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2019-03-29 11:55张田田陈琳
理论观察 2019年1期
关键词:历史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意义

张田田 陈琳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形势与挑战,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为此,我们必须首先深刻认识新时代语境下学习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坚定文化自信、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而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栋梁,应该自觉肩负起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重要意义;历史使命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1 — 0101 — 05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迎来新时代。面对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文化交流日益深入、意识形态交锋日益频繁的新形势与新挑战,加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显得尤为迫切。《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強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1〕 国家对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表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庆祝大会讲话中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 习总书记的讲话不仅深刻阐释了坚定文化自信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和根本,而且明确阐发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三个重要来源,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中最根本性的便是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1〕。 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根基,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首先,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且至今仍富有极强生命力。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华夏文明绵延五千余年而从未中断,并且中华传统文化在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之后更是焕发新的生命力。譬如,新儒学重新成为显学,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国外汉学研究日渐增多,这些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极具生命力的体现。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成就辉煌,并在世界历史上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华民族在哲学、史学、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领域都曾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成就,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至今仍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广泛世界影响力。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乃至世界发展的进程有重要影响,例如“中国的四大社会发明如罗盘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对西方资本主义产生过重大影响”〔3〕105;另一方面,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东亚的经济发展和道德教化产生积极影响,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都重视推行儒家伦理规范来解决现代化过程中凸显出来的矛盾和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这些独特性和优越性,正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当然,一个民族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的。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曾让中华民族和中华传统文化一度陷入危机,但也正是在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由一个在几千年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自在民族实体转变为了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在接触西方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认识、重新反思、重新创建。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仁人志士和先进知识分子一方面开始反思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虽然批判愈演愈烈,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没有消亡,儒学也只是丧失了作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中心地位。自觉地反思和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果不是完全抛弃历史和传统,相反,而是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承担起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从文化自觉走上文化自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却与目前的经济水平并不相称。虽然中国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和良好的文化发展势头,但中国目前还只是一个文化大国而不是一个文化强国。没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而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4〕

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需要,又是在全球化进程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全球化不仅是西方利益的全球化,还是西方价值观念的全球化。在全球化过程中,在坚持文化共存、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如何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抵御西方新一轮的文化殖民主义,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和严峻挑战。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就曾有佛教等外来文化传入。尤其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之后,西方列强在向中国输出资本和商品的同时也向中国输入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为了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也开始主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社会制度和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革命并最终取得革命胜利。尽管在历史上中国人民不止一次地接受和学习外来文化,也曾反思和批评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但是,中华民族从未抛弃自身的文化传统;相反,无论是佛教还是马克思主义,只要同中国的社会实际和文化传统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中国人民所接受。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绵延五千年而从未中断,就是因为中华民族在面对外来文化时,能够坚持捍卫自身文化独立创造性与吸收外来文化的有机结合。

今天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与西方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也更加频繁,西方文化已经深入到了中国社会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提防西方某些政治家试图通过文化交流而使中国“西化”即资本主义化的企图。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然要吸取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但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决不能走全盘西化的路。特别是在文化交流中必须严防西化”〔3〕114。而要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防止“西化”,就要捍卫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就要善于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并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是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大地并且实现中国化的沃土。因而,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不可或缺的。

文化交流一方面要“引进来”,另一方面更要“走出去”。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持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走出去,助推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也有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5〕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成果,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等关系的观念,由此构筑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成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内核和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只有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观才能拥有强大的凝聚力。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有很多相融相通之处,“文明”、“和谐”、“公正”、“爱国”、“诚信”、“友善”等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继承和发扬其中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传统美德,这是由文化的传承性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天然联系决定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6〕,学习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法宝

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也是我国目前的根本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不容忽视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推动的,市场的固有弱点和缺陷也导致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价值观念危机、道德沦丧、权钱交易、政治腐败、环境恶化、生态危机、贫富差距、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更为深层次的问题是,与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相对应的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落后,其突出表现为社会生活面临着过度物质化和功利化的问题,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精神上的需求却无法得到满足,个人的无意义感、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感滋生。这不仅仅是中国所面临的问题,还是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世界各国普遍面临并且意识到的问题。

因而,“在经历了种种曲折和迷误之后,理性的烛照终于使现代人发现,现代化的进程不仅是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它还要有精神文化的相应建构”。〔7〕27物质并不能构成人的全部需要和追求,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人必然有也应该有更高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要解决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全面推进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精神文明建设落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的问题,必须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著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理念、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等思想精华,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和法宝。

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提倡对人的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而这一点与目前提倡的重视民生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致的,对于解决民生问题、加强社会建设、缓解社会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其二,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对人的道德教化和规范,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这种道德规范外化为道德义务,内化为个人的道德修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对于个体而言有助于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扭转在市场经济下过于个人化、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引导个人追求理想人格和自我完善;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注重对个人的道德教化,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有助于完善国家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三,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一思想不但有助于引导个人在尊重自然、亲近自然中安顿身心,而且有助于避免因过度消费导致的生态环境危机,从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它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就是从中国的国情和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出发。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也应该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避免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错误。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并发挥它的作用必须中国化,即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3〕110中国共产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针,“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3〕110。

因而,无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还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都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准确地说,在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一体两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可以看作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不通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髓难以中国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固守传统,拒绝接受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进行研究发掘就不可能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不是消灭传统,而是站在当代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再思考,在新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延伸传统、更新传统、丰富传统。”〔3〕111-112因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传承和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具有时代价值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丰富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从而不断充实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六、当代大学生应自觉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战略意义。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理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现在令人担忧的是,“在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严重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此背景下,一些本应担当起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重任的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本身却缺乏深入全面的认识”〔8〕。

因而,广大青年学生迫切需要提高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认识,从传承中华文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担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一方面,自觉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识,从而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摒弃崇洋媚外的思想,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另一方面,自觉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而不懈努力。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06).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

〔3〕陈先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際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5〕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2013-12-23.http://www.wenming.cn/ll_pd/shzyhxjztx/201312/t20131223_1654835.shtml

〔6〕欧阳军喜,崔春雪.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山东社会科学,2013,(03):11-15.

〔7〕张万红,孙宏亮,王岩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7.

〔8〕蔡建国.传承传统文化,倡导青年先行〔N〕.团结报,2017-05-06(02).

〔责任编辑:杨 赫〕

猜你喜欢
历史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意义
“只留清气满乾坤”
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教育的使命研究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及其核心地位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提升党员素养
公路桥梁加固设计及其施工建议
浅谈少先队员荣誉感、 责任心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