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一体化大机遇中提升协调发展质量

2019-03-29 12:03沈正平简晓彬
群众 2019年5期
关键词:长三角高质量区域

沈正平 简晓彬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新时代推进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以及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指明了行动方向。江苏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后发地区因发展不充分长期滞后于全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急需破解的短板和瓶颈。充分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既是江苏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推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重大举措。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为区域协调发展创造新的机遇、产生新的动能。一是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长三角一体化注重发挥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以及各省的区位优势和开放优势,破除制约区域间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沪苏浙皖的开放合作和一体化,其中包括了各省市内部的開放合作和一体化,将为苏北充分借鉴其他地区开放经验,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实施开放发展拓展新的空间。二是催生创新发展新动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注重发挥各省市科技资源和人才智力优势,推进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苏南、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G60科创走廊区域合作样板,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将为苏北有效参与区域协同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新的动力。三是搭建产业升级新载体。长三角一体化注重跨区域共建园区,健全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落实土地、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将为合理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提供新的平台和载体。四是增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新路径。长三角一体化注重统筹规划轨道交通和机场布局,优化整合沿海、沿江港口,打通省际断头路,将为苏北加快陆海空交通及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水平增辟新的路径。五是迎来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新契机。长三角一体化注重推动实行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构建一体化的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区域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加强区域教育及人力资源协作等,将为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整体水平带来新的机遇。六是构建生态环保联防联控新机制。长三角一体化注重巩固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成果,加大长江、新安江、淮河、太湖、巢湖等重点水体环境综合治理力度,逐步统一区域重点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将为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新的体制机制。

站在新的起点上谋划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应当按照“六个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系统推进,提升协调发展质量,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一是着力提升开放合作发展水平。作为江苏拓展开放新空间的最大潜力所在,应当借外力激内力,共推开放合作发展迈上新台阶。要有效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做好向东向西开放两篇文章,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构筑开放合作新优势。破除行政区划对要素市场流动的分割,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徐州、连云港为战略支点,形成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和连云港—淮安—盐城两个三角联通,提高五市开放合作水平。强化与长三角其他地区全方位深层次对接合作,实行全面开放,携手共同发展。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经验,以连云港、徐州为重点,探索建立双向开放综合改革试验区。充分发挥淮安、徐州在淮河及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城市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整合规划淮河及大运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促进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二是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根本,发挥后发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借鉴G60科创走廊和苏南、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经验,推动各级各类创新平台载体的落地。充分发掘高校优质资源,与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创新资源集聚地开展大院大所合作,引入重点大学一流科研机构,开展“院地合作”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大力实施研发机构提质增量计划,发挥徐州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恩华药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盐城国家风电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企业普遍建立一站两院三中心。按照科学与工程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资源共享与科技服务三类布局建设创新平台,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三是着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从未来发展看,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和高端产业壮大的“双轮驱动”战略,是实现后发地区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门槛。要坚持生态优先、创新引领、产城融合的产业发展导向,依托江苏南北挂钩合作区、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等共建园区,引导重点行业和先进技术有序转移,打造长三角地区“飞地经济”样板区和合作共建示范区。依托特色产业体系,有效对接长三角地区产业科技创新资源,建设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场”。依托实体经济基础,积极引入长三角地区金融业、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为产业升级提供支撑。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培育工程,切实将创新资源引入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在企业,科技服务覆盖到企业,科技政策落实到企业,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促进产业高端化集群发展。

四是着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现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苏北苏中地区的突出短板,也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要以建设综合运输大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谋划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面融入以南京、上海为中心的1.5小时交通圈。加强与长三角区域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增强“一带一路”徐州、连云港重要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力,高标准规划建设徐州国际陆港,形成与连云港海港、淮安空港互为支撑的交通枢纽体系。打造淮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打通与连云港、盐城之间的航运通道,推进沿河、沿湖、沿海港口一体化发展,为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提供交通支撑。优化发展公共交通,推进多种交通方式无缝对接,提升路网密度,确保从“主动脉”到“毛细血管”的全面畅通。加强高速宽带网络、公共信息平台、功能性服务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与长三角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助推开放合作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五是着力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是苏北的又一大短板,必须抓紧抓好。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契机,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与长三角地区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和体系对接,推动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政策标准逐步同步和统一。加快建设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优先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提升公共服务整体水平,实现人民生活高质量。

六是着力提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平。我省中北部地区河湖密布、地貌形态多样,为江淮生态经济区、沿海经济带两大重要功能区的集中分布地,处于全省重要生态屏障的战略地位。要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对生态环境协同共治的良好机遇,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坚持源头治理与集中攻坚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并举,确保环保措施落实到位,从源头上堵住环境污染风险。强化主体功能区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中的基础作用,严守城市开发边界、耕地保护、生态保护“三条红线”,切实做好陆域与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的有机衔接,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

责任编辑:王 婷

猜你喜欢
长三角高质量区域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分区域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