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

  • 阳明心学“万物一体”观的独特内涵探析
    体;良知;感应;佛性;仁中图分类号:B2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11-0043-042022年,适逢王阳明550周年诞辰。阳明先生一生曾提出了诸多影响至深的观念学说。龙场悟道后,他提出“知行合一”说,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就是认为知与行为一体。“知”指“良知”,而“行”指“行良知”。为何晚年王阳明又宣讲“致良知”说,同时还提出“万物一体”的观念?这一观念究竟有何独特内涵?不妨,先简单地从“致良知

    学理论·下 2022年11期2022-05-30

  • 佛教净土信仰新诠
    故,不仅有情皆有佛性,一切无情乃至草木,亦有佛性。一切众生成佛时,一切草木亦皆成佛。一、“净土”是大乘佛教通义“净土有无”是理解大乘佛教“净土”的核心问题。《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经中说十万亿国土之遥有西方极乐净土。这一答案在专尚念佛往生极乐的净土宗内可以释人疑惑,但在净土宗门外恐难以充分回答“净土有无”问题,也难以简别其他关于“净土”的世俗化谬解。“净土有无”事实上是一个直关佛教世界观的根本问题。在缺乏基本佛教世界观常识和准确的般若见地的前提下,仅靠单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5期2022-05-19

  • 《华严经》的佛性说 ——以法藏“佛果性起论”为中心
    尹邦志[提要]“佛性”是佛教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国佛教诸宗集中讨论的主题之一。《华严经》号称“经中之王”,虽然对“佛性”一词罕有提及,但历代以“佛性”为此经宗旨者大有人在。细读经文可以发现,经中所明“佛性”之义略同于“法界”,与《涅槃经》等专论“佛性”的经典尚有差异。与吉藏等十二家讨论“正因”“中道”的佛性论不同,《华严经》从“佛果”的立场来展开,可谓独树一帜。更为特殊的是,此经不是泛泛地对“佛性”做出界定和描述,而是突出了佛性的“用”,并以此对全经通说的菩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11期2022-02-16

  • 什么是外道
    叶尊者说:“或言佛性即是外道,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于无量劫在外道中,断诸烦恼、调伏其心、教化众生,然后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以佛性即是外道。或言佛性即是内道。何以故?菩萨虽于无量劫中修习外道,若离内道,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以佛性即是内道。是故如来遮此二边,说言佛性非内、非外,亦名内外,是名中道。”前文已经指出,如果没有证得无住处涅槃,连声闻、缘觉、菩萨通通都属于外道,而根据此处的这段经文,我们发现,几乎连佛陀也快要成为外道了,如其所说:“或言佛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期2021-09-10

  • 佛性与智性 ——浅谈“兜率提梁”的艺术设计
    明了作品具有一种佛性,创作围绕此主题展开又凸显出一种智性,从内涵与工艺两方面展示了作品的艺术个性。1、佛性常清静在进入到作品之前,首先要对“兜率”有所了解。“兜率”亦称“兜率天”或“兜率宫”,指的是欲界的第四重天,内院是弥勒菩萨的净土,外院是众生居住的地方,人人在这里都能快乐富足,是佛教弟子心中仰望的地方。此件作品以“兜率”为主题便具有一种佛性,同时也包含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佛性是清净的、纯洁的、不染凡尘的,所以创作选择了青灰色的泥料来制作此壶。壶表面呈清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5期2021-07-10

  • 从“狗子佛性”公案来看动物平等
    教法的过渡期间,佛性论思想得到加强,众生平等的佛性思想逐渐占据主流。佛性论顾名思义就是所谓成佛之性,在佛教本生叙事中曾有一个故事,是说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着,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即教彼众生修习圣道,令离妄想;离妄想已,证得如来无量智慧,利益安乐一切众生。”[1]这算是佛性论最早的雏形,其中点明佛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2021-01-07

  • 曼陀罗
    首诗特别具有一种佛性的启示力,简单的笔触里有隐秘的光亮,诗人以智慧的构思传递了一种佛性无处不在的宗教思想,曼陀罗是一种宗教术语,有轮圆具足、聚集、道场的意思。在现代,曼陀罗俨然成为佛教的象征符号之一,佛教供奉曼陀罗花,也是代表着积聚福德与智慧。诗人对“曼陀罗”的认识从未知到有知,都在致力于打破神秘的界限,也是在向世人喻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往往就在我们身边,只是缺少发现而已。在这首诗中,诗人不露痕迹地把小时候的回忆与对神性的挖掘嫁接在一起,全诗无一“佛”字,

    诗潮 2020年12期2020-12-24

  • 麦积山石窟第142窟“猴头”“象头”造像研究
    北方非常盛行涅槃佛性学说,研习涅槃的学者众多,著名的有昙无最、慧光、圆通、道凭、道慎、宝篆、灵询、僧妙、道安、法上等人(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3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388页)。在北方地区十分盛行涅槃学说的背景下,秦州地区亦不会例外。第142窟三壁的主尊为三世佛造像,关于三世佛,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记载为过去诸佛、未来诸佛、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大正藏》,第9册,第7页)关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的身份及

    敦煌学辑刊 2020年4期2020-12-05

  • 刹那永恒
    似有似无地展露着佛性。绿松石按照颜色的过渡进行排列,规整的同时又有所律动。整件项饰借鉴了敦煌壁画的标志性配色,结构左右对称而又有所不同。其实自我小时以来便通过各种渠道见闻了许多关于敦煌壁画的资料,可以说,这件作品就是这么多年在我内心深处形成的对于敦煌佛教艺术理解的外化。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心境的变化,我的理解也会不断地随之改变,但此时此刻心中闪现的佛性则是永恒的。1 刹那永恒项饰绿松石-粉珊瑚-珍珠-欧泊-红宝石-白玉-18K金

    中国宝玉石 2020年5期2020-12-02

  • 佛禅妙莲不染尘 ——“佛莲壶”的艺术表达与佛性境界
    工艺美感之中打造佛性境界,提升作品内涵价值,说明了紫砂壶通过文化思想丰富造型表达及艺术价值的特征。紫砂壶的色彩是比较丰富的,有最受人们认同和喜欢的紫红色或棕红色;有淡雅明丽的鹅黄色或梨皮色;也有别具一格的绿色、灰色或黑色的作品。紫红色或棕红色的紫砂壶是因紫砂泥中铁元素的含量较高,这样的壶泡茶清香宜人,且随时间流逝越发光亮,性能极佳。在中国文化中,紫红色或棕红色是高贵、吉祥的象征,这也是人们偏爱这种色系紫砂壶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原因。此壶整体呈现出饱满红润的棕红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9期2020-10-31

  • 佛性”的兔子
    我家的兔子真是“佛性”,不过我发现这“佛性”的兔子也是有弱点的。那天,我刚拿起草饼罐,笼子中的点点立马“发作”了,只见它两只前脚勾着笼子,用牙齿拼命咬着笼子框,发出“嘎嘣嘎嘣”的声音,大眼睛紧紧地盯着我。看到点点那迫不及待的样子,我问爷爷点点在干嘛,爷爷告诉我它是想吃我手中的草饼。我把草饼拿到哪儿,它的眼睛就看到哪儿。我不禁偷着乐:哈哈!你不是只“佛性”的兔子吗?你平常那副高贵的樣子哪儿去了?我将草饼递给点点,只见它张开三瓣嘴,快速把草饼叼进窝中,生怕被人

    阅读(高年级) 2020年3期2020-06-01

  • 佛性”的兔子
    我家的兔子真是“佛性”,不过我发现这“佛性”的兔子也是有弱点的。那天,我想看看“点点”兔吃的草饼长什么样,刚拿起草饼罐,笼子中的“点点”立马来精神了,只见它两只前脚勾着笼子,用牙齿拼命咬着笼子框,发出“嘎嘣嘎嘣”的声音,大眼睛紧紧盯着我。看到“点点”迫不及待的样子,我问爷爷“点点”在干吗,爷爷告诉我,它是想吃草饼。我把草饼拿到哪儿,它就看到哪儿。我不禁偷着乐:哈哈!你平常那副高贵的样子哪里去了?我将草饼递给“点点”。只见它张开三瓣嘴,快速地把草饼叼进窝中,

    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 2020年8期2020-04-28

  • 惠能和道元禅学思想对比
    渐悟修行观”、“佛性论”“般若”等禅学思想,发现道元和惠能禅学思想有许多殊异之处。本文拟通过对比惠能和道元的禅法内涵,了解道元对惠能禅学思想的传承和变革创新。一、六祖惠能的禅学思想中国佛教自菩提达摩师资相承传至惠能,共有六代,惠能创立了禅宗,完成了佛教的中国本土化。《坛经》由惠能弟子法海记录整理而成,记录了惠能的禅学思想及禅宗教义,是中国佛教史上唯一被称为“经”的著作。惠能禅学思想融合了大乘般若学和儒道等思想,开创了极具中国化特质的南宗禅。自中唐以来,凡是

    宜春学院学报 2020年4期2020-02-23

  • 供奉(外一首)
    们退回自身,充满佛性正适合您的睡眠。无扰,安稳我供奉您抚摸过的云朵,种子,鸟鸣它们一起构成的故乡正在一张纸上学习如何构成一首诗我供奉您心里供奉着的善良,隐忍和豹子一样强壮的奶水它们来自人间,又回归草木钟声敲响之前,您吹灭了自己的灯我看见一群羊,被您指引着在天上飞门缝在想象里也要有一些经历才能明白门缝里的世界不过是童年的缩影而长大的样子却无法重复那时候的向往比如现在的天空少了几只熟悉的翠鸟它们如今还在另一个世界和那个门缝里的孩子玩着游戏

    湛江文学 2019年12期2019-11-13

  • 焦山碑林吴佩孚碑石刻文化背景考察
    生平事实以及他的佛性品德等方面来探讨焦山碑林吴佩孚石刻的文化背景,以期对这位将军的性格作进一步研究参考。关键词:吴佩孚;军阀;佛性一、引言由于历史时期的特殊性,现代人对于“北洋军阀”这个名词的印象都不是很好,总是联想到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与一个个强取豪夺的形象。然而,却有一个人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他就是吴佩孚。吴佩孚作为“秀才将军”,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不仅“读书精博而且擅长诗赋写作”;面对日军侵华战争时,他奋力抗争,充满爱国主义精神;他还

    青年时代 2019年12期2019-06-15

  • 何以言“迷”
    所措,忘却本真的佛性修行,沉浸在不得自悟的生死世界。“迷”之所以在《坛经》文本中反复出现,惠能是在阐释佛性之“迷”,生死之“迷”,因果之“迷”,指引俗众自修佛性,自悟菩提,自证心境,从而能够走出“迷”之牢笼。从词义角度来看,“迷”有“迷踪失路”和“误入迷途”的批评观念。这也是义理与观念相融合的古典回味,注重造字之时的本义,继承了先秦以来的汉字思维与古典逻辑。首先,“迷踪失路”指眼睛受到浮尘遮蔽而迷失道路,寻觅不到继续前行的方向,此内涵是“迷”的本义体现;其

    贵州文史丛刊 2019年1期2019-03-29

  • 天台湛然“性恶说”之窥探
    人不仅都具有正因佛性,而且也都具有缘因和了因佛性,故而佛性乃是善恶兼具的。善恶兼具的三因佛性再同即空、即假、即中的三千诸法结合,自然可以得出“善恶不出三千”的结论。如此,湛然就在“三因互具”的理论前提下,进一步地把三因佛性同三千诸法联系起来,从而得出“善恶不出三千”之说。在以上理论的基础上,湛然进一步指出:“当知一念心中此三千法实非横竖。非识是不思,非言是不议。故大经三十三云:佛性者,不名一法,不名十法,不名百法,不名千法,不名万法。未得菩提时,一切善恶无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1期2019-02-17

  • 简析《童心说》思想内涵及其影响
    词:真心;自由;佛性;禅宗;生命意识一、“童心说”的思想渊源(一)“良知说”对“童心说”的影响明清时期,由于科举制度对士人的影响,程朱理学成为儒教社会正统思想。原本高扬道德理想主义的程朱之学,由于与现实利益的牵绊,也失去了原意,沦为谋取功名利禄的工具。儒家道德之功利虚伪的风气积久成弊,自私自利之假道学充斥着社会,王阳明对朱学的流弊有着清醒地认识,遂予以严厉的批判。而李贽从嘉靖三十五年至嘉靖四十五年,先后经历了天灾人祸,自此功名利禄于他已是浮云,在李逢阳、徐

    北方文学 2018年29期2018-12-18

  • 不在此岸,不在彼岸
    或“即心即佛”的佛性论,“顿悟见性”的修行观。文章从世俗百态及人生追求分析《坛经》一书,认为《坛经》所表达出的“向内关照”倾向性十分明显。关键词:《坛经》;慧能;佛性;贪嗔痴;菩提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8-0001-02一、前言《坛经》一书是六祖慧能大师对佛学的参悟。慧能大师是禅宗的第六祖,南宗的创始人。他虽然不识字,但是凭借着对佛学的参悟,得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授予的衣钵,成为了禅宗的第六组。弘忍的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3期2018-09-28

  • 考试的复习方法,你是哪种
    佛性复习法:把要考试的科目放在面前,如果它跟你有缘,它就会自己复习自己。自拍复习法:自拍的时候沉迷于自己的美貌无法自拔,最后发现只有好好学习,才配得上这般容颜。懊悔复习法:先让自己无所事事几个小时,然后陷入深深的懊悔中,以获取复习的动力。海口复习法:夸下海口,表示自己已经复习完所有內容了,欢迎所有人在微信与自己探讨问题。然后就真的会有人和你探讨问题。为了海口不被戳破,你会迅速学完该部分内容并在微信上“及时”回复对方,以此达到复习效果。绝地求生复习法:考试的

    意林·少年版 2018年14期2018-08-14

  • 当“佛性”青年遇上新时代
    可贵。然而,当“佛性”青年遇上新时代浪潮,是随性还是不够走心?(二)事件描述案例:小Y是大一女生,新学期第一周就向辅导员反应想转专业。辅导员耐心解释了目前学校的转专业政策,鼓励她可以坚持自己初衷,但重要的是要先学习好当下专业,争取到转专业的条件。过后几天,辅导员看到小Y的朋友圈状态写到:“不是我该读的专业就不属于我,冥冥中自有安排”。二、分析与处理针对以上两位同学的情况,作为辅导员,将针对性地从谈心谈话、侧面了解、朋辈关怀、家校联系等多角度进行引导和帮助。

    新一代 2018年7期2018-05-10

  • 重看北禅宗 ——心性与佛性之维
    是在于其对人心和佛性的看法,因而本文将从人心与佛性的角度来探析北宗与南宗的差异。希冀能给与人们审视北宗时新的视角,从而引起新的思考。人性与佛性的界定:佛教经典繁复,宗派众多,如星云密布,无论各门宗派有着多么深厚的义理和精微的修行方法,其终极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到达彼岸,涅槃成佛,而各个宗派的区分更是在于其涅槃成佛的形式,决定形式的则在于其内在思想。人性是否可以与佛性画上等号?众生是否有佛性?众生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成佛,众生如何成佛等问题贯穿了禅法修道的核心。

    丝路艺术 2018年12期2018-04-01

  • 荀子与天台宗“性恶论”之比较
    说,与传统佛教对佛性的看法亦不同,任继愈先生便说天台宗“性恶”说为“惊世骇俗”之言[3]134。本文拟对二家“性恶论”存在之必要性、二家“性恶”思想之异同及其思想归宿试作进一步探讨。1 荀子与天台宗“性恶”思想辨析目前,学术界对荀子与天台宗之性恶论并未形成统一的看法,尤其是对天台宗“性恶论”存在较大的分歧。在对二者进行比较之前,有必要对本文所探讨的“性恶论”的内涵进行辨析。1.1 天台宗性恶思想辨析按照杨祖汉先生的分析[4]142,任继愈先生主编之《中国哲

    长春大学学报 2018年9期2018-03-19

  • 湛然“无情有性说”之我见
    砾等,“性”则指佛性。所谓“无情有性”,即是说不能发心修行的无情识之物也有佛性。应该说,无情有性说并非湛然的独家说法,在湛然之前,这种思想就早有萌芽了。近观中国佛教思想,远览印传佛教经论,都不例外。但首次对无情有性说进行了系统的阐发和论证的还是天台湛然大师,他藉以佛教经典和前人理论为基石,对无情有性说展开了系统论证,终于使无情有性说在其笔下粲然夺目、蔚为大观,成为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一笔。一、湛然对无情有性说的系统论证湛然基于诸经典以及前人理论,立足自家、援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6期2018-02-12

  • 佛性青年不拂性
    常听到有人自诩“佛性青年”,大概是表明自己无欲无求吧。青年是否应该“佛性”?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佛性青年”引发了众多的讨论与见解,而我所识的佛性青年也别具特色。正如前面所言,“佛性青年”在大多数人眼中被认为是无欲无求,不争不抢,不求输赢的消极避世的青年,他们挂上“佛性”的帽子,实则是在为自己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的无力与无奈找到逃避的借口。有些学生平日里不追求上进,却也不调皮张扬,整天无所事事,虚度终日,这般的“佛性”实在不值得倡导与宣扬,这种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3期2018-02-04

  • “无情有性”与“无情有道性”说的历史形成新论
    确说过“草木亦有佛性”,而道教是经过一个阶段的探索和动摇才确立了“无情有道性”的立场。麦谷邦夫的观点是不成立的。一、“佛性”含义辨析佛教将一切生命体称为“有情” (即有“情识”之意),而将其他存在称为“无情” (即无“情识”之意)。众生也就是“有情”。佛学惯常使用的“众生”概念是与其三世六道轮回理论相联系而得到界定的,实际是指六道轮回之中的一切生命体。在大乘佛教看来,在六道轮回之中沉沦的众生,唯一的希望和要求应该是成就佛果。因此,佛学的首要目标就应该是为众

    哲学分析 2018年3期2018-01-24

  • 如虫御木
    经典上说,要了悟佛性,当观时节因缘,时节因缘一到,如迷忽悟,如忘忽忆,那时才知道自己本來一切具足,不是从外而获得的。所以,祖师说:悟境同未悟,无心如有心。凡圣虚妄,本来心法,原自备足。你现已如此,好好保护并把握它吧!”第二天,沩山禅师随同百丈禅师入山出坡(劳动服务),百丈禅师问沩山道:“火种带来了吗?”沩山禅师答道:“带来了。”百丈禅师追问道:“在什么地方?”沩山禅师捡起一枝柴,吹了两下,然后交给百丈禅师。百丈禅师欢喜地说道:“如虫御木,偶而成文。”“火种

    中老年健康 2017年8期2017-12-16

  • 日日是好日
    “你见到身体里有佛性佛性里有身体吗?”饭头没有这种体证,无法回答,禅师就开示他:“你看星星的时候,也要看到月亮呀!”可惜,一般人看星星时,总看不到月亮,只注意小小的身体,而见不到伟大光明的圆满如月的佛性。再回到“日日是好日”,对于见性人,知道心性大如虛空,包含一切江月松风、雾露云霞,那么一切的横逆苦厄都是阴雨黄昏而已,对虚空有什么破坏呢?当我们有一个巨大的花园时,几朵玫瑰花的兴谢,又有什么相干呢?日日是好日,使我们深切知道自在无碍明朗光照的人生不是不可为

    醒狮国学 2017年4期2017-05-12

  • 消失的红记
    叫红玉。红玉心存佛性,慈悲、善良、含蓄而又隐忍。小学时,她学习成绩好得无人可及,但那是个不重视学习成绩的时代,因此老师并不为她的好成绩而高兴,反而嫌她说话声音不够响亮清透,而心怀嫉妒的同学无端的谩骂甚至追打,让童年的她整日里提心吊胆。渐渐地,她把对学习的爱藏起三分,主动向成绩差的同学靠拢──她害怕高处的孤独以及脚下那些虎视眈眈的眼神,但仍然善良、含蓄,只是,她把内心的佛性深深地藏了起来。15岁时,她考去了一所让乡里人眼红的学校。在那里,善良敦厚的她被同学们

    小小说月刊 2017年2期2017-02-24

  • 世界的本质就是我们自己的本质
    力量出现了,就是佛性。生命唯一的希望在于返回它的佛性。佛教,特别是南宗禅特别强调回归佛性,即回归我们的内心。在佛教里面,心性和佛性是一体的。禅宗思想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它告诉我们,世界的本质就是我们自己的本质,对真理的追求不是外于我们的事物的追求。王阳明学说的一个精神来源就是禅宗。它有一个很强烈的表达,即对于最高真理的追求是对我们内心的追求。当你彻底了解了世界的时候,你同时彻底了解了你自己。你彻底了解了自己的时候,你也同时了解了世界。这才叫“悟”。我认为

    中欧商业评论 2016年10期2016-11-15

  • 生命的真相
    说的:“人人皆有佛性。”很飘渺的一个概念,佛性在哪里?佛说了,每个人都是未来佛。未来佛的这种状态称为佛性。什么是佛性?看不见。但是,佛性能表现出一种状态,人们生命中所追求的一切,一个念头,曾经在过去动的念头,也许你早就忘记了,你却能在宁静的时候看到它。好比你的心像湖水宁静的时候,有一粒沙子掉到水里,激起一层层波纹,这就是你生活的每一个源动力,你就有永不枯竭的奋斗力量。一旦觉照到这个,你就会成为一个灵修大师,看到生命的本源,这个本源就叫做佛性。释迦牟尼佛在成

    商业文化 2016年13期2016-09-19

  • 六祖《坛经》开示语新解
    是菩提自性。人的佛性顿悟有多个层次,要想大彻大悟而成真佛很不容易,需以超强的聪明才智加上超凡的毅力去持续修行方有所成。参佛者应该明确菩提自性的本质,了解顿悟的形式及佛性顿悟的流程,继之用心去修行,在世间面对一切不断地领悟、体验后天的清净境界,积小悟为大悟直到大彻大悟,真佛就会出现。《坛经》;菩提;自性;清净;顿悟;修行读过六祖《坛经》经文的人都有一个共识:《坛经》文字浅白,语义清晰,文意易懂。但就是这么简单明了的经文,在一千多年中仍未孕育出更多的真佛,致使

    韶关学院学报 2016年7期2016-04-13

  • 《坛经》中的“性空”思想初探
    有“即心即佛”的佛性观、“明心见性”的修行观、“自修自度”的解脱观等,这诸多的思想成为禅宗最为根本的特质。在这些思想中始终贯彻着佛教的根本思想“缘起性空”之理论与不落有无二边的中道思维方式。性空;不二;佛性;自性禅宗自谓:“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1]对此,有人误以为“不立文字”是实指禅宗没有言说文字,然而这种表面上的文字理解违背了禅宗不立文字之真实涵义。《缁门警训·卷七》有言:“来教又谓:道若不在言语文字上,诸佛诸祖何谓留许多经论在世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1期2016-03-28

  • 论谢灵运与《涅槃经》的关系
    的改治和山水诗的佛性意蕴三个方面。他著《辨宗论》公开支持“涅槃圣”竺道生的学说;与慧严、慧观共同改治《涅槃经》成为流行经典;创作的山水诗充分吸收了涅槃佛性学说,表现在善言“理”、顿悟说、赏心观三方面。关键词:谢灵运;《涅槃经》;山水诗;佛性;顿悟;赏心谢灵运(385—433),刘宋时期著名的山水诗人,与南朝佛法有很深的关系。汤用彤先生述及谢灵运与佛教的事迹时,说:“康乐一生常与佛徒发生因嶀缘。曾见慧远于匡庐,与昙隆游嵊,与慧琳、法流等交善。著《辨宗论》,申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2016-03-15

  • 论《涅槃经》对梁武帝诗文创作的影响
    方面表现出对涅槃佛性思想的信解。诗歌善言“理”,论辩“神明”即佛性以及阐明心性本净的修行观,皆反映他对《涅槃经》精研之深。梁武帝在涅槃学基础上提出“神明即佛性”的新思想对后世心性学说影响深远。关键词:《涅槃经》;梁武帝;诗文创作;佛性梁武帝在诗文创作上颇有佳绩,在尚未建立梁朝之前,就与沈约、谢朓、王融等文学之士并号“竟陵八友”。同时,作为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对弘传佛教的积极和热忱,可说是我国历代奉佛帝王中的第一人。梁武帝弘佛好文,对当时社会、文坛的风气产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4期2016-03-07

  • 净影慧远佛性观对其净土思想的影响
    871)净影慧远佛性观对其净土思想的影响林啸(北京大学哲学系 宗教学系,北京,100871)南北朝晚期地论学派的代表人物净影慧远,他对佛性的阐释是以如来藏思想诠释佛性思想的。对慧远《观经疏》《大乘义章》等论著的研究发现,他在论述净土思想时的语言表达、思维模式、论证形式都与他对佛性思想的讨论接近,甚至一致。慧远以“佛性之因”论证“三土差异”,以“性之四门”描述“四门往生因”,以“二门体状”讨论“染、净关系”,以“不善阴等四门”疏解“五逆十恶”等,不仅推动了佛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2016-01-23

  • 消失的红记
    叫红玉。红玉心存佛性,慈悲、善良、含蓄而又隐忍。小学时,她学习成绩好得无人可以可及,但那是个不重视学习成绩的时代,因此老师并不为她的好成绩而动,反而嫌她说话声音不够响亮清透,而心怀嫉妒的同学无端的谩骂甚至追打,让童年的她整日里提心吊胆。渐渐地,她把对学习的爱藏起三分,主动向成绩差的同学靠拢——她害怕高处的孤独以及脚下那些虎视眈眈的眼神,但仍然善良、含蓄,只是,她把内心的佛性深深地藏了起来。15岁时,她考去了一所让乡里人眼红的学校。在那里,善良敦厚的她被同學

    杂文月刊 2015年5期2015-07-05

  • 禅宗认识论终极解密
    即自身本来具足的佛性。 “一切万法”即一切现象,包括一般所谓的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意思就是:一切现象皆自身本来具足的佛性所现之象。此处“自身”,既指宇宙万物自身,亦指人自身。人属宇宙万物之列,所以说宇宙万物本来具足佛性,即已包括人本来具足佛性。此佛性为宇宙万物与人共有,宇宙万物之佛性与人之佛性是同一个佛性。宇宙万物作为现象,是其自身本来具足的佛性所现之象;人作为现象,无论肉体现象和精神现象,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皆是其自身本来具足的佛性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2015-06-09

  • 提得起 放得下
    多言,可惜你没有佛性,但你并不缺佛性。你既不肯放下,也不肯提起,是没有佛性呢,还是缺少佛性呢?”信徒这才彻悟。“放下”和“自在”乃禅家的两重至高境界。先有提起,方有放下。所谓提得起、放得下,就是让你在游走尘世的旅途中,学会放下万缘,单提一念。唯此,人生才不会被轻易困住,继而获得自在。美国作家梭罗说:“一个人越是放得下许多事,他就越富有。”其实,提与放,作为一种生存之态,不但是化简后的睿智,也是画龙后的点睛,更是深刻后的平和。若运用得体,便能使复杂的生活回归

    爱你 2015年6期2015-04-20

  • 《坛经》佛性顿悟之悟
    005)《坛经》佛性顿悟之悟陈景增 (韶关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东 韶关512005)顿悟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顿悟形式常为人们所运用。愉悦能使人心情轻松乐观,也是人们修炼佛性首先要调整到位的心态。向佛者顿悟佛性过程有多个层次,持之以恒就会有进步。一次顿悟有一次体验,从体验中顿悟,从体验中进步,佛地就在前面。佛性顿悟;顿悟现象;愉悦心态;顿悟层次;顿悟体验学习《坛经》,修炼佛性,阅经明义第二要点,就是要真正领会《坛经》中的佛性顿悟方法。佛性顿悟真的很难,

    韶关学院学报 2015年1期2015-04-10

  • 《坛经》“本性”即佛家理念之悟
    》中所说的本性是佛性,是“无相、无住、无念”佛家理念。人们对此加以明确,才能更好地去学习《坛经》,才能更好地去顿悟佛性。关键词:个性;本性;佛性;佛家理念;顿悟学习《坛经》,修炼佛性,阅经明义第一要点,就是要明确《坛经》中本性即佛家理念,《坛经》所指本性不是人的个性,是人人都可以觉悟的如同佛性一般的品性。本性(含自性),是《坛经》中的关键词,也是《坛经》诠释的主要内涵之一。通过对个性非本性、本性即佛性佛性即佛家理念等方面进行探讨,有利于人们了解、明确《坛

    韶关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2015-04-10

  • 春在枝头已十分
    每个人的心性就是佛性,成佛只在自悟本性。坐禅虽然也是修行的方式,但如果执迷于坐禅,反而可能找不到正确的路径。唐代一位比丘尼写下的开悟诗,题名《寻春》,诗中用“寻春”比喻访道,描述了开悟的心灵经历,跟这个磨砖的故事有点相似: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在各种思想学说中,真理性的东西总是外于、高于我们而存在,人需要作出各种努力,提升自己,才能接近它、获取它。在这样的认识中,普通人被预设为较低级的存在。那位“寻春”的比丘尼,开

    小品文选刊 2014年13期2014-07-29

  • 王维诗歌的佛性浅议
    。关键词:诗歌 佛性 创作 山水 田园王维是唐代一位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大诗人;不仅如此,他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历代以来,对王维诗歌中的禅理禅趣论述颇多。王维的信佛和他诗歌中的禅意,是明显的事实。本文试就王维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佛性作一论述。王维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田园山水诗,的确写得很美,以至早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在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诗也的确含有佛性与禅意。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如是睹阴界,何

    文学教育 2014年7期2014-06-30

  • 春在枝头已十分
    每个人的心性就是佛性,成佛只在自悟本性。坐禅虽然也是修行的方式,但如果执迷于坐禅,反而可能找不到正确的路径。唐代一位比丘尼写下的开悟诗,题名《寻春》,诗中用“寻春”比喻访道,描述了开悟的心灵经历,跟这个磨砖的故事有点相似: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在各种思想学说中,真理性的东西总是外于、高于我们而存在,人需要作出各种努力,提升自己,才能接近它、获取它。在这样的认识中,普通人被预设为较低级的存在。那位“寻春”的比丘尼,开

    瞭望东方周刊 2014年16期2014-05-07

  • 被囚禁的佛性 ——简析雷平阳近作
    一直饱受煎熬,在佛性、人性与兽性之间反复参悟,揭露了隐藏在佛性之下的欺骗、倾轧和不受人所控制的冷酷现实。写出了人的渺小、软弱与无力,写出了相互之间人心的杀戮。从外在来看,人们都在追求着美、高尚的佛性,而从理性的角度来看,人对佛性的追求只能被囚禁在个体的理想之中,是一种执妄。雷平阳的诗突兀处在结尾,一般在结尾处达到一个高潮,语不惊人死不休。如《往事一》中“之后的很多年,我再也没有见到她来上访,不知道这叫不叫心死”,从自杀未遂,到再未上访,犀利地看出了“心死”

    天津诗人 2013年3期2013-12-12

  • 论佛学解脱观的三个理论维度
    四谛说、心性观、佛性论为向度,不断深化和完善解脱思想的递进过程。一、解脱观的范式:四谛原则《杂阿含经》集中叙述了佛陀关于解脱的思考,即由四谛开显出来的超越之路。四谛,就是苦、集、灭、道。苦、集被作为虚幻的现象世界被规定,道则是主体契入真实境界的径口,灭是在现象世界仍然虚幻存在的同时,主体完成了对主体性的否定和解构,达到了非现象的真实、永恒的境界。所以,解脱的逻辑便是主体不断领悟虚假而超越、否定主体性的全面开展。这样看来,世界的虚假和真实的佛果都在暗中借用着

    思想战线 2013年1期2013-04-11

  • 南北朝释宝亮的涅槃学说*
    妙体;涅槃;正因佛性;缘因佛性;解用之心;中道释宝亮,本姓徐,生于宋元嘉之世,早年随道明法师习学佛教义学。后至京师,居中兴寺,与名士袁粲频有往来。后者修书与道明法师称赞宝亮:“频见亮公,非常人也。比日闻所未闻,不觉岁之将暮。”[1]271齐竟陵文宣王躬自到居,请为法匠。亮不得已而赴,后移憩灵味寺,讲说《大涅槃经》等经书,盛于京邑,僧俗弟子达3000余人。梁武帝奉佛,以亮德居时望,亟延谈说。天监八年,令僧亮撰《涅槃义疏》十余万言,武帝为之制序。亮福德招感,供

    江淮论坛 2012年3期2012-12-18

  • 禅宗佛性思想与中国佛教的人生化
    姜明熙禅宗佛性思想与中国佛教的人生化姜明熙宗教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虽然产生于印度,但是在中国却获得了最充分的发展并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宗教之一。外来的佛教遇到中国本土文化,经过冲突、融合,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性质,发展至唐朝,形成了最中国化的宗派——禅宗。中国的禅宗把佛教的如来藏思想和老庄哲学的自然无为融合在一起,同时也吸收了儒家的心性说,最终成为一种追求自然人生态度和精神世界的世俗化宗派。佛性思想是佛教的核心问题,儒家的根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6期2012-08-15

  • 浅谈《大乘起信论》
    5)一心开二门;佛性;智慧与慈悲在佛教典籍中,尤其是大乘佛教典籍中,《大乘起信论》是一部非常具有影响的论著,它与中国的佛学发展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关于《大乘起信论》的真伪问题历来存在诸多分歧,相左的意见和言论大量存在,至今未有定论。本文暂不述及这一问题,只对《大乘起信论》的文本中缩包含的佛教理论谈一些体会和看法。一 《大乘起信论》的一心开二门《大乘起信论》中所包含的佛教理论中,最基本就是“一心开二门”的思想。《大乘起信论》一书之宗旨在于使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期2011-08-15

  • 天台宗“性具说”视域下的《中庸》——论 益大师对《中庸》的解读
    考:“首先,智把佛性分而为三,曰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其次指出正因非染净无善恶,而缘了二因则具染净,有善恶;复次又反复说明三因佛性,本自有之,非适今;最后指出三因互具、圆融无碍。”[2]119正因、了因、缘因的互含互具,就使得善恶相即互融,共存于佛性当中。以此为理论根基,益认为“天”和“命”的关系是“不一不异,犹波与水也”。“天”是非善非恶的,恰似正因佛性,“命”是可善可恶、善恶相杂的,如同缘了二因。三因互含互具,随举一因便具足其余二因,一必具三,

    台州学院学报 2011年1期2011-08-15

  • 永远的佛唱
    义上的功德,这与佛性的本质是南辕北辙的。道不同不相与谋,达摩毅然离开南方,“一苇渡江”到了北方的一个山洞,等待宿命的降临。弹指一挥间,已然十年。任凭梁武帝无限的悔望,任由无数慕名前来的僧人虔诚拜访,达摩丝毫没有动摇,直到为求佛法而甘愿砍去左臂的神光(即二祖慧可)出现在达摩面前。曾经以为断臂象征着神光舍弃了一切身外之物,以血的代价换来了“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坛经箴言,现在才顿悟,这种近乎疯狂的偏执举动并非是求取真经的肉身体验,而是佛性

    雨花 2011年6期2011-01-31

  • 仁者心动
    人人本具的觉心、佛性,能生万物,能造万物。风也好,幡也好,乃至山河大地都是我人觉心、佛性的显露,都含摄在我人觉心、佛性当中,因此,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二位师父的觉心、佛性在动。”此语一出,惊倒四众。印宗大师站起来,向慧能深滦地行了一礼,便问:“行者一定不是寻常之人,听说五祖大师的衣钵已经南传,行者莫非就是得衣钵的人?”慧能点头说:“不敢”。印宗于是起身行礼,并请慧能出示传法衣钵以便众人参拜。礼拜之后,印宗向慧能请教:“黄梅付瞩,如何指授?”慧能说:“指

    竞争力 2009年3期2009-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