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题材电影中的人性探究

2019-04-01 06:20高吕穆卓
北方文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转变战争人性

高吕穆卓

摘要: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主要用黑白纪录片的方式再现二战时期纳粹对犹太人发动战争、种族屠杀的大背景下,辛德勒凭借着自己的力量拯救犹太人的故事。虽然揭示了当时纳粹的残暴,但是也将危难之中人们内心深处的人性和关怀展现的淋漓尽致。本文将从辛德勒由恶变善及军官对着镜子自我救赎两个片段试图阐释整部电影中的人性。

关键词:《辛德勒的名单》;人性;转变;战争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于 1993 年正式与世人见面,该电影是根据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科内雅雷斯创作的《辛德勒的方舟》改编而成。斯皮尔伯格作为世界著名导演之一,以其独特的拍摄技巧获得了世界的认可,该电影也拿到了奥斯卡的奖项。

整部电影以二战为背景下,其主旨是体现和平与救赎,在批判了战争中人性的扭曲过程中,主要歌颂了其中人性的伟大。以德国人辛德勒在影片中从只想赚钱的商人到愿意为了保护犹太人而花光全部财产的人生选择变化为线索,展现了二战的残酷无情。二战期间,犹太人遭到了残酷的迫害,由于经不起德国和纳粹的迫害,波兰很快就沦陷了,就在这个时候,辛德勒来到波兰,由于善于社交并且通过大量金钱的贿赂,他成功打入德军内部,希望通过与他们建立合作关系,赚到一大笔战争钱。但是不久之后辛德勒目睹了犹太人收到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他内心十分震惊,这时他才明白,生命是最宝贵的东西,在生命面前,任何财物都变得不值一提。于是他开始慢慢转变,让自己的工厂成为纳粹集中营的附属工厂,这样犹太人在工厂中工作,辛德勒就能保护他们免收压榨和欺辱。在后来越来越疯狂的战争里,辛德勒的工厂便成为了犹太人的庇护所,受到保护的犹太人的数量也在增加,辛德勒也在尽全力保全更多犹太人的生命,直到战争结束,辛德勒整整挽救了一千二百多人的性命。

一、《辛德勒的名单》中人性“善”的表现

电影拍摄于20世纪90年代,在那个时候电影行业早已进入了彩色的时代,但是斯皮尔伯格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黑白色调来表现那段沉痛的历史,塑造了历史的厚重感,非常符合表现战争、暴虐、屠杀等沉重的主题。虽然整部电影都以黑白色调为主,但是在电影一个片段里一个穿红裙子的小女孩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辛德勒在和妻子骑马到山坡上时,看见下面的一条长街上尽是纳粹党对犹太人民的烧杀掳掠和无尽的折磨,一个穿红色裙子的小女孩从这条长街的尽头出现,茫然又跌跌撞撞地走着,对于自己经过身边大人们的慌张、四处逃窜、被枪杀已经熟视无睹,麻木了,她不知道自己会走向哪里;也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她没有一个孩子应有的童年:无忧无虑的在父母身边长大,得到父母甚至一家人的关爱,一家人在院子里一起做游戲的回忆,有的只是与父母离散,流离失所的回忆。镜头不断在穿红裙子跌跌撞撞地小女孩与辛德勒的面部表情特写之间切换着,一边是无辜、天真麻木的小女孩走向不知何处,一边是辛德勒内心受到的巨大震撼与自己无能为力的无奈的表情。从穿红裙子的小女孩在长街出现开始,沉重而悠长背景音乐也同时响起,暗示着这是一个悲剧的时代,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世界,也暗示着在最后电影中小女孩悲惨的命运。镜头跟随着辛德勒的视线,也带着观众的期望,伴随着小女孩穿过几个街区,消失在人群之中。而没有想到,这抹代表着希望和活力的红色,下一次的出现竟然是在累累尸骨上,在黑白的色调下产生了极强的视觉张力,揭露了法西斯纳粹的残暴无人性。也使观众的心情沉重到了极点。

如果说之前在山坡上看见穿红裙子的小女孩是对辛德勒有所触动的话,那么在后来在一群尸骨中再一次见到那抹红色是绝对对辛德勒有着极强的影响,是他由一个只想赚战争钱的商人变为一个人文主义关怀者的重要导火线。他亲眼见证了他的党派是多么的残暴无人性,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觉得生命的价值高于金钱,开始了他为犹太人付出与奉献,甚至于宁可贿赂德国军官也要保全他厂里的工人的转变。影片中有一句台词:“片刻的生命,终究是生命。”所以即使他不能保全所有犹太人的性命不受到威胁,他也要尽他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护更多的人,因为对他来说,就是“多一条生命,终究是生命。”

二、《辛德勒的名单》中人性“恶”的表现

电影中最令人记忆深刻的另一个片段则是司令官高特枪杀仆人小男孩的场景。在这一片段中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还运用到了镜面拍摄。利用镜子进行拍摄,是在电影拍摄中常常使用的一种拍摄手法,它既能缩短时间又能达到戏剧效果。在这个片段之中,镜子就成为导演塑造高特军官一个不可或缺的道具。

当高特回到住所的时候,发现小男孩在清洗浴缸,高特在质问他为什么不用浓碱进行清洗,小男孩吓得说不出来话,以为自己马上就要被这个暴躁又高高在上的军官枪毙,但是出乎人意料的是,高特对男孩说“好了,走吧,我饶了你!”。小男孩露出了惊讶的表情,小男孩的心想:“快点离开这个充满是非的地方吧,感谢军官刚才饶恕了我”。高特伸出手指了指镜子里的自己:“我饶恕你!”在他对着镜子原谅自己的时候,注意到了自己的指甲,想起了那位总是给他修剪指甲的犹太女人,他怔了几秒之后回过神来,镜头这个时候也从镜子中的高特切换成了真实的高特,而此时的高特军官却早已不是刚才若有所思的表情,而是换上了一副冷漠决绝的表情。草场上,小男孩被身体两侧的枪声吓到,在几声枪声过后我们看到了旁边的小男孩已经倒在了地上。从镜头语言上分析,高特的面部近景从镜子里出场,凌厉的目光便令人心生恐惧。他看向镜中自己的镜头,使人感到这是与刚才和小男孩对话的时候完全不同的一个人格。

通过镜子,导演表现出了他想给观众们展现的东西:高特军官也会进行自我救赎与原谅,这是在一开始我们完全想不到的。所以说镜子是无声的,但是在与人物的互动中,导演用无声表达出了他的想法。但在镜头从镜中转为在浴室中现实的他之后,这一场与自己讨论自己应如何表现和享受权力便到此结束。导演也完成了对这个人物的复杂塑造。通过镜子和自己与自己对话,是展现一个人的内心斗争最好的形式,而导演采用这种隐喻反射的手法来拍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上述这两个片段都与人性有着很大的关系,主角和电影表现出来整体的人性问题一直是电影人创造电影的关键之处。无论是红裙子小女孩最后的离去还是小男孩得到赦免后的被枪击,观影的时候观众都会受到很大的视觉和心理的双重冲击。

三、结语

导演斯皮尔伯格在《辛德勒的名单》中把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复杂展现的淋漓尽致。而这些都是通过电影语言在紧凑的故事情节、压抑的黑白色调、多种性格的人物形象和极具张力的电影激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让人平实而又内心充满波澜的直面二战的残酷,影片结束的镜头是在战争结束之后,犹太人们手牵着手从地平线慢慢走近镜头,背景是大片蓝色的天空。在这个时候,长达三个小时的黑白电影结束,也意味着战争的结束。大片蓝色的出现,也使得观众心中三个小时的乌云终于散开,重见光明。整部影片都在提醒着我们,战争的残酷和它对人造成伤害之后的不可逆,不要轻易地开始一场战争,因为我们可以控制战争在何时开始,但是却无法控制它在什么时候结束。

参考文献:

[1]张会军.电影摄影画面创作[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35.

[2]苏茜.黑白的历史 斑斓的人性——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赏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8 (17):118-119.

[3]何晴霞.看《辛德勒的名单》中的蒙太奇手法构建[J].电影文学,2014 (19):86-87.

[4]王保权.善与恶:<辛德勒名单>之人性解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4):74-76.

[5]刘丹心.电影视觉语言的转换——以美国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为例[J].西北美术,2015 (1):96-99.

猜你喜欢
转变战争人性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逼近人性
被风吹“偏”的战争
他们的战争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功能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