苗族人的居住生活环境,使之更符合现代生活习惯,也为日后苗族民居更新改造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模式。

(一)用材的传承与更新

木材作为黔东南地区传统的建筑材料,最大的优势在于就地取材的方便性,使得整个房屋的造价更加经济,同时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木材作为传统建筑用材,对于民居建筑本身的地域性能够更好地诠释,是对苗族民居吊脚楼的发展见证。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传统建筑材料应与现代化材料相结合,扬长避短,在充分发挥木材优点的同时规避其缺点。例如清宅,可以使用现代材料对木材进行部分性替代,既降低木材的消耗,又改善了原有的结构性能。利用现代技术对于木材进行浸溃处理,提高木材的防火性能,避免火灾的发生。在设计时,可采用现代材料对木楼板进行替代,进行必要的声学上的处理,减少上下层和相邻房间之间的声音干扰。相较于木制楼板来说,这样的做法也更加耐用,同时还不影响吊脚楼的传统外观。

(二)室内采光的改善

传统苗居的室内采光不好,一个原因是原有的窗洞口过小,第二个原因是室内墙面的木板长年累月下来颜色变深,使得室内光线昏暗,氛围压抑。关于清宅室内采光问题,在此设计中,笔者将吊脚楼开窗面积扩大,增加室内米光,同时在位于背光位置的空间,内部木墙上贴浅色现代科技防火板或者用浅色油漆(涂料)饰面,在提高木材防火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同时,浅色的墙面会使内部空间更为明亮。

(三)居住层内部空间的调整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苗居中生活层很少出现入口过渡空间,并且交通流线比较混乱,不利于现代生活,清宅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再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苗寨建筑建筑间距较小,寨路一般为1.5—2米宽的阶梯小路,宅前路可调整的几率更小,因此,保留原有的入口位置,只对内部空间进行更新设计。在清宅中,首先入口处设置玄关,增设衣橱鞋柜,为换鞋、更衣等行为提供空间,满足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随着经济发展,清宅乃至大多数苗居中的火塘间已不再是火坑,而是取暖铁炉,承担部分的烹饪任务,相当于辅助厨房,因此将原本的厨房和火塘间合二为一,使原本厨房的位置空出,用于其他功能。

堂屋作为整个生活层的中心,后墙正中一般设有神龛(如图4),供奉袓先牌位,无论是在位置上还是在苗族人的心中都是神圣而不可替代的精神空间,但在使用过程中通往上下层的楼梯也位于堂屋,且所有房间都朝向堂屋开门,因此更多地充当了交通空间,在改造过程中将楼梯间改到原本火塘间占据又半部分,成为独立的空间。

在再设计的过程中,尊重原本的民族信仰、风俗习惯十分重要,民居建筑寄予着族人祖袓辈辈的信仰与希望,宗教表现之处是民族民居建筑之魂魄。苗族民居建筑堂屋中通常会设置袓堂,袓堂在苗族人眼中是供奉袓宗的地方,十分神圣,寄托着一家人的夙愿与情怀。因此堂屋保留袓堂,改动楼梯后成为较独立完整的空间,靠近袓堂部分设置为起居室,成为家人主要的交流活动空间,靠近退堂美人靠的部分设置为餐厅,使用过程中可以和半室外空间美人靠相结合,容纳众多亲朋好友(如图5)。

(四)卫生条件的改善

清宅原本的卫生间位于底层空间的东北角,使用起来需要上下楼梯十分不便,现在西江千户苗寨已实现家家户户通自来水并已经铺设好市政管网的背景下,再设计后将卫生间调整原本到楼梯附近的房间,同时在二层生活层增设一个卫生间,放置于原本厨房位置的左半咅13分,正好与底层的卫生间上下叠在一起,方便使用。厨房和火塘间合二为一后,增設现代科技的排烟机,其开口处加设上下交错的钢条,用以悬挂苗族人喜爰的美食——腊肉和香肠等。

(五)适应旅游的发展

苗寨中苗人在现代生活中与旅游相关的事情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旅游经济蓬勃发展的现实背景下,清宅现有的空间要素缺少适当的回应。清宅原本底层圈养层十分杂乱,各种工具、杂物摆放十分杂乱。在旅游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底层作为临街的房间,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再设计过程中,将底层左侧部分空间改造为苗族手工绣坊展售体验店,向游客展示苗族传统的苗族刺绣、扎染、蜡染等,既能展示传统民族文化,又可以提高家庭收入。底层右侧空间改建为库房,设置大型库房货架,存放各种农具、家庭杂物等,使原本脏乱的圈养层整洁干净(如图6)。

结语

苗族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发展,对中华民族地域性传统民居文化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人认为,应该对苗族民居吊脚楼的价值给以足够的重视,合理地更新、保护和发展,使其既能适应现代的生活,又能保留其民族和地域的特性。本人尝试对苗族民居建筑进行再生设计,在苗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为大部分苗居提供一个可行的改善生活的方向与模式,旨在保护传统苗居建筑的同时,与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笔者以清宅为例,深入了解当苗寨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依据实际情况,在设计实践中探索苗族民居建筑再生的可行性,试图以尊重且最符合苗族人平日生活状态的方式来更新与延续与环境相融的苗族民居建筑。

参考文献

[1]陈鹏.苗侗传统木制民居外观造型个性化定制研究及应用[D].贵州大学,2016(05):61.

[2]卢云.黔东南苗族传统民居地域适应性研究[D].贵州大学,2015(06):116.

[3]高培.中国千户苗寨建筑空间匠意[M].北京: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07):87.

[4]张欣.苗族掉姜楼传统营造技法[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7.

[5]罗德启.贵州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1.

[6]陈辰,王建芳.松桃苗族帐沿纹样的艺术特征探析[J]设计,2016,29(19):136-138.

[7]汪华胜,唐德红.论徽州传统民居的特征及其形成[J]设计,2016,29(19):150-151.

[8]向业荣干栏式苗族民居的研究及其现代启示[D].西南交通大学,2008(05):72.

猜你喜欢
吊脚楼苗族
Stilted houses in harmony with nature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吊脚楼
山城吊脚楼
补妆
鄂西土家族空间美学初探
3D打印如何更好地推广凉都苗族文化
消解与重构:土家族吊脚楼的表征性空间与空间实践的互动性研究
花样云南(三)
苗族老照片
吊脚楼“直木匠”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