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话语与新媒体话语的沟通与解读

2019-04-02 03:50薛丹
重庆行政 2019年1期
关键词:公共政策大众话语

薛丹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媒介用户的激增,我国已进入全媒体时代。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媒体时代是伴随着全媒体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體、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从而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因此,只有依托媒介融合才能增强新时代的传播力。公共政策要借助新媒体传播就需要在保留其话语风格的基础上适应后者的话语风格,这就需要两者之间进行沟通与解读。

一、公共政策话语与新媒体话语的逻辑特征与关系

公共性和共享性是公共政策与新媒体建立关系的基础。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公共权力以其强制力使受众服从,从而实现公共政策的大众利益。大众传媒的公共性是指媒介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为公共利益服务。在发达的信息社会,新媒体的出现使媒介的公共性越发突出。公共政策的共享性范围是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媒介的变革和发展而随之扩大的。全媒体时代,“分享”成为信息传播的关键词。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知情权需求,公共政策传播须不断扩大共享性范围。与公共政策不同,共享性是新媒体与生俱来的属性。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点便是信息传播的共享性得到了无限的扩大。全媒体时代,大众对新媒体资源的拥有使其非常容易获得信息,同时新媒体传播领域的低门槛性使拥有新媒体资源的大众非常容易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

利益观的不同使公共政策话语和新媒体话语风格迥异。话语是特定环境中一种目的性极强的语言表达。话语包含说话者、听话者以及说话者何以言之、为何言之、言之何意,话语通常与权力密不可分。人类的话语活动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人们通过话语进行交流。公共政策话语是有关规范集体行动的语言表述,这种语言表达是传递给集体成员,并且得到成员反馈的符号信息。新媒体话语是对已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或文化事业等进行事态的表述性发布。新媒体从自身利益及其所承担的利益出发,形成一定的话语风格。与公共组织的逻辑起点不同,新媒体作为大众媒介,其生命力来源于大众的广泛关注和自身的利益。因为面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受众,新媒体话语形成了种类繁多的话语表达方式,针对每位受众的需要也会产生多种多样的话语形式。

二、公共政策话语与新媒体话语沟通与解读现状

(一)文本呈现:精致话语成为政策话语的主要内容

权力是话语的逻辑起点。后结构主义者罗兰·巴尔特(Roland Bathes)认为,权力总是寄寓于语言中,或者是语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权力总是为自身找一套表述系统(话语)。因此,掌权者在获取权力后,往往将权力写进文本,并通过上升为大多数人的意志,形成对社会的约束,这就是公共政策的诞生过程。因此,公共政策的文本是其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于我国公共政策来说,只有形成文本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不管是政府官方网站和媒体,还是大众媒介,在公共政策形成的第一时间,都会抢先对所生成的公共政策文本进行转载,这就使文本呈现成为公共政策新媒体传播的第一特征。文本呈现是一种最为直观的传播方式,它可以保证公共政策进行多次的转载和引用后,内容都不会发生改变,也促使公共政策逐渐形成了精致的话语风格,如公共政策文本有固定模板,政策话语的构建采用标准的格式规范,政策话语常常使用一些祈使性的语词等。

(二)理论解读:文本解读成为政策解读的主要方式

理论解读这一特征的形成不仅与公共政策的内容息息相关,也与公共政策解读的人员有很大关系。一方面,对于国家的大政方针,必须上升为理论的高度才能有效地表达其内涵;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公共政策解读的人员主要以政府代表、高校学者、热心团体及个人为主,这些人大多是中高级知识分子,因此,对于公共政策的解读比较深奥,不如平常百姓表达的通俗。解读文本成为公共政策解读的主要方式,客观上来说是公共政策解读的必然。公共政策的解读不同于一般文章、知识理解可以众说纷纭,对于公共政策的解读必须忠于国家的原本意志。因此,在公共政策的解读过程中,解读者必须针对公共政策的文本内容来逐字逐句理解,如有扩展也只是相关公共政策内容的引用与讲述,只是用来辅助原公共政策内容的理解和说明。解读文本成为公共政策解读的主要方式,主观上来说是公共政策解读的缺陷。当前我国对公共政策的解读来源于公共政策的文本内容,而且在解读之后的传播还是以文本的方式呈现,这样就导致新文本对旧文本的解释不够生动明了。

(三)焦点答辩:政府解释成为政策宣传的主要途径

一项公共政策发布以后,经由文本转载与理论解读后将进入到深入传播的阶段。在此阶段,人们更多是对重点内容做深入的了解,往往会形成一个或多个关注焦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与学习。对政府而言,当一项公共政策发布后,政府会第一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针对热点、难点进行专门解读。对解读者而言,对公共政策重点内容的解读恰恰是解读人员专业能力的体现。对普通大众而言,大众往往最关注贴身利益,当大多数人把目光都聚焦在一个内容时,这便是大众所关注的共同利益,是政策解读的焦点问题。在公共政策的焦点答辩环节,政府解释成为政策宣传的主要途径。政府解释与专家解读和个人讨论相比,更及时、更可靠,专家解读和个人解读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借鉴政府的解释,相比较专家解读和个人讨论,政府解释更具有权威性。

三、公共政策话语与新媒体话语沟通与解读的策略

不管是对公共政策传播还是新媒体传播来说,话语都是展现其传播特点、最能区别于其他因素的重要方面,不仅是各个主体的特征之一,也是反映主体 “行为习惯”的表现。公共政策的新媒体传播是一个过程,需要将公共政策转化为适应新媒体特点以及符合广大受众口味的方式,进而再进行公共政策的新媒体传播。将公共政策上传至新媒体是公共政策传播的前提和重要基础,而这项工作的核心便是公共政策话语与新媒体话语的沟通与解读。

(一)从平面形态到立体化形态

在公共政策依托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政策解读的立体化形态是指公共政策的解读可以在文本呈现的基础上,糅合视觉与听觉等动态感官来呈现。公共政策解读的立体化形态呈现方式有很多种。“纪录片形式”借助非虚构的特性以及声音和画面同步一体的纪实语言,对公共政策进行客观纪录。这种方式消除了静态文本的呆板性,既能保证公共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又能够用生动的方式呈现。“脱口秀形式”借助以谈话为主的节目形式,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在谈话现场一起就各公共政策话题的发表声明意见和见解的形态,以一种互动的方式呈现公共政策的内容和话题,开辟了新媒体传播在公共领域的私人化话语表达空间。“真人秀形式”指镜头前公共政策的解读者在一定的客观条件约束下,通过真实展现自我对公共政策内容的理解来获得观众认可的形式,它具有纪实性、过程化、虚拟性等特质。“同期声形式”是指和画面形象一起存在的声音,它如实地向观众再现了公共政策交流的最佳方式,在展示新媒体报道的个性魅力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以受众特点和能力为参考

政策解读的目标是把复杂的政策内容通过简单的方式传递给公众(受众)。因此,受众是公共政策解读离不开的对象。在公共政策解读的过程中,应重点考虑受众的实际情况,在了解和尊重受众特点和能力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对公共政策进行解读,才能让解读内容为大众知晓和了解。受众的特点和能力主要受经济水平、知识文化水平、地域差异、意识形态、利益相关性的影响。这要做到:第一,公共政策的解读内容要在充分了解受众理解能力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话语方式。一般情况,考虑到大众的平均理解能力,公共政策解读往往会将一些专业词语转换为通俗的词语或者表达方式,便于受众理解。与此同时,往往采用轻松活泼的话语风格,从而摆脱公共政策的严肃性所带来的压力。第二,公共政策的解读内容要在充分了解受众理解能力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如对一些喜欢阅读的受众来说,文本呈现则更容易满足他们的需求,对一些年轻一代,立体化的呈现更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第三,公共政策的解读内容要在充分了解受众阅读方式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传递方式。如,对于习惯性看书看报的中老年受众,可以通过网络报纸、网络杂志的方式呈现,对于应用互联网和移动网络较多的新生代,则依托互联网形式传播即可,对于时间紧迫的上班族来说,则需要依托简洁、快速的“要点播报”形式来传递。

(三)变精致语言为通俗语言

通俗语言和精致语言都是政策解读的风格,两者都不会改变公共政策的内容,但通俗的语言风格更加适应受众的需求。通俗语言遣词造句比较简单,往往选择大众比较常用的词汇,避开意思较为晦涩的词语。近些年来,在一些政府文件的解读过程中,网络词汇、俗语、俚语大量存在,就是为了尽可能地使公共政策解读符合受众需要,使普通大众容易理解。通俗语言的格调较为活泼轻松,减少了“务必”“应当”等强制性口吻的词语,就为政策解读创造了一种良好的语言氛围。公共政策传播过程中的解读由精致语言向通俗语言的转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词汇选择方面,应以普通大众常用的字眼为主。通俗语言的生成应该立足于大众的话语系统,选择普通大众话语系统里常用的词汇,使大众容易理解。二是减少强制性口吻,多用建议性口吻。公共政策的解读是公共政策的有机转换,需要在維持基本内容不变的前提下,改变一些外在形式,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政策解读口吻的转变。三是政策解读者应该在公共政策基础上,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只有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才能更好地了解受众的特点和需求,满足受众的需要和诉求。四是,信息编排方面要以受众为中心,其不仅要有针对性,同时要符合受众的需求。

基金项目:2018年度中共重庆市委党校一般(青年)科研项目“公共政策的新媒体传播及其效能提升研究”(CQDX2018A-13)。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

责任编辑:刘小侨

猜你喜欢
公共政策大众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城市设计中的公共政策偏好理解行为选择
公共政策不能如此势利
公共政策主导 携手抗击慢病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