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与智性
——浅谈“兜率提梁”的艺术设计

2021-07-10 08:10许文俊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5期
关键词:棱线佛性智性

许文俊

紫砂壶艺术的创作与发展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缺少了文化内涵,那么紫砂壶作品就少了“灵魂”,无法展现出民族艺术的特质。佛教文化在中国具有普遍的影响力,抛开其中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部分,其与中国人温厚、内敛及善良的性格有相通之处,并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兜率提梁”这件作品中的“兜率”是佛教用语,表明了作品具有一种佛性,创作围绕此主题展开又凸显出一种智性,从内涵与工艺两方面展示了作品的艺术个性。

1、佛性常清静

在进入到作品之前,首先要对“兜率”有所了解。“兜率”亦称“兜率天”或“兜率宫”,指的是欲界的第四重天,内院是弥勒菩萨的净土,外院是众生居住的地方,人人在这里都能快乐富足,是佛教弟子心中仰望的地方。此件作品以“兜率”为主题便具有一种佛性,同时也包含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佛性是清净的、纯洁的、不染凡尘的,所以创作选择了青灰色的泥料来制作此壶。壶表面呈清淡的水泥灰色,色调偏白,看起来更加干净和纯粹。泥料之中没有任何杂质,色彩均匀,细密的砂质纹理清晰可见,增强了作品的质感。创作没有过于强调泥料的光泽感,使之保持着哑光的状态,形成了低调的气质。创作运用此种泥料表现出了清净、朴素的佛性,没有任何华丽之感,追求自然与无为,给人冷静与放松之感,暂时忘记尘世间的一切烦恼。另一方面,泥料也展现出制泥工艺的高超和精细,揭示出工匠精神。

2、“兜率”之造型与提梁

在造型设计上,创作将壶身设计成兜率宫的造型,既揭示了作品的主题,也表现出中国古典的建筑美。紫砂壶创作常融合中国古典建筑造型,比如说桥梁、飞檐以及天坛等,能够使作品体现出鲜明的古典特征,并揭示中国古典审美中对天圆地方和中规中矩的讲究。壶身具有方圆结合的特征,从筒身上看,六面六棱的结构非常清晰,与经典的六方壶基本一致。六个面的大小完全一致,拼合成一个标准的正六方形。每两面镶嵌形成的棱线硬朗利落,使壶的结构看起来明快挺括。棱面之间的结构明显体现出方器特征,使壶看起来中规中矩又大方端庄。

《兜率提梁》

这些棱面并不是“直上直下”的,壶的上部较下部要略窄一些,壶面由上至下运行时逐渐向外展开,形成了明显的弧度,这就使作品看上不会过于生硬和严肃,多了一份随和与自在,与佛性更为贴切。壶身上下边缘的线条进行了加粗处理,使壶身的结构感更为凸出。

壶身上方镶嵌了六边形的壶颈部,顺着壶身边缘自然向内收,其线条与壶身棱线一一对应,整齐自然,上部边缘线条同样进行了加粗处理,与壶身配合构成层次感。此壶的壶盖设计十分巧妙,它与壶颈部之间完美融合,几乎分不清哪里是壶盖的边缘,壶的顶部形成了非常清晰的三层结构,犹如宝塔的顶端一样,使作品具有一种巍峨感,虽然壶整体十分小巧,可轻松置于手掌之中,其中的气势却是不可估量的。壶钮也是六方造型,镶嵌在壶盖中央,底部有一段底座,以便区分壶钮与壶盖,增强空间感。壶身底部以每条棱线为参照点,镶嵌了方正的壶足,也是增强作品庄严感的方式。这样整个壶身一眼看上去就像是一座庄严的宫殿,体现了“兜率”的形象。

壶身一侧镶嵌了四方的壶嘴,整体的走向是曲线形的,具有刚柔并济的美感。壶采用了提梁设计,这也是壶中比较有特点的部分。提梁造型在紫砂壶创作中是极为常用的,相传它的发明人是大文豪苏东坡,这也为提梁造型增添了一些文人色彩。此壶中的提梁也是方圆结合的,其整体结构左右对称,两侧线条中央部分微微内凹,在顶部向内转形成圆弧,中央部分衔接的是略带弧度的横梁,三部分配合起来构成了莲花之形,映照着“兜率”之中所包含的佛性。提梁本身也是四方形的,与壶嘴结构一致,十分整齐。

宫殿壶身象征着那“兜率”世界,壶身上下之间鲜明的层次感正对应着四重天。壶身的稳定性代表着“兜率天”的宁静、平和与幸福,令人忘记烦恼,心生向往。提梁造型巧妙地运用了莲花纹样,而莲花恰恰是佛教文化中最鲜明的象征。作品之中包含着佛性与智性,使人们在享受宁静的同时也更加热爱生活,这才是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

结语:“兜率提梁”是一件在选题上就极为与众不同的紫砂壶作品,本文分析了此件作品的艺术设计与其中内涵,并揭示了紫砂壶艺术对佛教文化的领悟和灵活的艺术表现。创作者运用精巧的工艺表现出“兜率”的具体形象,将佛性与紫砂壶工艺的质性充分融合,为人们开辟了一块净土,也鼓励人们享受宁静,热爱生活。

猜你喜欢
棱线佛性智性
翼子板风窗安装面处棱线不顺的解决方案
探讨模具锐棱工艺设计
铝板冲压锐棱成形技术的研究
“佛性”的兔子
做解放儿童的智性教师
佛性青年不拂性
非完整底角机加凹陷处棱线位置度的数控测量
智性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