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言“迷”

2019-03-29 10:13孙盼盼
贵州文史丛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坛经佛性义理

孙盼盼

摘 要:《坛经》是一部证迷、勘迷和破迷的经典之作。它以精深透彻的佛法义理再现了惠能的修行事迹和智慧言行,这是研究禅宗思想的重要依据。从词义角度来看,“迷”有“迷踪失路”和“误入迷途”的批评观念,继承了先秦以来的汉字思维与古典特征;从哲学角度来看,“迷”有“当局者迷”和“闻道犹迷”的棒喝内涵,结合了儒道文化的义理思考与纠偏意识;从文论角度来看,“迷”有“现世虚幻”和“人生梦觉”的警醒意蕴,塑造了经典作品的情节因果与叙事主题。本文对《坛经》之“迷”作观念史考察,可彰显出中国文化关键词的古典生成与现代激活,时空定位与语用呈现。

关键词:《坛经》 迷 古典生成 文论阐释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9)01-64-71

“迷”在《坛经》中显现频率之高,指涉范围之广,思辨意识之强,蕴含丰富的哲学思考与文论内涵。“迷”是主体的生存状态,是心灵的羁绊束缚,是现实的沉沦遮蔽。“迷”从一般汉字到哲学范畴,再到文学概念,乃是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演变过程。本文根据中国文化关键词的研究法,运用汉字批评的思维,会通《坛经》之游“迷”、体“迷”、见“迷”的真知义理,阐释“即自的超越”1的本体思想。

一、“迷”范畴之语义生成

在殷墟的甲骨卜辞中,尚未发现“迷”字,但在战国时的金文、篆文中可找到“迷”之原始文本,保持着稳定的结构。按构字规则,“迷”由“辶”和“米”组成,前者是动词性的前行状态,后者是名词性的迷失状态,表示人在通达之处容易迷失,辨別不清前行方向。《说文解字·辵部》:“迷,惑也。从辵,米声。”2本义指迷路,即失去判断能力,不能确定前进方向,从而引申出迷恋、迷魂、迷茫等义。《说文解字·言部》:“谜,隐語也。”3谜语古称隐语,用于暗射、隐藏言语使人迷惑。《说文解字·目部》:“眯,艸入目中也。”4眼睛混进异物,自然就模糊不清,丧失辨识能力。说明,“迷”“谜”“眯”具有相同的义理基础,在理解此类概念时,不能只唯单字,须注重同源的关键词的结构、流变和转换。

根据现有资料,关键词“迷”具有丰富的语义观念,在不同文本中呈现出义项融合的演变过程。《尚书·舜典》:“烈风雷雨弗迷。”5《论语·阳货》:“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6《韩非子·解老》:“凡夫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之,则为迷。”1此所谓“迷”即迷路,指眼睛被遮蔽,分辨不清,以至于失去了判断能力。这是“迷”的基础语义。《老子·第二十七章》:“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2《庄子·列御寇》:“迷惑于宇宙,形累不知太初。”3此所谓“迷”即迷离,指心灵被遮蔽,神志不宁,陷入了浑噩、含混的流转。佛家之“迷”是思量生死的大观念,《五灯会元·东土祖师》:“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4此所谓“迷”即迷悟,指困惑而不知所措,忘却本真的佛性修行,沉浸在不得自悟的生死世界。

“迷”之所以在《坛经》文本中反复出现,惠能是在阐释佛性之“迷”,生死之“迷”,因果之“迷”,指引俗众自修佛性,自悟菩提,自证心境,从而能够走出“迷”之牢笼。从词义角度来看,“迷”有“迷踪失路”和“误入迷途”的批评观念。这也是义理与观念相融合的古典回味,注重造字之时的本义,继承了先秦以来的汉字思维与古典逻辑。首先,“迷踪失路”指眼睛受到浮尘遮蔽而迷失道路,寻觅不到继续前行的方向,此内涵是“迷”的本义体现;其次,“误入迷途”指内心受到外物迷惑而走上错路,沉浸在业障流转的世界,在“迷”的本义基础上更深一层。《坛经》谈到惠能在悟法前、悟法时、悟法后的种种事情,涵盖了芸芸众生的道路、佛性、修行迷障。在惠能的义理中,呈现出汉字批评的语义场,“迷”与智、悟、见相对,演绎出心迷、邪迷、迷妄、愚迷等语词。

惠能释“迷”,既言说出凡尘俗世纠缠的因缘迷障,也言说出禅法修行遇到的艰难险阻,带有自证其心的宁静,破除众生对禅法的执念。通过文本原句,探讨“迷”之本义,提供字义缘起的依据,梳理古典生成的线索。

汝等门人,终日供养,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汝等自性若迷,福门何可救汝?5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须求大善知识示道见性。6

迷人自身不动,开口即说人是非,与道违背。7

从今已后,称佛为师,更不归依邪迷外道。愿自三宝,慈悲证明。8

世人心邪,愚迷造恶,自开众生知见;世人心正,起智惠观照,自开佛知见。9

“迷”是佛法义理中常见的关键词。通过“迷”之本义,惠能释“迷”,也在释人生、佛性、修行的机缘。第一则材料,“迷”指“自性之迷”,迷失了生死道路。人世生死,苦深如海,理当以追求顿悟、脱离生死为大事。只执求世间福田,而不求出离生死,也就迷失了与生俱有的佛性,不得澄彻的智慧。第二则材料,“迷”指“心迷之人”,迷失了顿悟道路。按惠能的说法,佛性智慧,清澈心性,本是世间之人的天生特征。由于心迷一处,偏执他者,陷入不悟境况,“不悟即迷,悟即是智”。第三则材料,“迷”指“愚迷之人”,迷失了修法道路。惠能强调修行要心行统一,切勿偏执一端,不可执心忘行,亦不可忘心执行。迷人口说,智者心行,此揭示修法目的,彰显修法义理。第四则材料,“迷”指“邪迷之人”,迷失了修行路径。通向智慧的道路,充满邪迷之见。道路之争,指禅法之争。“邪见之人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1凡以佛为师,遵循顿悟,心口合一,这是修行正见。第五则材料,“迷”指“愚迷之人”,迷失了般若菩提。惠能在此倡导的禅修之法,与修心、修性是一致的,故而心邪、心正自有不同的感知状态。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2愚昧而执迷不悟,偏离菩提之法,没有获得真正的知见。

《坛经》对“迷”的表述,呈现出较完整的理论生命,经由生死、顿悟、修法等迷障,建构出破“迷”的言说体系。这是由“迷”之本义而引申出来的修行观念,“迷踪失路”是从道路迷失而不断言说的,“误入迷途”是从佛性迷失而不断演绎的。惠能是在倡导一种自悟的修行法门,证得“迷”之因果,揭示“迷”之机缘,破除世人对禅法的迷执。通向般若菩提的道路,不是理想的循序渐进或顺风顺水,故世间会有“迷”的存在。“迷”之与否,关涉到“佛性”之与否,也关涉到“菩提”之与否。在惠能看来,世间满是“迷踪失路”和“误入迷途”之人,因缘际会皆是“迷”,尚未启悟自身的佛性。他对“迷”的说解,对“法”的强调,对“性”的启示,汇聚了修行智慧、观念和义理。道路是修行的指引,是前行的路标。倘若没达到破迷程度,那就是尚未悟到般若菩提。道路迷失,就会迷踪失路;那么佛性迷失,则会误入迷途。人们内心迷失,佛性遮蔽,达不到自悟自觉的境界,更何谈出离生死苦海。

猜你喜欢
坛经佛性义理
道兼体用的整全之道:吕祖谦义理之学新论
老子“大音希声”的深层义理
“佛性”的兔子
明清大藏经版《坛经》源流略释
公共理性与整全义理
The Compariso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Dust in His Dark Materials and Tanjing
重启澄明之境
王船山《周易内传发例》义理演析
《坛经》佛性顿悟之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