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上教育理想的种子

2019-03-31 15:00彭艳如
湖南教育·A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李校长刘校长课程

彭艳如

我不是農民,却是一名播种者

我不把谷子撒进泥土

却把另一种金色的种子播在孩子的心田上

那是一块奇异的土地

播上理想的种子

便会获得令人惊奇的收获

———李吉林

2018年11月25日,长沙市龙继红校长工作室的30余名成员在龙继红校长的带领下,沐浴着冬日暖阳,走进了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以及李庆明老师的家,进行了为期3天的考察活动。

好课程是怎样构建的

宁波滨海教育集团位于北仑区春晓滨海新城,总占地面积207亩。学校依山傍水,远离喧嚣,低楼层、大户外活动区域、高自然密度的生态设计,开放式教室与多功能廊道的内外组合,人性化的生活社区,尽显典雅大气。

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为宁波滨海教育集团旗下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考察团在刘飞耀校长的带领下,参观了学校的小学部、国际部以及各个功能教室。学校高规格、大场景、充满现代气息又洋溢着人文情怀的校园环境布置让我们深感震撼。

刘飞耀校长以《基于儿童终身幸福的课程建构》为题,结合学校的具体实例,给考察团带来了一场高品质的教育分享。

“课程不再视为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成为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刘校长以智能发展的神速与人的教育进行对比,对当下的传统教育进行深度反思:课程建设如何促进学生的身体、心智、情感获得全面、完整、均衡的发展,而非智能的单向度发展?课程建设如何使学校教育场域中存在的显性与隐性的教育因素都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课程建设如何基于关怀伦理作为实施教育的基础,以积极的教育行为对待所有学生,使学生精神健全成长?课程建设如何在关注学生的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师生共赢?课程建设如何满足家长与社会对优质教育的诉求?从而引发了对课程目标、师资队伍、课程建构、课程实施等四个方面的具体性指导。

在课程目标方面,刘校长分享给大家的思想是既立足国内,努力改变传统课程压抑儿童、疏离教师的格局,坚持儿童为先,努力让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同时放眼国际,吸取国内外课程的先进理念、遵循国家课程管理政策,结合学校办学实际,着眼国际教育本土化研究,打通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版块。以文化为本位,以儿童为中心,全力推进具有统整化、国际化、多样化、个性化、精品化等特点的校本课程体系。

在队伍建设方面,刘校长认为课程建设的核心力量来源于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调动一切因素全面进行学校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大力开展“以文化为本位”“以实践为中心”的研修活动,调动课程研发能力,努力打造一支立足于学校发展的有思想、会读书、懂实践的卓越团队。

在课程体系方面,刘校长与我们分享了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博雅课程体系:国际基础课程、五大学院课程、六大主题课程。

在课程实施方面,刘校长分享了以个性化、多元化、精品化为目标的学校文化课程。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实施学院课程,把“每个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视为博雅教育的本质内涵,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扬,让每个学科有长足的发展空间,学校学院课程具有共生、合作、开放等特点。

刘飞耀校长给所有考察团队成员打开了一扇基于儿童终身幸福的课程建构的窗子,让大家获得了新的教育视野与理念。“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性”,刘校长借用哲人的思想,在学校大刀阔斧地实施课程建设。“在国旗下祈求世界和平”“为爱行商(为贫困孩子积攒学费)”等隐性课程,都很好地奠定了学生走向远方的基石。

考察完这所具有独立品格、在田园教育方面独辟蹊径、在公民启蒙方面独领风骚、在精品课程方面独树一帜的大美校园,团队成员纷纷感叹:这是一位有智慧、有情怀、有高度的好校长;这是一所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的好学校。

好学校是怎样炼成的

走出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时阳光正好,温暖的天气也让考察团成员对即将参与的李庆明校长的家庭式沙龙活动充满着期待。

李庆明,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央教科所高级访问学者,师从著名教育理论家朱小蔓教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全国优秀教师”“南通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获得者。

李庆明校长与考察团成员交流的主题是《好学校是怎样炼成的》,他从六个维度进行阐述:好学校学子的学业成绩不应试也可以很棒;好学校也重视孩子的个性化、英才化发展;好学校是真正的书香校园;好学校尤其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好学校最根本的教育是人文教育;好学校要有一个核心价值的支撑;好学校炼成的“无形之手”———制度。

李校长是一位博览群书、满腹经纶的才者,是一位卓尔不群、特立独行的学者,是一位才华横溢、思想前沿的智者。在整个讲座过程中,他始终在不经意地漫谈,娓娓道来,信手拈来的是教育智慧的分享,是教育情怀的回忆,是教育美好的回味。

在讲座中,李校长分享了《远古的呼唤》美术欣赏教学,他理性地批判了教材:本应紧扣课文主题提出的“学习从美术作品中探寻原始人的文化与生活”的要求,侧重美术欣赏与文化分析,但狭隘地强调学以致用或动手实践的原则,反使欣赏与实践两败俱伤,都得不偿失。于是,他对课堂进行建构后的教学流程变得极其简单而高效:激趣、鉴赏、留韵。一堂课下来,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感悟与记忆,也是一种文化层面的熏陶、精神世界的洗礼。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远古的呼唤》带来的是一种生命繁衍的寄托,一种生命绵延的象征,一种生命持续的礼赞。

从学科改革到课程建设乃至德育重构,在李校长看来涉及的还只是教育的“器物”层,学校发展的终极皈依,应该是教育的形而上之“道”,即代表学校核心价值的“教育哲学”。

为什么好学校要有一个核心价值支撑?李校长以自己办学校时给予老师们的精神追求为例,让大家深刻感受到文化认同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儿童是人间的天使;教师是拯救人类灵魂的牧师;学校是传播真理的殿堂;教育是教育者永恒的信仰。”李校长要求新来的老师能对学校的核心价值观熟记于心,这样,才能实现田园教育哲学的基本理念———释放自然的天性,体验人间的温情,回归真实的生活。

接下来,李校长总结出建设好学校的五大要素,分别是:三大价值取向(圣洁情怀,大学气质,草根精神);三大目标追求(学生自主,教师自主,学校自主);三大权力分享(群团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三大管理谋略(文化管理,课程管理,情境管理);三大角色转换(行动智者,知识领导,公众良知)。

李校长在讲座的最后借用H·S·康马杰的话寄语所有期想好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他们野心勃勃,甚至最不着边际的计划他们也认为能够实现。他们终于得到这样一个信念: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到的。”

李校长整整四个小时的讲座在他的“知觉书屋”举行,家中几万册的藏书让考察团的成员真切感受到大教育家丰厚底蕴的根源以及持续的生长力。特别是讲座过程中,李校长的高屋见瓴、幽默风趣、亲和慈善让我们看到教育对人性的浸润与感染。李校长时而激情诵读,时而引吭高歌,发自肺腑的生命互动与倾心交流,让每一位聆听者都被感染、被震撼、被点燃。

教育的朝圣路上,今天已经结束,明天更为重要。一步一个脚印去开垦土地,是教育者最本质的事业,是不断壮大的神圣使命。当我们———每一位教育者———有勇气、有担当地踏入这条待垦之路时,一切将变得光明而绚烂。

(作者单位:长沙市芙蓉区东风小学)

猜你喜欢
李校长刘校长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少了一个人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知耻
永不磨损的丰碑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校长
刘校长又来了
感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