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质量和输血安全控制探究及对凝血因子的影响分析

2019-03-29 11:19董明环夏冬
中外医疗 2019年1期
关键词:凝血因子

董明环 夏冬

[摘要] 目的 探讨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质量和输血安全及其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方法 研究对象方便选取文该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300例输血治疗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数学随机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输血检验,观察组患者在输血过程中采用细致化的输血检验和输血安全控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结果 观察组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2%(3/1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事故发生率10%(15/150)(χ2=8.511, P<0.05),观察组患者的输血样品合格率98%(147/150)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輸血样品合格率83%(124/150)(χ2=20.193, P<0.05)。观察组的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素浓度更加稳定。 结论 在血型实验室的输血过程中,采用细致化的质量检验和输血安全控制,有效减少输血安全事故的发生情况,保证凝血分子的状态稳定,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输血检验;输血安全控制;凝血因子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9)01(a)-0171-03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输血的治疗作用正逐步增强。但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轻者给患者带来不良反应,重者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2]。通过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质量和输血安全控制是保证血液的安全性,减少输血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凝血因子的稳定的重要举措。该研究选取该院收治的300例输血治疗患者,研究对象方便选取该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300例输血治疗患者,通过分组对比的方式,得出其显著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方便选择该院收治的300例输血治疗患者,收集患者的血液样本,根据数学随机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为22~65岁,男性患者80例,女性患者70例,平均年龄(41.24±6.52)岁,含输血史的患者97例;对照组患者年龄为24~67岁,男性患者77例,女性患者73例,平均年龄(42.87±7.12)岁,含输血史的患者8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该组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告知患者研究目的和结果,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质量管理,观察组实施严格细致的质量检验和输血安全控制措施,具体内容如下:①实行全面的血液检查。核对血液包装袋的一般数据,评价血液入库前的情况。随后,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血液评价标准方法对血液评定,检查血液是否出现不良状况,如遇到不良血液,及时与检验科或科室人员进行沟通,进行重新取样。随后,将血液进行入库,入库时先检验库内各项指标是否符合标准,记录下冰箱温度的具体数据,做好入库前的库内消毒工作。入库后定时定期对血液抽样调查,对血液数据进行记录,以保证血液质量,遇到不合格血液样品,及时联系科室人员[4]。②交叉配血的检验方法。配型人员严格按照临床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并对技术进行规范,依照具体步骤顺序进行操作,研究使用ABO血型抗原的检测方法进行血液鉴定,在输血前必须先确定血型相同,随后进行交叉配血[5]。血液的鉴定步骤需严格依照规范进行,血型检测试剂必须在有效期以内,按照相关操作进行,如果遇到患有蛋白质异常等特殊疾病的患者,血液检验需要进行正反定型的相互验证操作,如果遇到其他情况,选择重复检验,遇到不良血液,及时处理。③统筹血液检验环境和血液安全管控人员。不良血液的出现往往与血液检验环境和血液安全管控的人员有关。在血液检验过程中,不仅要使检验工具、检验步骤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外,也要保证检验环境,血液储藏环境符合标准。定期对仪器、血液库内环境进行检查,发现异常情况与不良情况,及时进行处理。实行起完整的监管制度,对血型实验室进行质控,对人员进行质控管理培训。强调职业防护、仪器设备消毒管理以及定期考核制度,发挥工作人员在输血检验质量和输血安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6]。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输血样品的合格率、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和凝血分子的差异指标为主要指标,输血安全事故包括配血问题、安全生产事故以及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凝血分子的差异指标以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素为主要评分指标。

1.4  统计方法

选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血液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

两组患者的安全事故发生率都相对较低,观察组患者的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2%(3/15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输血事故发生率10%(15/150),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11,P<0.05),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输血样品合格率

观察组患者的输血样品合格率98%(147/150)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输血样品合格率83%(124/150),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93, P<0.05)。

2.3  对比两组的凝血分子的差异指标

观察组的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素的状态明显比对照组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素的状态稳定。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63,t=8.02,P<0.05),见表2。

3  讨论

输血作为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多用于外科治疗当中,在紧急救治中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输血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通过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质量和输血安全控制是保证血液的安全性,提高输血样品的合格率,减少输血安全事故的出现,保证凝血因子的稳定的重要举措[7]。该文所采用的措施主要从3个方面出发:①血液的检验,血液的检验是保证血液安全情况的源头,血液的检验从检验标准、检验方法和检验信息记录这几个方面来保证血液的安全。②从交叉配血的检验方法入手的,交叉配血的检验方法只是检验方法的其中一种,该研究单独将其提拿出来,并将具体的操作步骤、需要注意的事项都罗列出来,只是为了提供一个检验方法的具体案例。③发挥检验人员输血检验质量和输血安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也是保证血液安全的重要因素。

在周芳[8]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2.6%(21/80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输血事故发生率17%(138/800)。与之相对比,该次研究中选取的研究对象较少,所以研究结果不够精确和缺乏代表性。另外,周芳[8]的研究论文中输血安全事故类型包括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该次研究在输血安全事故中没有考虑的一项。

观察组患者的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2%(3/15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输血事故发生率10%(15/150),这是由于在严格、精细的检查以及不断复查的结果,保证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不断降低。对输血样品数据、储存仓库数据以及信息核对进行检验,都是减少输血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在输血检验质量和输血安全控制对凝血分子的影响方面,血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凝血分子的状态,该文主要从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素的状态来说明其对凝血分子的影响,在研究结果中,经过输血质量和安全控制后,观察组患者的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素狀态正常,说明了输血检验质量和输血安全控制有利于凝血分子状态的稳定,相比较而言,对照组患者的凝血酶原反应时间缩短和纤维蛋白素减少,严重影响到凝血分子[8]。

综上所述,血型实验室的输血过程中,采用细致化的质量检验和输血安全控制,能够增加输血样品的合格率,有效减少输血安全事故的发生情况,保证凝血分子的状态稳定,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冰.浅谈如何做好临床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J].中国实用医药,2016(10):275-276.

[2]  管占伟,常亚丽.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探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15):102-103.

[3]  秀娣,邓辉.临床用血前交叉配血不合50例原因分析俱[J].中网民族民间医药,2016,24(13):145-146.

[4]  王长林.由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性[J].分析医学信息,2018,28(22):65-66.

[5]  闫震.做好临床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2):156-157.

[6]  宋佩.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探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7,11(24):289-290.

[7]  刘锴.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安全探讨[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5):101.

[8]  周芳.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探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9(7):256-257.

[9]  史明岩,林启玲.临床分析输血检验流程的环节质量控制[J].中国保健营养,2016,25(10):160-161.

(收稿日期:2018-09-29)

猜你喜欢
凝血因子
奇壬醇的结构修饰及其抗凝血因子FXa活性研究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血栓弹力图常用参数与凝血因子及凝血象间的相关性
集束化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对产后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新规程施行后的冷沉淀凝血因子质检结果分析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1例凝血因子Ⅻ缺乏症个案分析并文献复习
不同时间制备的血浆及冷沉淀的质量对比
外科DIC患者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的疗效观察
凝血因子在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中检测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