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版《格林童话》的语言特征与儿童认知研究

2019-04-01 06:20张焕新张胜男
北方文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语言特征格林童话

张焕新 张胜男

摘要:《格林童话》自问世以来,深受西方儿童喜爱。本文基于儿童认知心理学理论和认知语言学象似性理论,运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量化解读《格林童话》的语言特征与儿童认知的契合关系,从语言层面探讨儿童喜爱《格林童话》的原因,希望為我国的儿童读物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格林童话》;语言特征;儿童认知

《格林童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赞为“欧洲和东方童话传统划时代的汇编作品”[1]。其充满幻想的故事情节,浅显易懂的语言,受到了世界各国儿童的喜爱。笔者认为《格林童话》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书中语言与儿童认知相契合,本文主要基于儿童认知心理学以及象似性理论,运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量化《格林童话》的语言特征,分析《格林童话》中的语言与儿童认知的契合关系。通过此研究,希望为本国儿童读物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一、理论

(一)儿童认知心理学

皮亚杰将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2]。皮亚杰指出,对于0~2岁的儿童来说,他们只有自我的概念,不能准确地认识外部世界。到了2~7岁,儿童学会运用符号和内部想象去思维。7~11岁的孩子开始接受学校教育,他们的认知有了显著发展并开始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进行有逻辑的思考。11~16岁的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由具体开始转向抽象,儿童个体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能从多种维度对抽象事物进行思维。本文主要探讨《格林童话》与7~11岁的儿童心理认知的契合关系。

(二)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理论

皮尔士认为“每种语言的句法借助于约定俗称的规则,都有合乎逻辑的象似性”[3]。象似性包括数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标记象似性等[4]。本文主要运用数量象似性对文本进行分析。数量象似性是指语言单位的数量与所表示概念的量和复杂程度成正比象似,与可测度成反比象似[4]。人们在对外界的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采用的语言表达形式随着外界环境复杂程度增加而愈加复杂,不可避免地给认知发展尚未成熟的儿童阅读造成一定的障碍。反之,如果采用相对简单的语言表达形式,就会减少儿童阅读过程中的困难,提高阅读的兴趣。

二、《格林童话》的语言特征分析

(一)词汇特征分析

1.词频分析

形符(tokens)和类符(types)是分析词频信息的重要形式。本文运用AntConc3.2.0软件的Wordlist功能,分析《格林童话》的词频信息。

形符是指相邻空格之间的连续字符串,……文本的全部词汇数量,就是形符的全部数量[5]。经统计,《格林童话》的总形符数为277043个。

类符是一个统计单位,指不重复计算的形符数。一个文本的类符数就是该文本不同词形的数量[6]。《格林童话》类符统计结果为7502个。

类/形符比是用来衡量文本中词汇密度,词汇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本的用词的多样性[7]。计算得出《格林童话》的类/形符比为2.7。为了说明这个数据的意义,引入了美国BROWN语料库的统计数据,BROWN语料库的类/形符比为4.1。鉴于两语料库相关容量的参差悬殊,同时相关文本功能词导致的词汇密度分布也不合理,所以在计算词汇密度过程中,采用标准化类/形符比。

标准化类/形符比是依据标准化类符、形符比基数来计算平均类符形符比率,体现了文本词汇的多变性和多样化[5]。通过计算,最终得出:《格林童话》的STTR值为36,BROWN语料库为46。鉴于以上数据,可得出《格林童话》用词更为简单,词汇的多变性和多样化要差很多,这与其受众是儿童有关。由于儿童在发展时期,语言知识和认知水平有限,导致其不能理解过于复杂的词汇。在《格林童话》中,作者避免使用深奥复杂的语言,降低了儿童在阅读过程中的难度。

2.主题词分析

通过研究文学作品中的主题词可以使读者对作品的主题的情节有更直观的了解。本研究以BROWN语料库作为参照语料库,利用AntConc3.2.0软件中的KeyWords功能,得到主题表,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格林童话》中排前十位的关键词依次为I,THOU,HE,AND,SAID,KING,SHE,THEN,WHEN,HER,通过这些词汇,我们可以了解到该文本的一些语言特征:

在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I”出现频率最高,由于《格林童话》的受众是儿童,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自我中心”是儿童心理的显著特点,儿童会将所见到的一切视为与自己有关,甚至不能准确地分辨出自己和外界。这一主题词反映了作者对儿童的“自我中心”特点的关注。THOU次之,因为在《格林童话》中有大量皇宫贵族的描写,例如国王,王子等,通过古语的运用,一方面显示了说话人的特殊身份,另一方面可以为文章增添一起神秘感。通过数据显示,作者并未使用太难的词汇,大部分古语只是在第二人称的运用上,使用了其所有格“thy”、主格“thou”以及宾格“thee”,这些词汇在儿童的认知范围内,适度的运用也符合儿童善于幻想的心理。KING出现的频率较高则与西方儿童从小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18世纪,在《格林童话》的故乡—神圣罗马帝国(现在的德国)拥有390多个邦国,有众多国王、王子和公主。欧洲国家国王拥有无上权力,王子和公主更是尊贵无比,人们向往也畏惧,更是对他们的世界充满好奇,所以公主、王子便成为了许多故事里的主角。这样的西方文化自然会使得儿童能更好地理解这些童话故事情节。其他主题词也只是一些人称代词,还有动词say,从属连词when,以及并列连词and。这些词均是儿童日常生活用语,符合儿童的理解和认知。

(二)可读性分析

本文运用word2010对《格林童话》进行了可读性分析。可读性分析主要分为被动句比例、Flesch Reading Ease和Flesch-Kincaid Grade Level三个部分。要测出被动句比例是因为对于初级阅读者,被动句不易理解,也就是说被动句的可读性相对更低。一般情况下,被动句比例不宜超过10%,否则容易让人感到疲劳或不耐烦。

Flesch Reading Ease中根据句子的字数和句子中含有的音节数等,数值在0-100之间,数值越大,文章越容易读。90-100 分,非常简单,80-89分,简单;70-79分,比较简单;60-69分,标准难易度;50-59 分,较难;30-49分,难;0-29,非常难。

Flesch-Kincaid Grade Level按照美国中小学年级水平评定文本得分,共12级。一般的英文文档的分数大约可达 6.0级至8.0级。

《格林童话》的可读性数据如表2。

根据表2,被动句比例为7%,远远低于一般阅读难度的文本要求(10%),FRE分数为81.4在七个等级中的第二级,简单等级;F-K GL分数为6.9,处于一般阅读水平文本的较低档次,参照标准,《格林童话》适合11岁以内的儿童阅读。从以上数据分析不难看出,《格林童话》的文本难度均比较低,符合7~11岁儿童的认知体验。

此外,运用word2010分析出,该书的单词平均长度为3.9字符,可见英文版《格林童话》语言简单,易于儿童阅读,符合儿童的心理认知。

(三)文体风格—对话体

根据数量象似性的定义:相对于单一的叙述体而已,对话体更为直接,所包含的语符数量也更少,更易于儿童理解[4]。Givon认为,“量大的信息、说话人觉得重要的信息、对听话人较难预测的信息或者想要间接表达的信息,句法成分就相应增多,句法结构也相对复杂”[8]。下面这段文本选自《渔夫和他的妻子》[9]60:

“Husband,”said the woman,

“have you caught nothing to-day?”

“No,”said the man,

“I did catch a Flounder,who said he was an enchanted prince,so I let him go again.”

“Did you not wish for anything first?”said the woman.

“No,”said the man;“what should I wish for?”

《格林童话》的文体风格是对话体,这种形式更贴近生活,通过对话体的形式,极大地减轻儿童理解负担,同时避免了大量陈述性内容,使得儿童在阅读过程中不会因为认知有限造成的理解障碍而失去阅读兴趣。对话体的形式使得所表达的内容更加生动,儿童会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在脑海里再现故事情节,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

(四)修辞手法分析

1.夸张修辞手法

儿童正处在认知形成的过程中,当他们看到一些不认识或新鲜事物时,常常会用夸张的词汇去形容,《格林童话》中夸张的运用十分契合儿童的心理,以下面这段文本为例:

“......each being smaller than the one before him,from the biggest giant,who was two miles high,to the very smallest dwarf,just as big as my little finger.And before it stood a number of princes and dukes.”(The Fisherman and His Wife)[9]63-64

这段文字描写的是一条比目鱼满足渔夫的妻子当女皇的愿望后渔夫回到家看到的一派繁华景象,宝座有“two miles high”、王冠有“three yards high”、侍卫有“two miles high”等等,高达数千英尺的宝座,三码高的金冠,巨人般的侍卫这一系列夸张的描写与儿童善于幻想的心理十分契合,书中不乏此类夸张修辞。

2.拟人修辞手法

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具有一种“泛灵论”心理。因此在儿童眼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跟他自己一样,有生命,有人性。《格林童話》中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以下面这段文本为例:

It happened that the cat met the fox in a forest,......“Good-day,dear Mr.Fox,how are you?How is all with you?How are you getting through this dear season?”replied the cat,modestly.“What art is that?”asked the fox.“When the hounds are following me,I can spring into a tree and save myself.”“Is that all?”said the fox.[9]237

由于儿童认知尚未发育完全,在他们的眼里,世界上所有事物都跟他们一样同悲喜,共忧伤。这段文本通过狐狸和猫的对话将其拟人化,赋之人的行为。《格林童话》中将我们身边的大部分物体都拟人化,比如:狗和麻雀、狐狸和马、柳莺和熊等等都被认为是有灵性的。这也正是童话之于其他文学作品不一样的地方所在,儿童处于人生中特殊的阶段,独特的想象力和“泛灵论”思维正符合儿童读物大量运用拟人的特点。

3.明喻修辞手法

儿童对事物的认知往往停留在表面上,不会考虑更深层次的含义,在《格林童话》中,作者大量采用明喻的修辞手法,一方面易于儿童理解,另一方面更加生动形象地突出人物特征。以下面这段文本为例:

“Would that I had a child as white as snow,as red as blood,and as black as the wood of the window-frame.”(Little Snow-White)[9]161

该段通过运用“as white as snow,as red as blood,and as black as the wood”这三个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白雪公主皮肤之白皙,嘴唇之红润以及头发之黑亮。因为儿童词汇有限,选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做比喻易于儿童理解。再加上所用句式整齐,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更加接近于儿童对真实世界中动作和事件的体验和感知。

4.反复修辞手法

反复具有凸显某种情感,强调的作用,因为儿童思维具有直观性、具体性等特点,在文章中大量运用突出、强化记忆的反复修辞不可或缺,为儿童接受童话起了很大的作用。以下面这段文本为例:

“The little louse has burnt herself,The little flea is weeping,/The little door is creaking,The little broom is sweeping,/The little cart is running,The little ash-heap is burning.”......“The little louse has burnt herself,The little flea is weeping,/The little door is creaking,The little broom is sweeping,/The little cart is running,The little ash-heap is burning,[9]98

通过这段文本,作者在灰姑娘与小斑鸠、小鸽子等动物的对话中采取相同句式“The little louse has burnt herself,......The little ash-heap is burning.”通过反复使用相同的句式对故事进行描述,以此加强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对故事的印象,不断地重复使得文章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重复的句式结构大致相同,增强了文本的节奏感,可以帮助儿童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三、结语

本文运用语料库分析工具及word2010对英版《格林童话》的微型语料库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词汇特征、文本的可读性、对话体文体风格和修辞手法。通过分析发现,《格林童话》所采用的词汇浅显易懂,第一人称叙述符合儿童理解与认知;故事很少使用被动句,语言简单,可读性强,儿童阅读起来不会受到挫折,进而会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其对话体风格十分贴近日常交际语言,也极大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夸张、拟人、明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使用进一步强化故事视觉、感觉和听觉上的效果,使故事更生动形象,儿童更易理解。因而《格林童话》与儿童的语言认知水平是相契合的。

综合所述,笔者认为《格林童话》之所以深受儿童喜爱,是因为作者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语言认知水平有限,完全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儿童的视角行文布局。通过此文,希望为本国儿童读物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使得国内儿童读物质量能进一步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https://baike.sogou.com/v145981.htm?fromTitle=%E3%80%8A%E6%A0%BC%E6%9E%97%E7%AB%A5%E8%AF%9D%E3%80%8B.

[2]http://jy.100xuexi.com/ExamItem/ExamDataInfo.aspx?id=9224c0b9-fcc2-4ec9-a994-b4ca966dbcf5.

[3]Perice,C.S.The Philosophy of Perirce[M].Buchler,T.(ed)NY:Harcourt,Brace.1940:106.

[4]王寅.論语言符号象似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 (5):5.

[5]赵京博.基于《傲慢与偏见》词汇特征的语料库构建与分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5:87.

[6]周琨,张荣梅.从语料库文体学的视角看培根Essays的文体特征[J].通化师范学院2011(32):59-60.

[7]杨秀珍,续娜,刘美瑜.基于语料库的《暮光之城》系列小说词汇特点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2):71-73.

[8]Givon,Tay.Isomorphism in the grammatical code:Cognitive and biological considerations[J].Studies in Language,1991(15):95.

[9]雅各布·格林,威廉·格林.格林童话全集[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

猜你喜欢
语言特征格林童话
来自《格林童话》的困惑
译介铸经典,瑰宝恒流传——《世界各地的格林童话:格林童话国际接受的动态流变》述评
青蛙王子
“过期”的《格林童话》
“过期”的《格林童话》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黑人英语的语言特征
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研究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