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协同学习培育核心素养

2019-03-29 05:52陈礼林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有效路径

【摘 要】协同学习是与传统的个体学习比肩而立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旧课程的分水岭。高中语文教学新常态立足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必须对传统的学习方式同步革新。协同学习的技术本质是互帮互学,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协同学习;互帮互学;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3-0007-03

【作者简介】陈礼林,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江苏张家港,215600)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我們的教学行为最常见的是“教师讲、学生听”和“学生自习”,而西方的教学行为传统则是小组合作与协同学习。小组合作及其催生的协同学习看似是一个教学实施技术,但笔者认为,它或许是新旧课程的分水岭,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一种有效路径。然而,在高中语文日常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与协同学习并非常态,我们没有这个意识,也缺少实施路径与保障机制。

一、“协同学习”及其技术本质

何谓“协同学习”?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与界定。日本学者佐藤学将“协同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作为与“集体学习”(Collective Learning)、“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相并列的一种小组学习方式,并提出协同学习的三个要素:组织符合学科本质的学习;建立相互倾听的对话关系;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并展开高层次的思考与探究。[1]美国学者斯莱文认为:协同学习是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并且根据所有小组成员的学习成绩得到奖励或认可的教学活动。[2]中国学者钟启泉提出:协同学习是借助数人的交互作用而相互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协同活动最核心的理念是其多种、多向、多边的交互性。[3]由此可见,协同学习提升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能够更为快速地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学习目标,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技术保障,是高中语文教学提升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美国学者约翰逊认为:并非所有学习团体都能发生有效的协同。为了实现有效协同,他们提出了协同学习的五个基本要素,即积极的相互依赖(Positive Interdependence)、促进性互动(Promotive Interaction)、个人问责制(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社交技能(Social Skills)和小组反馈处理(Group Processing)。[4]这在协同学习的研究上,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使其不仅仅停留在理念层面,而成为可操作、可评估的教学技术。更重要的是,这五个基本要素既适用于学习者之间的“同学协同”,还可广泛适用于其他主体之间的“同伴协同”,比如两种媒体之间的协同学习、两个学科之间的协同学习、两所学校之间的协同学习、两个地区之间的协同学习等等,它为更大范围内的协同学习建构了一个逻辑支架。

由此,我们进一步反思与总结,协同学习作为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它的本质特征就是互帮互学,是与传统的“独学”比肩而立的一种能量巨大的学习方式,较一般的小组合作学习更细致。

协同学习的观点主要以杜威的“民主教育共同体”理论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理论基础。互帮互学,兵教兵、兵带兵、兵强兵,协同学习,整体推进;学生寻求与自己能力最近、感情最亲、合作最强的伙伴,相互依赖,相互负责,向身边最优秀的人学习,建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参照系,激发了学习信心,提升了学习效率。推而广之,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地区学校之间的协同学习,一样可以开展广泛的互帮互学。

二、协同学习教学的创新之处

高中语文教学新常态是指紧紧围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而展开的一系列有目标、有课程、有实施、有评估的教学行为。协同学习以互帮互学的教学技术为核心,是最贴近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教学路径。要充分发挥协同学习的巨大作用,我们就要突破常规,将其作为一种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并行不悖的新方式。

1.备课就是协同开发课程资源。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单打独斗,备课是耗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的,效果还未必好;在协同学习视野下,备课要协同作战。所谓备课,其实就是备课程,即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班本化的过程,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增删调换,更多的是要开发课程资源,但个人的备课很难达到这个高要求,只有协同备课,通过合理分工、各自负责才能实现。协同备课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精心设计学生的协同学习。教师如果没有协同备课的逻辑惯性,往往也很少考虑学生的协同学习。实际上,如果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开展协同学习,他们会倒逼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与积累。

2.授课就是协同拓展课堂深度。

教师带着精心准备的课程资源进入课堂以后,以倡导协同学习为核心且紧扣核心素养提升的课堂状态应该是什么样子呢?佐藤学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工作的中心在于“倾听”“串联”“反刍”。[5]由此可见,教师应该精心组织课堂对话,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备课是一个准备过程,授课则是一个组织形式与结构落实的过程,必须搭好对话的逻辑支架。一般而言,对话应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以对话主体的相互交流与有序探讨来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对话的问题必须是逐层深入的真正的、语文的问题。所谓真正的问题,是指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所谓语文的问题,是指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都是具有语文味、语文美和语文性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相互倾听各自的思维成果,将他们的发言用核心素养这根主线串联起来,并注意反思自己的课堂表现和存在的思维漏洞。

3.作业就是协同创设评估指标。

传统的作业是为巩固与强化,协同学习的作业更着眼于反思与创新。一方面,教师可以相互出题,按照分工,各出某个方面,着眼于某个点的系统建构,然后大家“组卷”,最后使作业成为一个协同创作的产品;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来出题,如果他们能设计出高质量的题目,也说明他们已经透彻地掌握了课堂知识。还可以从学生自己设计的作业中精选题目来作为考试题目,这样的考试设计充分吸收学生的智慧,丰富评估指标,最大限度地开发课程资源,使协同检测成为一个智慧比拼的舞台。

4.发展就是协同寻找最优路径。

每一次考试都是师生更新的机会。考试出现差距,评估出现层次,我们可以将其细分为一个个要素,仔细比对,找出落差,然后进行协同组合。这种比对,可以用于教师之间、媒体之间、学校之间、地区之间、学科之间、家校之间等等。我们需要更多關注那些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他们是协同发展的最佳样本,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提炼经验、形成文字,协同推广成果。学校里可以评选教学示范岗,全方位、全天候地开放课堂,实行“1+X”中央空调式的协同发展;还可以同步评选“年度课程教师”,要求教师将自己的教案当作课程来开发,作为学校重要的教学财富。校外可以寻找一位合适的伙伴(如同质学校、榜样学校,也可拓宽到大学、国外学校等),建立长期的协同发展关系,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定期有主题互访,有问题互通,协同进步。

三、协同学习的实施难点

协同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难点可以概括成“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主要表现在:受限于众多人数,高考只能采用较为客观化的命题与阅读,而这给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带来了便捷;教师囿于高考的强大压力,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消耗在批改作业、批阅试卷与辅导学生(提优补差)上,而腾不出较多的时间来指导学生进行协同学习;高中生课务、学业较重,课外阅读的时间严重受限,想发展自己的专长很难;家长视网络和手机为洪水猛兽,“互联网+”的学习举步维艰。

针对以上这些实施难点,我们要根据各个学校、各个班级的特点,对协同学习进行切实有效的推进。每一所学校、每一门学科、每一个班级、每一位教师,都要努力创造协同经验。

课堂是课改的前沿阵地,它由教师、学生、教材等因素组成,无论是哪个学科,都会涉及多主体、多角度的协同学习。每一门学科的课堂,都可以努力在协同学习的大框架之下,探索、建构能够提升本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范式。同时,我们还可关注各学科之间的协同发展。协同学习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时代大潮,它将与传统的个体学习一道,创造新时代的教育传奇!

【参考文献】

[1]佐藤学,于莉莉.基于协同学习的教学改革:访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教授[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7):1-7.

[2]SLAVIN R E. Cooperative Learning[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80,50(7):315-342.

[3]钟启泉.“协同学习”的意涵及其设计[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7(1):3-10.

[4]JONASSEN D, SPECTOR M, DRISCOLL M, et al.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M]. New York: Lawrence Erlbaum,2008: 402-418.

[5]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M].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

猜你喜欢
有效路径
浅谈高校校史档案管理的价值及有效路径
基于国家治理角度的国企审计有效路径分析
历史深度学习的六个着力点
试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有效路径
基于SWOT分析的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实证研究
财经类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
网络谣言治理亟需“四位一体”新路径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制约因素及其路径选择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及其路径选择
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核算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